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站在讲台前,严肃地批评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获得网友们一致好评。“作为历史老师,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唐人街。”这位老师查阅网络才得知,“唐人”一词已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有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烂梗还是好梗?关键在内涵与边界。网言网语本是互联网时代的鲜活表达,诸如“丸辣”“泰裤辣”等网络热词热梗“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流行的风刮过一阵又一阵,只要引导青少年注意使用场合,也许我们不必过于焦虑。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低俗烂梗将疾病娱乐化,看似是玩笑、调侃,实则暗藏着人身攻击,挑战道德底线,这些包含恶意的烂梗必须被抵制。
使用网言网语应有规矩。9月8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修订草案增加了对网络空间用语用字的规范要求。网络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建立非规范语言过滤功能,营造阻止黑话烂梗滋生、蔓延的清朗环境。
更为根本的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家长、老师不妨主动了解网络热梗,加强对话交流,引导青少年辨析好梗烂梗的界限。就像开头那位重庆老师的做法,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查明原委,表明态度,讲明道理。这样的引导,比简单的禁止更有力量。
我们不妨相信,通过耐心沟通让青少年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们自会有明辨是非与自律的能力,将尊重他人与换位思考的理念,转化为在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