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科学应对糖尿病 [打印本页]

作者: chengguanjiayu    时间: 2024-11-19 08:58
标题: 科学应对糖尿病
“徐主任,调整饮食和药物后,我的血糖控制得特别好,现在真正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 近日,柯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忠森对患者张先生进行回访,张先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前些年一直因血糖波动而提心吊胆,如今总算放心了。”

每年11月14日为 “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主题为 “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医疗护理核心位置,而非仅仅聚焦于血糖的控制,进而全面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从医多年的徐忠森感触颇深:“糖尿病的治疗并非仅仅是血糖高了就吃药,关键是要查明病因,如此才能实现精准治疗,让血糖得到更有效控制。病因明确了,血糖稳定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抽丝剥茧,探寻罕见病因

徐忠森再度提及近期接诊的张先生。“虽然临床上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而且张先生的多项指标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征,但其病因极为罕见。经过内分泌科团队的层层剖析,才最终找出真正病因。”徐忠森表示,正是因为明确了病因,才得以开展后续的精准治疗。

49岁的张先生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已有6年之久,在此期间,先后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然而血糖控制始终不理想。近日,张先生来到柯城区人民医院徐忠森的诊间,希望能配一些当前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出于职业习惯,徐忠森与张先生进行深入交谈。在详细了解张先生病史和家族史后,徐忠森仔细查阅其以往的检验、检查报告,发现患者体型中等,家族史较强,因工作原因饮酒较多,且铁蛋白多次高于正常水平,需考虑单基因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的可能性。听从徐忠森的建议,张先生进行继发性糖尿病相关项目的检查。徐忠森在检查结果中意外发现一项名为 “IgG4” 的血项指标轻微升高,病因有待进一步查证。

在一次次深入分析中,徐忠森留意到张先生的血红蛋白高于正常水平,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低于应有的数值。依据这一“线索”,他再次为张先生安排了一系列检查。为进一步确诊,张先生还进行了基因检测,最终明确诊断其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

张先生对此深感疑惑:蚕豆病与糖尿病有何关联呢?而徐忠森通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和大量资料查阅,已然掌握了张先生患糖尿病的病因。徐忠森解释道:“目前认为,G6PD缺乏症患者会影响胰岛β细胞膜的稳定性,加速β细胞的凋亡,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此外,也可能与控制G6PD活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基因有关,进而致使血糖升高。再者,G6PD缺乏会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所以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值低于实际水平。”这与张先生的检查结果完全吻合。

明确病因后,血糖控制的难题迎刃而解。内分泌科团队根据张先生的具体情况,为他制定了详尽的饮食、药物治疗方案,列出了应避免的食物、药物及物质,以防发生溶血性贫血及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同时,建议张先生的父母进行G6PD基因筛查,家族中的其他成员进行遗传咨询。目前,张先生的血糖控制理想。

走出误区,拥抱健康生活

“在临床上,遇到不少糖友,一来就只是配药,从不查病因。还有些人凭感觉吃药,没觉得不舒服就不吃药。” 徐忠森谈到,糖友存在许多治疗误区,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比如,许多糖友在治疗过程中,依据自身感觉增减药量;为控制血糖,过度节食,误以为吃得越少血糖就越低;只关注血糖变化,却忽视了血压、血脂、尿酸、体重等其他指标的控制;在治疗期间,容易被一些所谓的 “偏方” 和保健品迷惑,认为它们可以治愈糖尿病等。

徐忠森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即便没有明显症状,高血糖也可能在持续损害着血管、神经、肾脏、眼睛等器官。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可凭感觉自行调整药量。在饮食方面,也要注重均衡营养,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还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尿酸等指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此外,偏方和保健品往往未经科学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法保证。患者切勿盲目相信和使用这些产品,以免延误病情。” 徐忠森提醒广大糖友,无论诊断还是治疗,一定要前往专科医院。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陷入这些误区,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养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

作者: 晨阳浅照    时间: 2024-11-19 10:27
多喝水,少喝饮料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