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丁 发表于 2024-01-11 20:13
嵊县叫麻糍
任意门 发表于 2024-01-11 20:18
新昌好像确实保留了一些古音 :筷子我们叫箸 有木有
正宗山里农民 发表于 2024-01-11 20:51
请教一下,怎么从爆竹岁中一岁除,推导出当时就“岁糕”?证据和证明过程呢?关联性呢?逻辑性呢?
任意门 发表于 2024-01-11 20:18
新昌好像确实保留了一些古音 :筷子我们叫箸 有木有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1 21:22
岁字就是现在年的意思,宋朝用岁字代表年,我们叫岁糕,所以岁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所以最早推测宋朝就叫岁糕了。注意我用的是推测,也可能更早,或者迟一点。反正比年历史悠久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1 20:22
好像城里靠嵊县这边已经叫筷了,东部沙溪小将等地方叫箸,但是年轻人好像都叫筷了
一切都刚刚好 发表于 2024-1-12 09:51
其实要改的还有一样小吃:铛饼 而非 春饼 。
(铛:释义——烙饼或煎其他食物的平底浅锅)
白夜妹妹 发表于 2024-01-12 09:36
岁糕不是新昌专用。在古代岁糕是全国统一的名称
豆丁 发表于 2024-01-11 20:13
嵊县叫麻糍
豆丁 发表于 2024-01-11 20:13
嵊县叫麻糍
稻桶山人 发表于 2024-01-12 10:02
从字面意义上春饼的“春”字解释不通,换上“铛”就解释得通了。
时空猎人 发表于 2024-1-12 12:33
孤陋寡闻了,百度一下春饼
新昌万里蓝天 发表于 2024-1-12 12:04
小将是叫水糕谐音丝糕的,水跟丝谐音比如说以浪丝就是喝水的意思,也跟岁谐音比如说几丝六丝指多少岁的意思 ...
时空猎人 发表于 2024-1-12 12:07
有意义吗?比如全国都叫米线我们叫榨面,傻不拉几的哪个认同你
正宗山里农民 发表于 2024-01-12 13:49
制作工艺还是不一样的。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1 20:22
好像城里靠嵊县这边已经叫筷了,东部沙溪小将等地方叫箸,但是年轻人好像都叫筷了

放风筝的人呀 发表于 2024-01-12 15:18
非常好的建议。英雄所见略同。古汉语发音要保留。还有很多的。。茄屙。。。。一时想不起还有其它的
正宗山里农民 发表于 2024-01-12 13:48
我认为 水字出自水磨

漫想时光 发表于 2024-01-12 18:11
我还是叫嘛兹

桃汁 发表于 2024-01-12 10:19
新昌是,思高,马四,
太阳照在鼓山上 发表于 2024-01-12 15:31
道镬,一般人真知道是啥。。
此生无悔 发表于 2024-01-11 22:04
我一直用“镬字”
一切都刚刚好 发表于 2024-01-12 09:51
其实要改的还有一样小吃:铛饼 而非 春饼 。
(铛:释义——烙饼或煎其他食物的平底浅锅)
那一夜 发表于 2024-01-12 22:59
城关镇叫箸、陶镬、丝(水)糕。年糕不应该叫岁糕应该叫水糕,因为它是一年四季都有不局限于过年才会制作,制作时要加水,加工用的工具也是水利驱动的,保存时也要水故而叫水糕才对。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3 08:31
古代农耕社会,一年就冬至过年才做一次,所以叫岁糕。吃的东西要加水的多了,榨面也要水,难道叫水面。不像现代,天天好做,已经商业化。
新昌万里蓝天 发表于 2024-01-13 13:30
你这明显不符合逻辑的,想我们本地其他项镬拉头,麦饼,三角饺,麦虾,芋饺,汤包,米海茶,水糕,糖麦饼,麦糕等等取名都是形状,炊具,材质,你这年跟岁是寓意是近代美化的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3 15:43
这是家里收藏的生于民国的新昌人名俗专家,杨眉良先生著的《新昌风情录》里写的,总是权威了了吧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3 15:43
这是家里收藏的生于民国的新昌人名俗专家,杨眉良先生著的《新昌风情录》里写的,总是权威了了吧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3 08:31
古代农耕社会,一年就冬至过年才做一次,所以叫岁糕。吃的东西要加水的多了,榨面也要水,难道叫水面。不像现代,天天好做,已经商业化。
芮乐 发表于 2024-01-11 23:44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岁糕。因为过年吃的 新昌方言水糕 水糕 同音
新昌万里蓝天 发表于 2024-01-12 12:04
小将是叫水糕谐音丝糕的,水跟丝谐音比如说以浪丝就是喝水的意思,也跟岁谐音比如说几丝六丝指多少岁的意思,水是官方叫法,而他谐音丝是土话,用水碓做的也有叫打糕=档糕,水糕=丝糕,也就说明跟水(丝)有关制作出来的叫水糕(丝糕),跟岁感觉不是很有联系,岁跟年应该是统称寓意的代称
大前门 发表于 2024-01-15 12:26
经常看到锅拉头三个字,恨不得上去帮改了,想想又算了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1-13 15:43
这是家里收藏的生于民国的新昌人名俗专家,杨眉良先生著的《新昌风情录》里写的,总是权威了了吧
江南细雨 发表于 2024-01-16 09:44
糕花不是蒸熟还没捣的吗?
诺坎普番薯 发表于 2024-01-16 11:23
那个是糯米饭,糕花是打好还没冷却的岁糕,可以做好多形状 元宝 动物啥的
时空猎人 发表于 2024-01-16 14:53
你小时候没经历过
天姥丫丫 发表于 2024-01-11 21:01
“镬”就如陕西那个“biáng”字,会引起游客的好奇,楼主说得对可以推广。





只能说真的是个大聪明
|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