上世纪80-90年代,新昌竹编与嵊州、东阳齐名,列全国同行之首。新昌竹编素以造型优美、编织精巧、实用与欣赏兼备而驰名中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模拟造型、竹蔑漂染、花筋、蓝胎漆四大工艺特征。然而,新昌竹编企业的曝光度却远远低于新昌的一些大企业。
上午十点,我们来到了青藤轩。早已过了中国茶市的热闹早市,步行街内的人已寥寥无几。
老板刘毅整体介绍了店内情况。他1994年开始做竹编事业,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时间了。现为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刘毅的父亲刘国才是一名竹编老艺人,今年已经72岁了,是新昌县小将镇下朱部村人,15岁就开始向民间篾匠学习竹编手艺,而刘毅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竹编。
也许你没听说过“青藤轩”,但你一定听说过竹编“天坛”和“地震仪”。走进店内,看到“天坛”和“地震仪”,又惊又叹,惊的是,这几件竹制品都超过两米高;叹的是,庞大的整体和整体中的每一根细密竹丝形成强烈对比,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细节十足。这也正好体现了匠心二字的意义。
▲“天坛”
竹编作品“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编作品。高280厘、高238厘米,由祈年殿和天坛两部分组成,底座呈12边形,有着12生肖的图案,由7000颗斗拱,450根栏杆和450块栏板组成。其中,最精细的竹丝只有0.3毫米粗,所有材料全采用竹子。是刘毅与父亲刘国才、母亲、姐姐及一些老人花费9个月时间共同制成,已破扛旗世界记录。竹编“天坛”的工艺很复杂,是由古建筑、彩绘、雕刻等多方面组合的综合体。
▲“地震仪”
这件作品以张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为原型,按2∶1的比例创作,高200厘米,宽128厘米,以竹为原料,手工劈丝,并运用竹丝经纬对换法,综合串丝、翻簧、微雕、精雕、双面雕等技法编制而成。在去年文化部、商务部等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特别金奖”。
店内整体木头色、褐色的色调也给人安宁的感觉,是匠人赋予这些竹编安静的气质。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货架上还有很多好玩的小物件,包括竹编花篮、竹编女包、灯罩、饭菜提笼还有小巧的摆件工艺品,看似小巧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还有一些稀罕物,这是夏天抱着乘凉的,是不是第一次见?
“这些小东西,其实编起来并不简单,全部是手工工人一根一根编起来的。”刘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壶,“就像这个小竹壶,盖子是鸡笼顶,编起来比较复杂,壶身是双层,编完一层再翻回去编第二层……”
▲鸡笼顶壶盖
“简单一点的竹篮,普通人手快一点的,两个晚上能编好。比较考验耐心”刘毅介绍说。
▲刘毅演示竹编技艺。此图片来自:网友有调
这些竹编的原料——竹丝,它有宽有窄,有薄有厚,有粗有细,最细的只有0.3毫米。很难想象,这些竹丝是手劈的。手编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断;但又要恰到好处的力道,使竹编紧密、结实。
▲细竹丝
▲图片来自网友有调
“竹编都是手工制成,手工艺人一天的工资成本高,又是慢工出细活,所以大部分竹制品单价不低。”老板边做边跟我们介绍,他用一根竹尺固定好竹丝,开始编制地震仪的台面材料。仅仅固定这一个步骤,就用了很多时间,我们也见证了竹编工艺品的“慢”的魅力。
“现在越来越多人都不愿意做这个了,产量不高,价格高。消费群体主要是手头有余钱、又喜欢竹编工艺品的人。如果家里嫁女儿,父母可能会买一对作嫁妆。年轻消费群体却不多。”老板介绍说。
这些竹编令人叹服。20多年的坚持,其中,除了做大事业的心,还有一份使命感鞭策着刘毅,将新昌竹编发扬光大。
此次走访时间不长,除了观赏精美的工艺品,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新昌的小而美的文化企业,以及在岁月中不被磨灭的匠心传承。
相关阅读:
新昌地处浙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竹资源十分丰富。新昌的竹编艺人早在唐宋时期就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作了一系列静雅细巧、美观实用的竹编工艺品。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更加注重竹编制品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紧密结合。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新昌竹编日渐兴盛。可惜到民国中后期,国家处于战乱状态,到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新昌竹编也曾一度萧条。1951年9月,十三位民间竹编匠人组成了新昌县城关镇竹业生产自救小组(在1958年改名为新昌县工艺竹编厂,1997年转制,成立浙江省新昌县佳艺实业有限公司),从此新昌竹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逐步发展。
60多年来,还涌现出了王少初、陈再邦、刘国才、舒焕荣、王炎法、陈炎祥等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竹编艺人,不仅创制了各种篮、盘、瓶、罐、盒、箱等实用性较强的竹编工艺品,还创作了观赏和艺术并举的竹编动物、人物、仿古建筑等大型、高档艺术精品,并屡获好评和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