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意外修复破损的《般若学残卷》, 古籍中创宗立派的竺道生竟从书中迈出, 指引当代浮躁小沙弥领略新昌山水的千年佛缘: ——他点破小沙弥对游客量“香火”的执着,说千年般若学的真义就藏在风雨雕琢的岩石与不息流水; ——他在佛心广场“放下”石刻前, 手指穿透刻痕讲述风化沧桑皆是“无相”之相; ——他领小沙弥进入木鱼声与清溪流水声交融的千佛禅院, 残破佛像无言诉说时间与佛性的恒久。 古籍上的道生消失前只留下偈语:“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如来”。 而陈默翻开那本修复好的古籍, 扉页赫然多了道生的墨迹:“缘起不灭,静待心印新昌山水间”。
场景1:寂静的修复室 - 夜 [画面] 特写:强光灯下,一只戴着放大镜、无比专注的眼睛。细长的毛笔尖,正轻轻挑开一片粘连近千年的、颜色褪黄的脆薄纸页。周围堆满修复工具和未整理的线装古籍。 [画面] 放大镜片移动,聚焦到纸页上的字迹:“般若……性空……”。纸页中央,一道可怖的纵向撕裂赫然在目。 [音效] 细不可闻的纸页摩擦声,背景是深沉的、几近于无的白噪音。 [陈默] (内心OS,带着一种探寻的韵律) 终于……这块最关键的碎片,回到它该在的位置。这道裂痕太深,几乎斩断了思想的来路…… [画面] 他屏住呼吸,用最精微的毛笔,将一小滴稀薄的、几乎透明的浆糊,点在两段残破的墨痕之间断裂的连接处,再将那片珍贵的残片,像安放圣物般缓缓覆上。缝隙完美弥合! [音效] 极其轻微的“嗒”的一声纸页贴合。 [画面] 就在完全贴合的一刹那——那道狰狞的裂痕突然迸发出柔和温润的金色微芒!光芒如流沙般瞬间蔓延过整张书页! [陈默] (惊愕,猛然后仰,瞪大双眼)天……什么光? [画面] 裂痕释放出的光芒骤然暴涨,如液态黄金般旋转、升腾,竟在陈默面前凝聚成一个半透明、轮廓朦胧、散发着亘古平和的僧人轮廓(竺道生)。那古老得近乎褪色的书页,此刻在他身影下缓缓沉浮,无声无息。
场景2:喧嚣渐起的大佛寺 - 山门外(接清晨) [画面] 日出时分。远处层峦叠嶂的新昌山巅薄雾初开。镜头摇下:庄严肃穆的大佛寺山门外台阶上,小沙弥“净明”伸长脖子,略显焦虑地眺望着山下稀稀拉拉开来的旅游大巴。 [净明] (小声嘀咕,踢了踢石阶边的草)才三辆车……都说咱们寺名气大,这香火……够不够佛祖过年啊? [画面] 道生的影像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净明身侧,虚渺得像是飘散的晨雾凝成,只有净明能感知到他的存在。 [竺道生] (温和开口,声音仿佛穿越回响而来)小师傅,执着此岸人潮如烟,便难见彼岸智慧的灯塔。 [净明] (吓了一大跳,慌忙合十)吓!……您……您哪位菩萨显灵了? [竺道生] 非显灵,只是途经。新昌山水中的佛缘,从来不只在香云殿上,(指向远方)更在风雨磨洗的岩石肌骨、江河奔流的水脉律动之中。你看—— [画面] 顺着虚指,镜头疾速拉向大佛寺一侧。风雨雕琢的奇特岩石肌理如山间佛陀垂首;涧水清澈奔流,溅起的水花在晨光中折射七彩毫光;一只白鹭掠过水面,投下灵动的身影。 [竺道生] (O.S,声音如岩石般沉实,如流水般清澈)每一道石纹的沧桑,皆是天工开卷的《心经》;每一滴流淌的山泉,尽是日夜不歇的梵唱。真智慧如山水,不求喧嚣,而恒自在。(对净明)你所求的“足够”,在无尽的自然法性里,从未缺少。
场景3:佛心广场 - “放下”石刻前 - 日 [画面] 正午阳光下。佛心广场中央巨大的“放下”石刻历经沧桑,字迹边缘已风化模糊。一群游客围在字前,咔嚓拍照。 [净明] (跟在道生虚影身后,好奇又有些懵懂)大师,大家都拍这个“放下”……它字都快看不清了,为什么还这么火啊? [画面] 道生的虚影缓缓抬起半透明的手臂,在净明惊愕的目光中,他的指尖竟如虚影般直接探入那风化斑驳的石刻笔画深处!(特效:指尖融入石刻处,泛起微弱却纯净的涟漪状光华)。 [竺道生] 字体残缺模糊,反而更好。正如“无相”之般若。 [画面] 特写:道生的指尖虚抚过石刻坑洼的表面。石粉在光线里缓缓飘落,竟形成短暂佛光流动的轮廓。(画面叠化):一块巨石在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下缓慢而坚定地改变形态的缩时影像。 [竺道生] (O.S,沧桑中蕴含生机)风霜侵蚀,非摧毁,是天地造化重塑其形质——“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执着字相的完整,恰如执幻为真;不执着于外在的痕迹,反得见它传递了千百年的无声真义。 [画面] 道生收回手。净明怔怔望着那古老的石刻,眼中有了一丝从未有过的领悟光彩。
场景4:千佛禅院 - 阴凉庭院 - 日 [画面] 避开人群的幽静小庭院。几尊唐代(或宋)石雕小佛像或全或缺,静立在墙边,面容被时光磨损难以辨识,却散发着沉淀下来的平静。镜头特写:一尊小佛垂下的石手,掌心承接着从古老屋檐滴落的雨水,“嗒、嗒”,清响入心。 [音效] 远处大殿传来的木鱼声,近处屋檐滴水声,庭院角落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三者奇妙地交融,构成天然而圣洁的乐曲。 [净明] (烦躁情绪竟被奇异地抚平,声音也轻缓下来)这儿的木鱼、水声……听得久了,心里闹腾劲儿好像真散了。 [画面] 道生的虚影轻轻走近一尊残损半身的古佛,几乎与古佛融为一体。残缺的佛像脸庞在光影下显得格外深邃宁静。 [竺道生] (指尖抚过佛像残躯,声音低沉如叹息)时间剥蚀金身,亦剥蚀人心枷锁。石不能言,却正是此刻永恒。佛性不囿于一具石形之完缺。(指向水与小溪)听,一滴水,一道泉,一声木鱼……交汇处即是“空”的玄音,刹那亦是恒久。 [画面] 一滴水珠在佛像石掌上晶莹闪耀,坠落入下方石槽水洼,漾开细微不可见的涟漪。木鱼声、水滴声、流水声在此刻融合放大,空灵回响。(慢镜头)
场景5:寂静的修复室 - 夜(回到开篇场景) [画面] 光芒黯淡下去。古旧的工作灯下,陈默呆呆坐着,眼前只有那本已然修复完好(裂痕消失)、安静躺着的《般若学残卷》。一切静谧如初,只有灯光映亮了他的脸。但他知道,刚经历的一切绝非幻觉。 [画面] 特写陈默的手,带着尚未平复的震动,极其缓慢、珍重地翻开古籍的硬质封面(丝绢或厚纸封面)。 [画面] 扉页上,那些原本古老的墨迹之上,赫然是两行全新、笔触虚渺灵动,却力透千年纸背的行楷墨书: [竺道生] (O.S,声音如古刹之钟,深邃辽远,字字有回声) “缘起不灭, 静待心印新昌山水间” [画面] 镜头缓缓上移,陈默望向窗外。窗外新昌城的万千灯火已然亮起,远处,大佛寺山麓轮廓若隐若现,山与寺隐在城市的灯火之后,形成奇异的对话。镜头最后落回桌上摊开的古籍扉页,那新墨字迹像有着永恒的暖意。 [音效] 仿佛来自极为悠远之处的一声悠扬深远的晨钟梵呗,渐渐融入新昌城市隐约的车流背景白噪音,久久不散。晨钟声逐渐占据主导,缓缓隐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