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孔子收徒 [打印本页]

作者: 花头多    时间: 2025-5-18 12:26
标题: 孔子收徒
       孔子在论语中说有教无类,现实却是每次拜师,都要收学生十条肉干。论语中是这么记载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你自己送十条肉干过来,我就不会拒绝给予教诲。 束脩,指的就是十条肉干。文献可查
      要知道春秋战国,那时候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有多少人吃的到肉。所以我真的不理解孔子有教无类,是怎么表现的。也是从论语开始,鼓励人们吃苦耐劳。什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现在看来真的一派胡言。为什么不是估计人们享乐,有限的生命里去体验自己喜欢快乐的生活
      

作者: 故乡的风景    时间: 2025-5-18 14:08
不错
作者: 天姥百晓生    时间: 2025-5-18 14:12
字面含义与历史背景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出自《论语·述而》,字面意思是:只要主动带着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来求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导的。"束修"即十条干肉,是古代拜师时表达诚意的菲薄礼物,并非学费,而是体现尊师重道的礼节。孔子收徒讲学不设经济门槛,对贫困学生如颜回也予以周济,因此"束修"更多象征学生对学问的尊重和求学态度。
孔子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核心思想。他强调教育应打破阶级壁垒,无论贫富贵贱,只要学生主动求学且心怀诚意,皆可受教。这种理念在贵族垄断教育的春秋时期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平民教育的普及。同时,"自行"(主动)二字凸显孔子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重视,认为教育需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
文化礼仪的象征意义
"束修"作为最基础的见面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师道的尊重。孔子虽不强制学生送礼,但遵循"执贽为礼"的文化传统,将礼节视为诚意和态度的试金石。若学生因贫困无法备礼,孔子仍会因"洁己以进"(洁身自好、主动求学)而接纳,说明他更看重精神层面的尊师而非物质形式。
现代启示与误读辨析
部分观点误将"束修"等同于学费,认为孔子收取财物。实际上,孔子中年后经济宽裕,无需依赖学生供养,且史料明确记载其周济贫困弟子。这句话的现代启示在于: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内在动力与尊重师道的态度,而非物质交换。当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核心仍是"尊师重教"的精神传承,而非利益往来。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