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征文大赛】老台门里的那些旧事 [打印本页]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5:40
标题: 【征文大赛】老台门里的那些旧事
征文大赛:
打我记事起,我就住在一座叫“新台门”的老台门里。可在我这个小毛孩眼里,这么老旧的地方,怎么就叫新台门了呢?可能是我们村历史悠久,台门“大佬”众多,她资历尚浅吧!但是乌漆麻黑的板壁,磨痕累累的蛋石道地,却又似乎在向人们宣示着自己的饱经风霜。我的童年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可能相对于台门经历的无数个斗转星移,我的没几年时光在你眼里简直短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是正如你铺道地的蛋石,一块紧挨着一块,我也有着述说不完的珍贵回忆。
大人们说我是挨着板壁,撑着地勃(门坎),开始了七冲八跌的丫丫学步。有了你坚强的依靠,我渐渐地学会了走路,慢慢地长大,开始懵懂地去观察理解体验这个老台门里的人世间。
道地里谁家的兰香花开了,那就是春天要来了。农村里春节后的大事就是清明上坟了,那时各家各户都要捣青麻糍来祭祖,小孩子喜欢吃糯米饭,主家就会在捣之前,抓一把出来,分给小孩子们吃。而大人们哪家劳力好的,都会不请自来帮助捣。在我小孩眼里,孝法阿叔,武科阿叔那是能人,这么大的石锤在他们手里,举重若轻,忽上忽下,没一会功夫就捣好了。铺上松花粉擀平就大功告成了,主家会客气的分一些给帮忙的人家。这样的互帮互助,尤其在台门里的红白喜事上显得更为明显。借出自家灶头,锅碗瓢盆不说,男的做忙童,女的做洗刷碎活,那都是台门里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发行为,不计酬劳,不谈报酬。
过了忙碌的春播,转眼就到了夏天。立夏,小孩们重要的活动就是堂屋前的颇具仪式感的竹篓称重,和一年一度的立夏鸡子对撞大赛了。初夏即逝,炎夏到来。白天,大家都躲在台门的弄堂里乘凉。傍晚,大家都会先在道地上泼几桶水,等天黑晚风吹起就凉下来了。再点起驱蚊的艾草把,娱乐活动也就开始了。台门里哪家电视机好,就叫哪家摆出来播放。聊些大头天话也就算了,大人们为什么要聊鬼故事,为什么要看《聊斋》(那电视剧的鬼火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使我老是想着堂屋里面那个大人口中的“风车老虎”,会什么时候出来把我吃掉。因为我真的看到过那个风车下,游走过一条巨大的铜钿花蛇,还有刘家大爷晚上骂人时回荡在台门里,那句至今未解的瘆人的口头禅“黄昏头(里)个冬瓜”。
过完我的惊悚夏天,就是忙碌的秋收季节了,台门里的人们就没这么空闲了,割稻晒谷,打番薯粉,晒冬腌菜.......,那是大家最忙碌的时节了。晚上,台门里各家早早就关了灯,为了明天的劳作,都休息了,安静得只剩下几声猫叫和狗吠。
台门里的冬天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那时每家每户基本都养着年猪,天还没亮,嗷嗷的猪叫声响起,就是哪家猪要过不了年关了。谁家杀猪,都需要几个壮汉来给年猪五花大绑,邻舍隔壁的男劳力自然会来帮忙。杀猪这个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我自然是不敢多看的,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小孩关心的自然是吃。我最忘不了的美食就是自家猪熬的猪油渣,大人还在熬的时候,就站在灶台边等了。熬好,蘸着酱油吃,那是天底下顶美味的东西了。
当然,忘不了的,还有台门里那些一起玩大的童年小伙伴。云峰,你用洋车剪刀剪油毛毡垫做枪子弹,被你妈竹丝暴打,躲到前山,害得我们大晚上找得好辛苦;志军,你的皮肤为什么晒不黑,而我们其他人一个夏天玩下来,都晒得像黑炭一样;亚龙,我们一起抓来养的狗都死光了,为什么就你的还活着;小环,你最小,怎么被你想出来带大家到好几公里山路外的巧英水库去钓鱼,吓坏了各家妈妈们;而我,却是自以为能用笨重的柴刀削出毛竹宝剑,就认为整个地球都在踩在脚下,披个斗篷就能成为像恐龙特急克塞号一样的大英雄了。
搬出老台门前,我由爷爷奶奶带着,其实最忘不了的还是他们。忘不了每天晚上给奶奶后背挠痒痒时,她惬意舒服的表扬声;忘不了每天晚上撒尿,奶奶用一个专门的塑料大茶杯给我接尿时哗啦哗啦的响声;忘不了爷爷用跟我撒尿杯长得一模一样的茶杯,咕咚咕咚的喝茶声(真怕他搞错了);更忘不了,奶奶经常在灶头的里陶镬煮上满满一锅的番薯或者饭瓜当点心吃,直到现在我看到番薯饭瓜还感到害怕。当然也有没吃怕的台门口那爿豆腐店里浓郁醇香的豆浆,直到现在我还喜欢放糖喝,因为小时候一直就是喝甜的。
离开老台门已经三十几年,那里已经没有昔日热闹的场景。住户零零碎碎,已经十不存三。站在熟悉的台门口,我思绪万千,曾经的老人大多逝去,那时的中年都已经年迈,彼时的孩童都已步入中年。而我们的后代都跟随我们中年一代各奔东西,各自生活,台门里已经后继乏人。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可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变革最大的时期,包括农村社会结构的大变化。而我们八零后的一代,可能是原汁原味经历台门里的那些旧事的最后一代了。
这就是那个我回得去的家乡,也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谨以此文纪念下那些逝去美好的时光!那些值得回忆的台门旧事!
作者: 九门 时间: 2020-3-7 15:58
你回不去的故乡是你心底最柔软的存在!
作者: 篱笆嫩 时间: 2020-3-7 15:58
头像是真人吗,和文笔的细腻形成对比古
作者: 无中生有的小鹿 时间: 2020-3-7 15:58
我爷爷奶奶还住在台门里
作者: 雨纷飞 时间: 2020-3-7 15:59
大头天话,好熟悉的词语呀。可惜经常给我们讲故事的邻居老太前几年走了,八九十岁。
作者: 波斯的猫 时间: 2020-3-7 15:59
真实,看到那些名字,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感动,那些童年时光回不去但心里珍藏
作者: 小隐于野 时间: 2020-3-7 16:05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6:07
不好意思 长相对不住文字了
作者: 篱笆嫩 时间: 2020-3-7 16:15
很喜欢你的文字,真实朴素有感情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6:46
懂行
作者: 人生苦短 时间: 2020-3-7 17:24
童年的点点滴滴是最美的记忆
作者: 岁岁重阳 时间: 2020-3-7 17:51
看长相,应是绿林好汉,论文字,则是一介书生!
作者: 指南针1 时间: 2020-3-7 18:13
童年美好回忆
作者: 红心猕桃 时间: 2020-3-7 18:27
楼主会不会记错了,祭祖可以用青麻糍?祭祖都是白麻糍,以前一般都是立夏才做青麻糍,只是现在样样喜欢提早,像现在清明都没到,朋友圈青麻糍已经卖烂了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8:35
我们确实是青麻糍祭的,坐标小将这边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18:47
文中那一句一句土话,勾起了新昌东边乡镇大山一代80后的乡愁,坐标小将巧英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8:53
咋巧英又并入大小将了,你的征文作业准备好了吗
作者: 好吃点油条 时间: 2020-3-7 19:09
团门里的几个人都写进去了,要把打洞蜂克的情景也写进去,那精彩了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9:28
你来写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9:39
一语中的
作者: 知足就Ok 时间: 2020-3-7 19:48
我们芹塘董氏是雪头分支来的,我们清明上坟是不能用青麻糍和嵌糖麻糍的,说这两种麻糍在祭祖时,祖先眼里是烂麻糍,必须用白麻糍的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19:54
可能你的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这里确实青麻糍放在坟堂前祭的,一镇都不能一俗了,现在是一村一俗了
作者: 野山桔 时间: 2020-3-7 19:59
榨菜子油,一般是在夏天!
一年四季的情趣,年复年的离别与回望,使人易忘还在!
作者: 意林 时间: 2020-3-7 20:02
满满的回忆显现脑海,这一刻又似昨曰重现。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0:04
80后前的那一辈巧英人都说自己是小将人,现在90后00后也要说自己是小将人了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0:05
写不来,还是欣赏一下你们的大作吧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0:05
时间好像是夏天,溪里全是菜籽糠壳,游泳都没地方游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0:07
祭祖一般不能用青麻糍吧,用白麻糍的,但清明时一般都会一起捣上一臼青麻糍,主要是用来吃的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0:14
坐标小将的我们清明上坟也是不能用青麻糍和嵌糖麻糍的,但清明时一般也会倒上一臼青麻糕,再倒一自嵌糖麻糍,主要是为了吃,因为只办大事或清明才会倒麻糍吃,在嵌糖前留出一部分白麻糍用来祭祖
作者: butterflyfly 时间: 2020-3-7 20:18
92年以前县以下还有个行政单位叫区,小将就是其中的一个区,当时辖下有七个乡,大灵,洁溪,旧坞,三坑,莒根,方泉,五马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0:23
还有我们雪溪乡,别扔下不管啊
作者: butterflyfly 时间: 2020-3-7 20:24
记忆有点模糊了,洁溪,旧坞好像是同一个,还有一个应该是雪溪,就是现在的雪头
作者: 子子木 时间: 2020-3-7 21:05
童年往事
作者: 石城野老 时间: 2020-3-7 21:08
难怪我们下面河水脏了,原来你们菜籽壳扔太多了呀


作者: 知足就Ok 时间: 2020-3-7 21:13
虽然我们村上坟只用白麻糍,不用青麻糍,但好多人家都会在清明捣青麻糍,所以几乎家家都有捣臼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1:15
hiahiahia
作者: 子子木 时间: 2020-3-7 21:16
朴素的文字
作者: 知足就Ok 时间: 2020-3-7 21:33
旧坞村是原结溪乡政府所在地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1:36
非常新昌的土话,不记录下来以后没人说了
作者: 知足就Ok 时间: 2020-3-7 21:37
我家青麻糍一年最少捣二臼,清明和过年必定都捣一臼青麻糍和一臼白麻糍,过年时用的青是冻在冷冻室里的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1:50
错了吧?当时辖下有七个乡,应该是大灵乡,结溪乡,方泉乡,五马乡,雪溪乡,三坑乡,中溪乡。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1:51
七个乡,大灵乡,结溪乡,方泉乡,五马乡,雪溪乡,三坑乡,中溪乡。
作者: 小小山里人 时间: 2020-3-7 21:52
没有营根乡,旧坞乡
作者: 知足就Ok 时间: 2020-3-7 21:59
中溪那边应该是莒根乡吧
作者: 春天baby 时间: 2020-3-7 22:00
小环是俞凯环吗
作者: 红心猕桃 时间: 2020-3-7 22:13
结溪
作者: 放风筝的人呀 时间: 2020-3-7 22:15
哈哈…说的很委婉
作者: 放风筝的人呀 时间: 2020-3-7 22:19
写的还真不错,九门排第一,你的文章在港里排第二,上次也有文章看到过写的否错去
作者: 小台门门长 时间: 2020-3-7 22:22
这不巧了嘛,新台门边上是不是我住的小台门?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2:30
你怎么啥都知道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3:09
你好你好 多年不见了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7 23:10


作者: 清清白白 时间: 2020-3-7 23:38
打菜籽油是秋天吗?
作者: 我想有套房子 时间: 2020-3-8 06:13
打菜油应该是夏天
作者: 享受快乐 时间: 2020-3-8 07:27
政府对老台门的保护欠到位,可惜呀!历史文化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07:47
本文保剑的保字打字原因,错了,应该是宝字,秋天榨菜籽油不合常识,后网友提醒,是自己记错了!
作者: 雪在前方 时间: 2020-3-8 08:45
我们七八个小伙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每个月回来几次。台门里平时只有三四户各家一个人。
作者: 雪在前方 时间: 2020-3-8 08:48
你冠军拉乃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08:56
所以写文纪念下昔日的景象
作者: 心冷如冰 时间: 2020-3-8 09:31
淳朴的童年记忆....
作者: wslulu888 时间: 2020-3-8 11:29
记忆犹新!好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可是时光飞逝,我们终会慢慢长大……
作者: 好吃点油条 时间: 2020-3-8 13:23
青麻糍塘出来自己吃吃的
作者: 好吃点油条 时间: 2020-3-8 13:24
那个是草籽粉糠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13:28
写好要问计侬看么古,还是侬记得清爽古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16:29
他的台门是自己的台门,不是我这个新台门
作者: 桃子夭 时间: 2020-3-8 17:09
我们是祭祖宗用糖麻糍,山王用白麻糍。七星这边的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18:18
十里不同俗
作者: 带刺的百合 时间: 2020-3-8 18:24
很多老台门的回忆,可是文笔不好,写不出来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19:28
还是侬懂古
作者: 哲少妈 时间: 2020-3-8 20: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哲少妈 时间: 2020-3-8 2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20:24
后来问了些人,确实是白麻糍才能祭祖,可是我们家已经青麻糍祭祖好几年了,祖先吃惯了也不要紧的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8 21:22
坐标小将雪头
作者: 里面 时间: 2020-3-8 22:23
台门文化在这二三十年逐渐消失,作者有血有肉的故事,真实感人,经历过的人,大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好文
作者: wx_一寸灰_Sf1cX 时间: 2020-3-9 09:44
哎哟,隔壁大胖路过,支持支持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9 09:57



作者: 珍惜拥有2 时间: 2020-3-9 12:15
祭祖可以用青麻糍的呀,打我记事起,我家每年祭祖都有青麻糍呢
作者: 秋天陈皮糖 时间: 2020-3-9 14:22
我帮你修改下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9 14:24
之前叫小新新改了
作者: 羽之越 时间: 2020-3-9 17:39
我们用30年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辛福)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9 19:42
物质进步了,精神缺失了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10 12:29
谢谢精彩点评
作者: 里面 时间: 2020-3-10 20:56
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叙述,但其实文笔流畅,起承转合,功底深厚,有丰子恺的味道!又忍不住看了几遍
作者: 布缘 时间: 2020-3-12 08:33
有感而发,一气呵成。文笔挺好。
作者: 黑人牙膏 时间: 2020-3-16 20:28
写得真好。
作者: 黑人牙膏 时间: 2020-3-16 20:32
小时候,我们家上“东司头”一定要穿过一个老台门,晚上那是真不敢走,住在里面的老人每年有人归去,小孩子只觉得恐怖,感觉都是黑乎乎的人在暗处看着我。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16 20:43
东司头是小将这边的土话,地道
作者: 飞雪飘香 时间: 2020-3-17 10:47
结溪乡(旧乌),雪溪(雪头)
作者: 飞雪飘香 时间: 2020-3-17 11:03
楼主年级应该不大,以前青麻糍一般都不祭祖的,现在新时代也许有些人会用青麻糍祭祖。老乡文笔好古。
作者: 雪下了 时间: 2020-3-17 14:13
应该是白麻食,大弯
作者: 下宅佬 时间: 2020-3-22 05:02
作者是个有心人。,打赞
作者: 诺坎普番薯 时间: 2020-3-22 10:53
谢谢客官打赏
作者: 孙猴子李 时间: 2020-4-9 09:44
大家都是文化人,丰子恺的没有拜读过
作者: 小手拉大手 时间: 2020-4-9 09:47
我也非常怀念
作者: 琦子儿 时间: 2020-4-9 09:48
熟能生巧,多写写就会了
作者: 蜻蜓的夏天 时间: 2020-4-9 09:48
听你的描述确实恐怖
作者: 无中生有的小鹿 时间: 2020-4-9 09:48
是的,保护起来留给下一代
作者: 相约在秋季 时间: 2020-4-9 09:56
去找回来
作者: 小女龙 时间: 2020-4-9 09:58
有不少才子,看到过
作者: 豆腐水糕 时间: 2020-4-9 10:01
喜欢楼主的文字
|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