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百年桃李风采】著名教育家吕型伟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鸟与新酒    时间: 2024-9-19 14:37
标题: 【百年桃李风采】著名教育家吕型伟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记1935届新昌中学优秀校友——吕型伟


吕型伟(1918—2012),浙江新昌人,著名教育家。1932年入新昌中学读初中,1935年毕业。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中小学教师、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处长、副局长,中央教科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组组长,全国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上海教育学会会长。还曾担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上海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课程教材研究所21世纪义务教育新教材总顾问等职,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求学之路
吕型伟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羽林街道藕岸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但早早离世,靠母亲一人维持生计。8岁那年,母亲将他送到村旁一所私塾读书。1932年小学毕业时,吕型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浙江省新昌中学。他从小就喜欢阅读,读中学时,校长见他喜欢读书,便将学校图书馆交其管理。他几乎是在图书馆里度过自己的中学生涯,也积淀了丰厚的知识。1935年从新昌中学毕业。
吕老学生时代旧照片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教育被视为救亡图存的途径之一。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17岁的吕型伟只身跑到东茗乡白岩村偏僻的山沟,在一座破庙里办起了当地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他走街串户动员学生上学,最终招到81名学生,小的六七岁,大的十八岁。语文、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等都是他一个人教。1937年,吕型伟考上杭州师范学校公费生。不久杭州沦陷,他又带着干粮跋山涉水四昼夜,来到丽水省立联师求学。1941年联师毕业后,他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师范学院。

教育历程
1946 年,吕型伟毕业后到上海省吾中学教书,担任教务主任。建国后,吕型伟历任上海市东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从1954年至1968年,吕型伟在陈琳瑚和孙兰两位市教育局局长领导下,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初创与探索作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1978年10月他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至1986年5月离休。他深入基层,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在任期间,上海普教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改革与发展,都渗透着他的思想与理论,为上海教育今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型伟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精神,在中国教育界有口皆碑。正是其开放且包容的胸怀、刚毅且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有力地促进了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上海的教育史铭刻着吕型伟浓厚的个人印记。离休后他又长期担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担任了“八五” “九五” “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21世纪中小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总负责人。

吕型伟曾获得第二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宋庆龄樟树奖”、“上海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和“上海市教育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普教专家”称号(全国只有两位);2008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称号;2012年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吕型伟先生著作

他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研究教育理论,著有《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等,主编有《中华美德五千年》、《世界美德五千年》、《上海普通教育史》、《上海教育》丛书、《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丛书等。人们对他的杰出贡献难以言表,只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概括:称他为上海和中国普教界的“活化石”,是“国宝”级人物。
1996年出席《教育大辞典》编纂会议(左二)

教育主张
上海解放后,吕型伟任市东中学校长,首创了“三班二教室”的办学模式,以30个教室招收了45个班级的学生,让更多劳动人民子女上学读书,这一创新做法在上海全市得到了推广。

20世纪50年代,他首先提出创办工读学校的办法,挽救了一大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

1978年,针对凯洛夫教学论中不全面的“双基”观点,提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1979年,针对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病,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的论断,主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高中阶段合理分流”。

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上海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后来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省市一级的教育研究所。呼吁建立国家教育科学院。针对农村学校严重的流生率和农村发展迟缓问题,在上海的南汇等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提出了农科教统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结合的观点,后在全国广为传播。

1983年,针对以往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与课本来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第一渠道,发展第二渠道,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首次提出要把信息技术的传递放在与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引发了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这一观点迅速在全国得到认可。

1984年,为了配合课程改革,为上海争取了高考自主权。质疑“一纲一本”,提倡“多纲多本”。建议把"三个面向"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推向全国,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和指导方针。为了推进中小学整体改革,从1985年始,逐步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教育试点示范学校,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

1989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主张。后来,社区教育成为国家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1991年,提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口号,后主编了《中国传统美德五千年》等书。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有个性才有自主创造,不能在划一与规范中泯灭了学生创造的天性。”这是吕型伟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

情系桑梓,心系母校
新昌县是吕型伟的出生地,也是他成长的地方。在他的生命中,新昌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年少时就离开家乡外出发展,但他对家乡新昌和母校新昌中学始终充满深情厚谊,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小到救灾捐款,大到为家乡办工业、办学等事项出谋划策,他善出金点子,经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吕型伟非常重视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在他的努力下,藕岸村的许多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包括真君大庙、观音堂戏台、文昌阁等。2000年,他提议并捐款1万元在新昌中学建“师恩亭”,亲笔题写“师恩难忘”,以表达难忘师恩之情。同年起,又在新昌中学设“吕型伟英才奖”,每年从其离休金中拿出至少1万元奖励当年新昌中学的优秀毕业生,激励新中学子努力奋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2001年,吕型伟和夫人
与获新昌中学第二届吕型伟英才奖的学生合影

2001年,吕型伟与学生亲切交谈

吕型伟回到故乡新昌大明市藕岸村

2005年吕老回母校参加80周年校庆(左一)

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就是他的思想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晚生,就是他的生命在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身上延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吕型伟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人们永远学习和追随的教育家。吕型伟的为人为学,意境深远,理论恢宏。继往不守成,创新有所本,一种有生命的思想在延续,生生不息。吕型伟亲历了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教育,参与了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在基础教育国家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特色。他敢说前瞻内行的真话,敢做前人未做的改革之事,乐做平易近人的智慧长者。纵观吕型伟的一生,是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下成长和成熟的一生,其意涵丰富的经历展现了他开放、从容、刚毅和探索型的人格,他也因此被誉为“教育之魂”。

2005年11月17日
吕型伟教育思想报告会在新昌中学举行

来源:浙江省新昌中学

作者: 芝麻开花    时间: 2024-9-19 15:44
最后第三张,看到了他小侄女梅琴阿姨了,
作者: 凹凸有趣    时间: 2024-9-19 15:45
优秀啊
作者: 三猪一狼    时间: 2024-9-19 15:58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