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大家的帮助,这笔助学金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更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前不久,在“农商共富”慈善冠名基金助学仪式现场,大一新生竺同学与31名同样家庭困难的学子一起,收到了一笔助学金,为他们的人生扬起了远航的风帆。这是我县持续开展慈善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县慈善事业从“零星火种”发展为“燎原之势”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县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路径,构建起覆盖广泛、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大慈善”体系,推动慈善事业从传统救济向“慈善+救助”“慈善+共富”“慈善+治理”等“慈善+”模式的迭代升级。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县围绕“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慈善”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了“一年有四季,慈善每一季”善行天姥四季暖心系列活动:在年初的冬日里,“与爱同行”暖冬公益行动为269名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阳春时节,“鲜花敬雷锋”“爱心义卖”等公益活动传递文明、践行文明;盛夏酷暑,“公益一杯水”“慈善护城”等公益活动为户外劳动者撑起“清凉伞”;金秋之际,“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整合资源、拓宽渠道,着力打造“善行天姥”金名片,让“人人可慈善”浓厚氛围可感可及;“挂单奔中”帮扶基金募集善款876万元,为低收入家庭托起“增收梦”。
临时救助作为社会中“托底线、救急难”的核心举措,其质效更显慈善温度。今年,我县在春节期间开展“幸福过冬”慈善年夜饭,服务115名特困老人;通过司法救助、社区救助、义工意外险等渠道,构建起完善的临时救助保障网;进一步深化“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募捐“乡理乡亲”第三轮公益基金项目,延伸商贸等服务内容。
如何让慈善资源“活”起来?我县探索出“慈善+基金”“慈善+信托”等模式,设立“道才基金”“万和文德慈善信托”“一老一小基金”等专项基金,首倡国企参与帮扶基金建设,建立县、乡镇(街道)两级低收入家庭帮扶基金,并在现有社区社会组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政策支持,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品牌化”“场景化”推动慈善项目落地生根,助推全县慈善事业扎实发展。其中,“安在乡村”项目募集1400万余元,三年为920户低收入家庭开展表后线整修、光伏板安装等服务;梳理低收入家庭帮扶“幸福清单”,开展帮扶活动百余场,提供“精神+物质+技能”帮扶服务超2万人次,让慈善资源精准滴灌至“最后一公里”。
从“光FU行”慈善项目入选全省“弱有众扶”优秀典型案例,到东西部协作每年发送四川物资200余万元;从联动32个部门打造“帮扶政策工具箱”,到引导动员企业家、越剧艺术家担任“慈善大使”、建优慈善队伍……我县的慈善实践正跳出单一救助框架,融入县域治理大格局。
来源:新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