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湿润--干旱--湿润 ——中国华北60年气候演变 俞柳青 [打印本页]

作者: 俞柳青    时间: 2025-8-8 09:29
标题: 湿润--干旱--湿润 ——中国华北60年气候演变 俞柳青
                  湿润--干旱--湿润
          ——中国华北60年气候演变
                       俞柳青


近日看到央视报道:2025年7月下旬北京市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北部山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平均降雨量300多毫米,局地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结合自己60多年来看报、听新闻的习惯和亲身经历,发觉包括北京市在内的我国华北地区60年来正经历一场“湿润--干旱--湿润”的气候演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地区多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处于五大支流汇集而成的海河下游天津,几乎年年要组织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抗洪。那时华北地区有点跟我们江南水乡一样,小村庄旁边往往有一条河,水很清澈,可以捉鱼、摸虾、游泳。农民种庄稼直接从河里引水到地里,灌溉十分方便。

上世纪70年代起,华北地区从湿润转为干旱,最明显标志是小村庄旁边河流的水渐渐减少,直至干涸,农民种庄稼没有河水可引,要靠地下水,通过打机井提水灌溉。机井越打越深,从起初十几米到几十米,再到上百米,说明干旱程度加深,地下水位不断加深。

上世纪70年代末,华北地区干旱加剧,想不到年年抗洪的天津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困难。1982年5月国家投入巨资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滦河水引入天津,叫“引滦入津”,1983年9月工程完工,才缓解城市供水危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成为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区域之一,一是人均水资源量少,如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二是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76%,平原地区非汛期多数河道断流;三是地下水长期超采,储量亏空严重,形成多个地下水漏斗区。

为解决华北地区干旱缺水,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抽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经山东至天津,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通水。中线工程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天津,2014年通水,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

2000年以来,人们发现华北地区干旱缺水没有像刚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时严重了,显著标志是2021年,河南郑州一天下了一年的雨,干涸25年的永定河重新流水潺潺,白洋淀再度碧波荡漾,2025年7月下旬北京市北部山区平均降雨量300多毫米,局地降水量500毫米以上,专家定义为“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我国华北地区60年来“湿润--干旱--湿润”的气候演变和应对措施,说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粗浅的,应对气候演变的能力还不够强。对于气候演变,我们人类既不能高枕无忧,认为无事,也不要忧心忡忡,认为大灾来临,要以科学的态度应对,花不利为有利。我们要相信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说的“天不遗斯民”话,能够继续在地球,人类这个美好的家园中长久幸福地生活下去。

                                   2025.8.8



作者: 烤鱼鸥鸟    时间: 2025-8-8 13:44
担心这么多也无用
作者: 吴悟    时间: 2025-8-8 14:05
我说是南水北调,和许多高速,高铁,打穿山脉引起气流的贯通。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