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梗”在喉 学校谈“梗”色变 也有老师借“梗”发挥
“包的”“666”“芭比 Q 了”“那咋了”…… 随着科技进步与电子产品普及,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 Z 世代与阿尔法一代,自幼年起便深度浸润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对手机、Pad 的操作熟练度甚至超越家长,口中不断蹦出的网络热梗,有些连成年人都感到陌生。这些热梗究竟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是让语言表达变得贫乏,还是折射出思想早熟的特征?家长与教师群体又该如何应对?商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家长与孩子说话:如“梗”在喉
当孩子口中频繁冒出 “绝绝子”“YYDS” 等网络热词时,不少家长陷入了 “对话困境”—— 既难以理解词汇含义,又担忧其对孩子表达能力造成影响,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却又不知如何沟通。
李女士家中有一名四年级学生,曾在孩子作文里发现 “绝绝子” 一词。她当即与孩子沟通:“我能理解你想表达‘特别棒’,但这个词既未被词典收录,也不适合正式场合。咱们一起想想,有没有更精准、更独特的词来替代?”
在李女士看来,不分场景使用网络热词,本质是表达能力不足的体现:“往近了说,会影响考试成绩;往远了看,未来中考、高考作文,或是求职面试、工作汇报时,总不能跟领导说‘这个方案绝绝子’吧?这会给人留下不专业、不成熟的印象。”
事实上,这种困惑并非个例。对于成长于传统语言环境的家长而言,Z 世代与阿尔法一代孩子的 “梗语言”,像是一道无形的沟通壁垒 —— 孩子用热梗构建起同辈社交的 “密码体系”,家长却因不熟悉这套 “密码”,逐渐与孩子的语言世界脱节,想要深入交流,却总因“不懂梗”而无从切入,只能在担忧与无奈中 “如梗在喉”。
老师批改作文,最怕出现迷惑 “梗”
在教学场景中,网络热梗对学生书面表达的渗透,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 “批改难题”—— 相较于日常交流中的口头 “玩梗”,作文中出现的迷惑热梗,不仅破坏语言规范性,更可能因表意模糊影响评分,让老师们既头疼又不得不严肃对待。
文澜实验学校四年级语文老师蒋小挺指出,当前网络热梗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如 “菜就多练”“我嘞个豆” 等词汇缺乏营养,若出现在作文中,会直接削弱文章的严谨性与文采。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三语文老师陈金峰也表示,虽然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较少,但仍需警惕“语境错配”问题 —— 学生可能仅因“好玩”使用热梗,却未真正理解其含义,导致用词不当,比如用 “芭比 Q 了” 形容小挫折,虽带调侃意味,却在正式写作中显得不够庄重。
|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