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游记 俞柳青
2024年6月12日下午,我们乘专列从山海关出发,13日凌晨5时30分到达哈尔滨,车站搞了个隆重的欢迎仪式,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让我们很是感动,向来保守落后的东北,也有市场意识了,他们认为我们富裕的南方人到哈尔滨旅游,是送钱给哈尔滨的。
吃过早饭,乘哈尔滨旅游大巴开始游览,一路驶来,哈尔滨无论城市建筑、道路交通,还是园林绿化等,比南方城市确实差了一大截,南方城市五彩缤纷,繁荣热闹,北方城市色彩平淡,简单安静。导游是个女的,先介绍哈尔滨历史:“哈尔滨曾是金国的京城,一度很繁荣,后来衰落了,到清朝晚期,只有零星的几个小村落。1898年沙俄建造中东铁路,要打造一个铁路新城,看中了哈尔滨这个地方,开始大力建设,要把它建成黄俄首都。1912年哈尔滨6万多人,俄国人占4万多,十月革命后,大量俄国贵族来到哈尔滨,最多时有20多万人,哈尔滨因此称为东方莫斯科。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进驻哈尔滨,俄国贵族基本迁移到海外其他国家。近年来,随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后,大量俄罗斯人又来到哈尔滨经商,目前已达37万人。”
导游接着以调侃奚落的语气说:“俄罗斯人都是懒人,不种庄稼,不织布,他们吃的、用的、穿的都要我们中国运过去。你看,偌大的哈尔滨,上午见不到一个俄罗斯人,他们都在睡觉,要到下午才会出来,在街上溜达,遇到中国女人叫‘借我十个’(俄语读音,意思是美女),和中国人分手,叫‘打死我大娘’(俄语读音,意思是再见)。”
导游介绍完哈尔滨的基本情况后说:“到哈尔滨,东方莫斯科,大家要先看俄罗斯的建筑和文化。”于是,我们去参观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导游说:“圣索菲亚教堂始建1907年3月,是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原址重建,建了9年,到1932年11月完成,成为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火焚,因建筑质量好,没有倒塌,仅烧坏了外墙,部分主体破损,但价值不菲的教堂外高悬十字架、乐钟及教堂内的壁画丢失。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复,1997年9月2日圣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
我们来到占地2.2万平米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广场,看占地721平米、古色古香、正宗俄罗斯风格的圣索菲亚教堂。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布局,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教堂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悬挂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由于是早晨,大门紧闭,我们没有入内参观。看着宏伟的圣索菲亚教堂,我联想到:俄罗斯那么多人信仰东正教,东正教力量如此强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政党,不一定是坏事。
参观完圣索菲亚教堂,我们去参观斯大林公园。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位于市区松花江南岸,长1750米,宽50米,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与太阳岛风景区隔江相望。导游说:“斯大林公园在全国公园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花坛、雕像、草坪和俄罗斯古典玩具式建筑新颖别致,构成了童话般的奇妙世界。”如果没有导游的解说,游客会觉得除了一块大石头上雕刻了“斯大林公园”五个大字外,没有什么可以游玩,还不如站在大堤上看松花江。松花江宽阔,江水清澈,江上船舶不多,江边有个游船码头,好像还没有营业,倒是一些不怕寒冷的人背了一个红色的跟屁虫,在江水中劈风斩浪,尽显勇敢豪迈之态。
游完斯大林公园,导游带我们去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购物,商品基本来自俄罗斯,有蜜蜡、奶粉、蜂蜜、伏尔加酒等吃的,有首饰、眼镜、电器等用的。导游说这里商品的价格质量跟俄罗斯完全一样,而且无条件退货,包邮,去俄罗斯买同样的商品,有进出关、交关税的麻烦,还不能包邮。我们旅游团还是很有资金实力的,大家相信俄罗斯商品的信誉,纷纷购物,一时间包邮区的人忙不过来,我购买了一些奶粉、奶酪和伏尔加酒,算完成了任务。
吃了中饭,我们去游览因郑绪岚一首《太阳岛上》歌曲而闻名的太阳岛。在“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 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的乐曲声中,我们走进了太阳岛,这里有一个冰雕馆,夏季穿着棉衣可以看著名的哈尔滨冰雕,然后乘游览车欣赏太阳岛的美景。太阳岛很大,有88平方公里,除了几个游览点外,基本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抬头看天看云看鸟,低头看树看草看水,倒也野趣盎然。太阳岛之所以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我估计跟夏季涨大水,可能要淹没有关。
游完太阳岛,我们乘上大巴车直奔牡丹江市,晚上没有团餐,我们找了一家餐馆,吃了正宗的东北炖菜,感觉分量很大,价格也还合适,跟东北人豪爽、东北物产丰富有关。到了宾馆,洗澡后呼呼入睡,明天我们要从牡丹江市出发,从绥芬河出入境,去游俄罗斯海参崴。
2024.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