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黄坛和我的童年!60年代出生的我见过太多辛苦 [打印本页]

作者: 站在鼓山看新昌    时间: 2020-4-13 10:00
标题: 黄坛和我的童年!60年代出生的我见过太多辛苦

新昌信息港招募原创作者!征集原创文章!请联系微信:我是小新新(15857562918)


乡间野夫所作、好比粗茶野果。虽不及大之鲜嫩,却也别有风味。终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雅者自雅、俗者自俗。唯有旧事乐道,博君一笑耳!作者:马鸥平(淹没村人)

我的故乡在黄坛,在那里我度过了清贫又快乐的童年。

当初有人说:“蜡烛横放到,柴枝当棉袄,乌糯充早稻”。1966年,我一出世就遇上了辛苦的日子,尤其是祖上戴了个地主帽。多亏我父身强力壮,勤快能干,努力支撑一家,才使我们兄弟们没有饿死。我感谢父亲,是您给了我一个温饱的童年!



小时候记忆最深莫过于:衣、食、玩”。

印象中老乡们穿的是土布衫,大屁股裤,还有草鞋的笃,一根裤带用来系裤,腰身圆浑的人很容易掉下来,好在那个年代的人多数都是瘦身形的。
黄坛地处新昌东南50里,三川汇集,常有外地手艺人来,天台师傅的布织得否错起,那位卷发妇人整天钻在牛棚一样的架子里,嘣扎嘣扎地捣弄,大概叫做腰机布吧?看似很不简单,四脚四手都得用上,腰肢屁一扭一扭,眼前的线仿佛千丝万缕,勿上勿下,有着日月光阴之誉的梭被她用双手抛来掷去,磨得金光呈亮。织成的布都是白色的,绍兴染匠老头布染得到位,青的黑的几年不褪色,在黄坛他的老客户很多,所以几乎年年来蹲上三五个月。布染好后就可裁衣,裁缝师傅到是本村很多,戴着老花眼镜的人很多是比中高手。唉,讲了半天,那织布用的线是怎样来的?

噢!我想起来了,依稀记得纺车不停地转,女人家坐在竹椅上,右手(相当于电动机)摇着使纺车不停地转,左手(相当于索绵机)在线头上添棉花。棉头另一端连着骨碌碌转的锭子,线便在中间形成,待线儿变得越来越长,直至左手拉不开了,就轻巧地随势一送,线便箍在那锭子上,我家的纺车在我懂六事起就好象很少纺棉了!因为后来供销社里凭布票可以撕一点洋布了,什么卡其布、的确良、的卡等等,买来只要喊大娘舅洋车一几踏便好穿了。大娘舅的洋车在全村算是个稀罕物,晚上点一盏美乎灯便可以制衣做裤,赚点外快,我们就揩了油。


记得最深的是,他有一个底部磨得光亮铜镜似的熨斗,手上还有一爿又长又硬的母指甲。新衣做好了,落落乌乌,我是老大先开封,穿得旧了给老二,老二穿不着了给老小穿。脚髁头破了娘会补,裤裆开了娘会缝。难怪有人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头介花利落,二介利落花,三介四介被爿渣”。单肖裤过冬的很多,寒风中缩头缩脑特特抖,冷得力勿牢就在火里塘边烤火扎,“前面是火烧,后面像水浇”。我母亲用旧毛线,用多种颜色的深浅搭配,给我用捧针挑了一件五彩斑斓条纹线背心。正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穿在身上倍感温暖。她还做鞋,用用旧布头,苎麻线纳成千层底,耐一付会神宿的鞋面,叫松紧鞋,穿上它又暖和又稳当,舒适度绝对比耐克阿迪达斯强。可布鞋底容易打湿,脚趾头易骂穿鞋面。


最好是夏天,什么都可以省,不管大侬小侬,光着膀子赤着脚,只穿裤衩就行。不过女人的酥胸总是想法遮裹着,尽管当时没有什么罩可买,却有了运动衫,这运动衫是花的确凉所做,无袖,水打点湿时能淡看见二朵云。

黄坛地处江南之眉目,山多田少,食物较杂且饱一歺饥一歺,心想,何时能吃上三餐白米饭,那就是天堂吧!

听说江西田多粮足,移民时有好些人家选择去了江西。有一种鸟儿经常在晌午前啼鸣:“知悠……响响,知悠……响响”,我那颇有点懂音律的外公把它翻译成“猪油……香香,猪油……香香”。猪油是很香,箸头挑点拌腌菜中,或麦面点心里很香很好吃。我外公我们同一生产队,他干活厉害,可吃的饭量也惊人,午饭带点心要吃十张麦拉头加一钢制罐洋芋。当时无须健脾开胃,每个人的饭量都很大,吃两三碗大米饭是再平常不过了,随便什么下饭菜都不会影响胃口,只是吃不饱的罪过。


传说有一户人家,桌子上方吊一条咸鱼,每个人吃饭时只能看一眼,吃一口饭。如果连看二眼就太咸了,要耗旦的。虽然是传说,可见当时生活之艰苦,自留地少得可怜,只能种一点点白菜和九心菜,腌起来备作好菜。门前屋后地坎边是不允许种的,否则将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过得再苦,过年做豆腐,打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小孩子们很望过年,很是高兴,尤其是捣年糕,那热乎乎,又香又松软的糕花太可口了,使人吃了还想吃,肚饱眼睛饥。有人能用糕花做成精美的艺术品“十二生肖”“飞禽走兽”胭脂染成羽毛,黑豆嵌做眼珠,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还有点舍不得吃了。那水堆榔头石捣臼,做出了一臼臼年糕。终于有一天中午,我娘给我们烧草籽抄年糕了!我们兄弟几个高兴得手舞足蹈,早早将碗放在灶头板上排队,看着锅盖边的热气冉冉升起……



有一次,我娘又烧我们最不爱吃的“六谷糊流”我们叽哩咕噜埋怨娘,祖父沉下脸说:”做娘的只要能给你们吃饱就行,小侬不能挑食,更不可埋怨"。我们只好憋着小嘴一声不吭了。

小阿叔把一大碗面条端进来,分在我们小碗里,他自己到我们锅里盛了碗六谷糊流去。我祖父大概是为了调吊我们吃六谷糊流的胃口,他经常在吃的时候先从碗中心吃开去,最后剩下碗沿薄薄的一层,然后将碗侧竖起来,用箸头轻轻一挖,将一层糊流全部剥落吃掉,碗底便笋光滑塔。即不浪费粮食,又可便于洗碗,可我晓得的,祖父最爱吃麦饼,并非这个六谷糊流。



大妈做馒头和我娘裹汤包是相当出色的,手艺不比点心店里的人差。每到端午必定称来6角7分一斤的猪肉真裹汤包,可为了省钱,每逢做馒头很少用上肉,不是素菜馅就是豆腐馅。久而久之我就以为汤包是肉的,馒头是素的。有一次我因肩锁骨知跌伤去城里,在一家馆子里时,父亲问我吃馒头还是汤包,我毫不犹豫地说要汤包。可后来看到旁桌有人吃馒头露了馅…哇肉馅儿!我马上大喊:”馒头我也要”!


其实儿时衣食之忧那都是父母的事,我们最关心的还不是一个玩字?那时的黄坛更是清山绿水一尘不染,没有汽车的扬尘,更不闻轮渡的长笛。马溪滩和中央溪滩到处留下我们开心的足迹,三十六湾和清坑江是我们快乐的星期天圣地。那时候的玩才是真正痛快之玩,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捉白鱼甲,翻毛蟹,摁弹虾……其乐无穷。堆沙堡,劈水劈,打水仗……何以尽兴!


一天中午,阳光灿烂。我和晓平、小贝来等小伙伴们,在前溪头抲小鱼,玩得起兴打起了水仗,全身衣服打得烂湿,后来全脱下来晒,光着屁股躲进了水碓房,爬上了水磨中。忽然水磨下钻出了一条大蛇,三角头,肉糕块花纹,匆匆地从茅草房缝中钻了出去。正是不知天高地厚,三个光屁股追了出去,已是不见花花踪影。

事后回家告诉大人,被训斥了一顿:“那是五步蛇,奇毒无比,谁被咬一口,小命便没了,以后谁也不要去那玩”。话虽如此可谁又能管得牢?潺潺的流水旁那金色的沙滩,那毛绒绒的草坪,还有那形形色色的鹅卵石,对我们是一个永远的诱惑!

到了晚上,不要说电影电视,连电灯都没得亮,“夏日溪边谈天地,冬夜炉旁论古今”正是当年业余生活的主旋律,大人们经常讲“天话”做宁猜”常使我们听得入迷,有时大人们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可讲了,被小孩缠得没法就只好讲“天话”:“天上一张画,挂几到地下,地下一介影,挂几到天顶"“做宁猜做宁猜,小狗背只蒲里袋”,(谜底是小侬吃奶)。如此我们也无可奈何了。

我7岁夏天,外婆家的大白鹅孵出了3只小鹅,给了我们一只,我就天天带它去前溪头沙草滩上去玩,小鹅可以吃草吃到头颈健,我也玩个够。有一天回家我抱着小鹅去走过十五块桥板,被它弄个脏兮兮,回家后拿了块毛巾到桥下洗澡,直淌到黄岩潭,时沉时没,幸好大木匠来溪边挑水,把我小命捡了回来。说也奇怪,从此我会游泳了,会来个狗爬式或水牛没头式。

人生如梦,一晃四十年过去,然而那山那水已永烙脑海,那村那人已铭记心中。我深深地思念黄坛!我甜甜的回忆我的童年!

本文发表于2019-08-21

*作者需对文章内容的合法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内容争议或侵犯第三方利益的,由作者承担所有责任。

新昌信息港招募原创作者!征集原创文章
请联系微信:我是小新新(15857562918)



作者: 橘子夫人    时间: 2020-4-13 10:04
感人
作者: 知足就Ok    时间: 2020-4-13 10:26
把标题的“记年“两字改一下,和下面的文章太不配了
作者: 冷场小公主    时间: 2020-4-13 10:40

作者: 冷场小公主    时间: 2020-4-13 10:40
童年和故乡
作者: 纯中文注册    时间: 2020-4-13 11:08
【还是楼主逼格高!】
作者: 纯中文注册    时间: 2020-4-13 11:09
楼主移居江西了??
作者: 烟山女子    时间: 2020-4-13 11:16
【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作者: 碎碎心    时间: 2020-4-13 11:31
好多荒唐事
作者: 豆斗逗窦兜    时间: 2020-4-13 11:34
楼主是不是姓章
作者: 一一奕    时间: 2020-4-13 11:49
妙不可言
作者: 童心依然    时间: 2020-4-13 12:13
回忆满满~
作者: 塔平岗的风    时间: 2020-4-13 12:42
七十年代的人,吃不饱穿不暖,但童年的记忆永远无法忘怀,特别是父母的辛牢与恩情,呵呵,赞一个。
作者: 活力情非得已    时间: 2020-4-13 12:45
感人的回忆,相信勾起很多港人的回忆,现在在孩童估计是体会不到这种乐趣了。
作者: 爵启    时间: 2020-4-13 12:47

作者: 小拇指    时间: 2020-4-13 13:10
移民到梅渚镇前山村的马鸥平回来了,还为大家带来了自己画的《黄坛全景图》,没有绘画基础的马鸥平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这幅画。
  马鸥平今年53岁,40年前移民时,他13岁,如今他自己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每次带孩子回来,孩子总会问我以前住的地方在哪里,于是我开始想着画一画以前我们生活的黄坛村。”马鸥平说,凭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再加上长辈的指点,他开始了创作。没有绘画基础,他就上网找相关教材,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他就每天晚上9点过后画。就这样从2017年开始到今年7月,马鸥平终于完成了这幅《黄坛全景图》,再现了40年前的黄坛村。
作者: 老胡0685    时间: 2020-4-13 15:17
难忘故乡
作者: 天姥苍狼    时间: 2020-4-13 15:22
你姓周吗?
作者: 金采人生    时间: 2020-4-13 15:30
马师傅厉害古
作者: 温予阳光    时间: 2020-4-13 15:30
写得好好
作者: 翁亚珍    时间: 2020-4-13 15:35
隔壁邻舍,照片里的第二户人家就是我家
作者: 老胡0685    时间: 2020-4-13 15:37
翁亚珍 发表于 2019-08-21 19:39
隔壁邻舍,照片里的第二户人家就是我家

明天到你家去吃饭
作者: 此生无悔    时间: 2020-4-13 15:39
我哥68年支农去了儒岙,时不时的有村里的人到城里来就到我家吃饭,记得有一个跟我哥差不多大的,每次看他吃饭有三大碗会吃,他去锅里添饭的时候我还偷偷的看了,他会拿饭瓢把碗里的饭按一下
作者: 当家的    时间: 2020-4-13 15:40
移到石演,三溪,砍头,磕下,张家庄的都发财来,每个人分田地款十多万,房子拆迁几百万,要看楼子移民到什么地方,每年水库分几百元,可惜的原住民村里的财产被他们瓜分。
作者: 小情绪闹闹    时间: 2020-4-13 15:50
地主后代一般比较争气的,吃过挨批斗的苦,人往往比较聪明,基因好。基因不好就不会积累财富成为地主了。
作者: 山里小伙    时间: 2020-4-13 15:52
写的真挚,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
作者: 花花    时间: 2020-4-13 16:15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作者: 北纬三十度    时间: 2020-4-13 16:17
一晃几十年
作者: 前世的诺言    时间: 2020-4-13 16:33
黄坛好地方,十里桃花,九曲36弯溪滩,俺去住过2天帮忙摘茶叶
作者: 异度双鱼    时间: 2020-4-13 16:51
很有意思
作者: 子子木    时间: 2020-4-13 16:51
回忆满满
作者: 石城闲客    时间: 2020-4-13 16:53
山清水秀,的确是好地方
作者: 直肚肠    时间: 2020-4-13 17:17
小巴车司机 发表于 2019-08-21 20:07
你文章开头没看?

作者马欧平
作者: 前往    时间: 2020-4-13 17:20
过去大多数都是怎样的是那个年代生活极关
作者: 红色妖姬    时间: 2020-4-13 17:28
老胡0685 发表于 2019-08-21 19:21
难忘故乡

胡卜侬
作者: 遨游太空中的鱼    时间: 2020-4-13 17:42
楼主对童年时代的往事写好古
作者: 云飘飘    时间: 2020-4-13 17:48
写得真嘎好,
作者: 老胡0685    时间: 2020-4-13 18:03
红色妖姬 发表于 2019-08-21 21:32
胡卜侬

你也胡卜侬?
作者: 芝麻开花    时间: 2020-4-13 18:14
四十三年前,第一次去黄坛走去,从青坛到黄坛一片稻田,第二次去骑自行车去,西毛洋的沙堆陷进去,最佩服的是马士敏老先生,他原是教书的,那班拾番估计是他调教出来的,当年去绍兴获了奖,在方圆几十里,他的医术精湛数一数二,当年岳正老先生自己的大女儿是他医好的,他与尉健行父亲一起教过书,他还猜准当时尉还在哈尔滨时说将来的尚书。他还是橡棋高手,经常与同村的石柏新,石服周老师,岳正先生和唐宝财一起交流棋艺。黄坛还有个奇人王菊才,当兵回来这个它妈的,那个它妈的,后来大老小孩都叫他它妈的。
作者: 无名火    时间: 2020-4-13 18:26
三十六湾
作者: 康惠    时间: 2020-4-13 18:29
我居然看完了
作者: 芝麻开花    时间: 2020-4-13 18:31
若不记错的话,当年三中绿教室里,有位胡卜女子被黄坛石家钓去成夫妻,后来都成民办教书,移至红旗,他的媳妇是嵊卅最大村落做样板戏座山雕过的女儿。
作者: XC482136    时间: 2020-4-13 18:40
好有年代感啊
作者: 细雨潇潇    时间: 2020-4-13 18:48
芝麻开花 发表于 2019-08-21 22:36
若不记错的话,当年三中绿教室里,有位胡卜女子被黄坛石家钓去成夫妻,后来都成民办教书,移至红旗,他的媳妇是嵊卅最大村落做样板戏座山雕过的女儿。

岳真老先生在当地老百姓的口碑可是。他儿子孙子都把中医传承下去了。
作者: 斯人独憔悴    时间: 2020-4-13 19:23
好文章
作者: 小桂子    时间: 2020-4-13 19:25
【恭喜你上了APP头条!赛芒古!】
作者: 小桂子    时间: 2020-4-13 19:26
写得真好真实........
作者: 春天baby    时间: 2020-4-13 19:29
好文!栩栩如生如临其镜!我们的那一代了
作者: 俞牧含    时间: 2020-4-13 19:51
你姓上官吗?
作者: 风清月明    时间: 2020-4-13 19:57
写得真好!
作者: 王去分    时间: 2020-4-13 21:02
黄坛年青才子,黄坛有你为荣,是黄坛骄傲
作者: 王去分    时间: 2020-4-13 21:04
黄坛年青才子,是黄坛的骄傲
作者: 每日来逛港    时间: 2020-4-14 00:39
式 /作者文采不错啊!我62年的,同感同感。
作者: ysK369    时间: 2020-4-14 00:45
是邓改变了中国民众的命运。
作者: 无名人氏    时间: 2020-4-14 01:16
太穷了
作者: 无名人氏    时间: 2020-4-14 01:17
老胡0685 发表于 2019-08-21 19:21
难忘故乡

胡卜
作者: 合兴房产中介    时间: 2020-4-14 02: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小馨眼    时间: 2020-4-14 02:45
爸爸也是那会黄坛的移民。
作者: 大风起兮云飞扬    时间: 2020-4-14 02:53
我家也是移民,我家是从青坛移民而来,村里就我们一家姓石。每年清明回老家祭祖,我爸总会跟我说说以前青坛的旧事。如果水浅时还能看到我家老房子的位置,那地基还在
作者: 二胎爸    时间: 2020-4-14 02:54
写得生动~~~
作者: 爱尔一地    时间: 2020-4-14 03:13
黄坛是长诏水库建水库时移民村,哪里来的地主?
作者: 欣欣向    时间: 2020-4-14 03:27
我有介小表叔移去了福建光泽那边
作者: 盛秋芹    时间: 2020-4-14 03:30
写的真好,讲起来句句心里话。
作者: 无声之神    时间: 2020-4-14 05:11
纯中文注册 发表于 2019-8-21 15:14
楼主移居江西了??

楼主移居梅渚了
作者: 无声之神    时间: 2020-4-14 05:11
豆斗逗窦兜 发表于 2019-8-21 15:39
楼主是不是姓章

楼主姓马
作者: 黑色跑鞋    时间: 2020-4-14 05:16
好文采
作者: 天姥阿三    时间: 2020-4-14 05:17
我家祖上也是黄坛移民,可惜老家地址都在水库底下了,打记事起就跟着祖辈每年回乡祭祖,好几座祖先,好几个地方,一走走一整天,说是祭祖其实都是春游了。您的名字跟我一个姑姑的就差一个字,估计是同一个潭门的吧,啊哈哈
作者: 臭屁蛋    时间: 2020-4-14 05:50
会古新昌话还记得
好多搬去外地的新昌话都否讲来
作者: 小丸子和一休    时间: 2020-4-14 05:51
当家的 发表于 2019-08-21 19:45
移到石演,三溪,砍头,磕下,张家庄的都发财来,每个人分田地款十多万,房子拆迁几百万,要看楼子移民到什么地方,每年水库分几百元,可惜的原住民村里的财产被他们瓜分。

移到上礼泉的更好,当时还没人肯去
作者: 喜欢收藏古懂    时间: 2020-4-14 05:53
黄坛好地方
作者: 纯中文注册    时间: 2020-4-14 06:36
阿三饭店?
作者: 纯中文注册    时间: 2020-4-14 06:36
【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作者: 北极流星    时间: 2020-4-14 06:37
楼主回忆满满,文采真不错
作者: 梁涵轩小姐    时间: 2020-4-14 07:12
回忆
作者: ysK369    时间: 2020-4-14 08:18
寒风中突突抖
作者: ysK369    时间: 2020-4-14 08:21
单鞘裤
作者: ysK369    时间: 2020-4-14 08:25
冬天里人手一火冲铜踏度严寒
作者: ysK369    时间: 2020-4-14 08:28
前是岩后是岩,番薯萝卜当(正歺)唵饭。
作者: ysK369    时间: 2020-4-14 08:38
梦中永远是儿时生话的故乡。
作者: 空天    时间: 2020-4-14 08:41
你是六十年代的?我记得那时候肉是六角六分一斤吧!怎么变成六角七分了?
作者: 天姥之子    时间: 2020-4-14 09:39
人才啊
作者: 罗盘商务    时间: 2020-4-14 09:58
大风起兮云飞扬 发表于 2019-8-22 06:58
我家也是移民,我家是从青坛移民而来,村里就我们一家姓石。每年清明回老家祭祖,我爸总会跟我说说以前青坛 ...

青坛就你家姓石?那我们不是成了一家人了?我家也是从青坛移民而来,也姓石。
作者: 罗盘商务    时间: 2020-4-14 10:16
大风起兮云飞扬 发表于 2019-8-22 06:58
我家也是移民,我家是从青坛移民而来,村里就我们一家姓石。每年清明回老家祭祖,我爸总会跟我说说以前青坛 ...

貌似几十年前我们是一家?移哪了?
作者: 忘了叫啥    时间: 2020-4-14 10:43
我爸也是黄坛移民
作者: 患得患失的心    时间: 2020-4-14 11:20
写出了同龄人的回忆和共鸣,八零九零后是感受不到那个时候的艰辛和匮乏。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最苦最累的一代人。
作者: 患得患失的心    时间: 2020-4-14 11:26
每日来逛港 发表于 2019-08-22 04:44
式 /作者文采不错啊!我62年的,同感同感。

和你同龄人,所以对文章身同感受
作者: 阿本    时间: 2020-4-14 11:35
鲁迅遗风

作者: 眺望远方的猫    时间: 2020-4-14 17:12
黄坛有国军英烈埋骨之处。在下曾去瞻仰
作者: 清风几何    时间: 2020-4-14 17:31
身有同感
作者: 喜欢收藏古懂    时间: 2020-4-14 17:42
俞牧含 发表于 2019-08-21 23:56
你姓上官吗?

姓上官不是黄坛人吧
作者: 淹没村老马    时间: 2020-4-15 05:00
此文被朋友发表,不想受各位厚爱。马某在此谢过!
作者: 天知道    时间: 2020-4-15 05:51
写得真好,真情实感,年代感强,一文章一幅画
作者: 心冷如冰    时间: 2020-4-15 06:26
真情实意。写的不错。喜欢!
作者: 俞牧含    时间: 2020-4-15 09:31
喜欢收藏古懂 发表于 2019-08-22 21:47
姓上官不是黄坛人吧

那我也不知道,有个朋友说是黄坛人,但是姓上官的,姓氏比较特别,所以记忆深刻

作者: 13587317690    时间: 2020-4-15 10:24
作者本人就是纪念黄坛四十周年拿着琵琶的马师傳
作者: 淹没村老马    时间: 2020-4-15 10:38
芝麻开花 发表于 2019-08-21 22:18
四十三年前,第一次去黄坛走去,从青坛到黄坛一片稻田,第二次去骑自行车去,西毛洋的沙堆陷进去,最佩服的是马士敏老先生,他原是教书的,那班拾番估计是他调教出来的,当年去绍兴获了奖,在方圆几十里,他的医术精湛数一数二,当年岳正老先生自己的大女儿是他医好的,他与尉健行父亲一起教过书,他还猜准当时尉还在哈尔滨时说将来的尚书。他还是橡棋高手,经常与同村的石柏新,石服周老师,岳正先生和唐宝财一起交流棋艺。黄坛还有个奇人王菊才,当兵回来这个它妈的,那个它妈的,后来大老小孩都叫他它妈的。

先生对黄坛正有渊源,您所提到的马士敏老先生就是我祖父。谢过!
作者: 王ZX    时间: 2020-4-15 14:28
楼主文采不错
作者: 和悦海洋城    时间: 2020-4-16 06:13
黄潭移民媳妇路过,每年清明去一趟
作者: A天马行空    时间: 2020-4-17 13:16
和悦海洋城 发表于 2019-08-24 10:17
黄潭移民媳妇路过,每年清明去一趟

优秀
作者: 笑该动人    时间: 2020-4-17 15:45
回忆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