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2026年度国考公告引发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将报考年龄上限调整至38周岁,应届硕博的年龄则放宽到了43周岁。事实上,变革并非突如其来,在此之前,四川、上海、浙江等多地在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部分岗位招聘中,已经陆续放宽了招录年龄。这些变化传递出信号:困扰职场人多时的“35岁门槛”正在松动,这不仅为大龄求职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是促进就业公平、优化人才配置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35岁危机”已成为许多职场人难以回避的现实困境。无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应聘企业岗位,35岁这个数字常常被设定为硬性门槛,不少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却因为年龄限制屡屡碰壁,而许多基层治理、专业技术岗位又缺乏经验型人才。人才配置的错位,既制约了个体发展,也造成了“成熟型人才”资源的浪费。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国民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不少博士生毕业时已经在30岁上下,同时,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人们的职业生涯也在不断延长,打破就业年龄限制正是大势所趋。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消除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如今,国考招录年龄的放宽,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向社会传递了“能力重于年龄”的用人理念,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转变招聘理念,促进就业市场的优化。
当然,打破年龄限制只是变革的开端,要真正实现就业公平,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例如,建立精细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在招聘中引入技能测试、实践能力考核、经验加分机制等,让求职者的经验价值得到合理衡量。此外,可以运用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积极聘用成熟人才,制定差异化的晋升路径和培训体系。最后,对劳动者本身来说,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当在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中,主动更新职业技能,才能够提升竞争力,延长职业生命周期。
随着“35岁门槛”的松动,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当劳动者不必再为年龄焦虑,而是专注于能力提升和价值创造时,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