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单元作例循证研究”开题论证活动在新昌中学举行

[复制链接]

87

主题

87

帖子

1933

积分

天姥中学高一

跳转到指定楼层
我是楼主我老大
发表于 2025-4-12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浙江省
2025年4月7日至9日,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单元作例循证研究”开题论证活动在浙江省新昌中学举行。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承办,新昌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新昌中学协办。活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恩山教授、浙江省师范大学陈文荣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任山章教授、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陈伟、丽水中学正高级教师周业宇等省内外教育界专家莅临指导。新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吕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欢迎。全省各地市骨干教师60多人参与活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生物学教研员周初霞主持活动。






课题负责人周初霞老师代表课题组陈述课题开题报告。周老师从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假设与创新点、研究的核心概念、预期目标、实施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组织与保障、研究成员与分工、研究预期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陈述。周老师指出本课题研究紧扣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要求,契合国家“双减”及加强科学教育政策,针对单元作业研究稀缺现状开展研究。周老师以“问题导向、实践驱动、创新引领”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研究的逻辑框架,课题聚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及关键能力提升”“构建单元作例的形成模式及操作路径”两大核心命题,旨在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案例追踪、行动研究等研究手段,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效度的理论模型,通过系统性研究,提出具有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的路径和机制,破解“教学评价”以及“对评价的评价”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动态性,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以刘恩山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围绕课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主题创新性强,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任山章教授期待周老师团队在研究效果的评价上能有所创新;陈文荣教授认为开题报告中循证研究的框架可再细化;周业宇老师提议要好好思考“作业具体可以有哪些呈现方式”;陈伟老师建议结合人工智能,多元采集数据,开展精准评价研究等。


刘恩山教授作总结性评议。刘教授建议课题组进一步优化研究框架;细化研究分工,研究过程要特别注重成果导向等。刘教授还指出,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挑战,教育必须成为守护国家未来的战略屏障。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在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维度渗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育。“作例设计”要变身“素养孵化器”,单元作例中应该涵盖多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这也是课题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核心素养是否落地需要有实证,可以借助学生数据性成果、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等进行定量、定性的真实性评价。刘教授希望课题组团队以此为契机,联动全省教研力量提炼可推广的育人模型,既服务本土人才培养,又为全国提供改革的“浙江范式”。

为深化单元作例研究,赋能课堂创新实践,绍兴市第一中学赵正瑜和新昌中学王梦姣两位老师聚焦“内环境与稳态”单元,基于课题研究开出了现场研究课,对“作业循证改革”进行了摸索实践。单元课例设计从“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分析-急救措施-治疗方案-预防手段”四个维度展开循证教学。两节课均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任务驱动模式,基于学情前测进行设计,通过观察课中活动的开展情况、成果评价等形成动态证据链,从而推进下一个活动。赵老师借助真实化验单的解读,对学生进行诊断后,从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推出人体细胞所处的环境的探索;王老师通过绘制二氧化碳进入血浆的路径图活动,对前一课时中“内环境成分间转化关系”进行循证,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概念建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生物学教研员邵乃军老师作课例剖析。邵老师高度评价了课中“真实情境驱动教学”的实践价值,这些情境设计“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探究的任务,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对于课堂与作业的深度联动,邵老师指出可通过矛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辨,使作业成为课堂的自然延伸。邵老师援引刘恩山教授“显性化学生思维过程”和任教授“逆向设计教学环节”的观点,呼吁教师“以素养目标反推教学设计,让每一步都指向学生成长”,在课堂中培育“能解决问题、敢创新实践”的新时代学习者。


课题组核心成员围绕开题报告,结合专家建议展开了深入探讨。课题组详细讨论了如何将循证教育理念在生物学课堂中进行创新应用,如何通过“问题识别-证据收集-策略实施-效果评估”建构循环模式;如何结合典型课例开展研究;如何利用学生认知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构建科学化的教学闭环等。王红梅老师提出通过学情前测、课堂观察等多源数据构建动态证据链。她强调通过“评价-诊断-改进”实现学与评的深度协同,并建议开发自评、互评量表,利用AI诊断工具,以优化评价体系。石秀芹老师以“内环境与稳态”教学为例,从为何循证、循证什么以及如何循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石老师详细阐述了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数据,设计以素养为导向的作业,并通过构建包含行为记录和思维图谱的循证数据库,结合量化分析与质性解码,实现精准的教学评估。


本次开题论证活动以“循证研究”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实践-对话”的学术场域,旨在推动教学决策从依赖经验向基于数据的科学化转型。作为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实践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循证理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持续激发教育智慧,为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赋能。

来源:浙江省新昌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92

帖子

806

积分

天姥中学初一

沙发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 服务条款|关于我们|小黑屋|天姥论坛 ( 浙ICP备2021020645号 )

浙公网安备 33062402000133号 GMT+8, 2025-11-18 22:46 , Processed in 0.140156 second(s), 2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zjxc.com

© 2003-2025新昌信息港

客户端下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