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注译和赏析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钟大犁    时间: 2022-6-28 15:13
标题: 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注译和赏析
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注译和赏析
黄孝伟
[attach]3181795[/attach]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②,香山倚铁围③。
下生弥勒见④,回向一心归⑤。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⑥,泉堂施浴衣⑦。
愿承功德水⑧,从此濯尘机⑨。
  注释:
  ①《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收录在《全唐诗》卷160_145。腊月八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纪念日,也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剡县,唐代县治,范围为今嵊州市和新昌县,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析剡割台置新昌县。石城寺,即今新昌大佛寺,位于南明山、石城山夹峙的石城幽谷中。
  ②石壁开金像:石城寺以齐梁年间(公元486-516由僧祐等三位高僧开凿于峭壁内的石窟弥勒大佛闻名于世,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作有《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至盛唐开元廿年(公元732年)前后,玄俨律师,对石像作了重大修整,施以“七宝、八珍”,石胎金身,焕然一新,寺宇殿堂也整修一新。洛州剌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太子宾客贺知章等达官贵人,都是这次工程的支持者。不久,年过不惑的孟浩然,带着求仕不成的失意、“山水寻吴越”的心愿,离洛阳、游吴越,慕名来到石城寺礼拜。
  ③香山倚铁围:佛教宇宙观,是十方无量大千世界,每个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教化的区域,由10的九次方个须弥世界(小世界)组成。须弥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形相团圆,如铜烛盘。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环绕,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第七山外有碱海,碱海东西南北四方有须弥四洲,即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日月环绕须弥山,照耀这四天下,地球众生的居住地为南阎浮提洲。铁围山:碱海之外有山,如墙环绕,故称轮围;又因其由铁所成,弥密牢固,坚如金刚,难可破坏,故名铁围山。香山:又作香醉山、香水山、香积山,是阎浮提洲最北端之山,山中因有各种香气,嗅之能令人醉,故称香醉。据起世因本经卷一、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记载,香山之中,有无量紧那罗居之,常传歌舞音乐之声,另有各种树木,可出种种香薰,为大威德神居止之处。山中有杂色、善杂色二宝窟,由玛瑙等七宝所成,纵广各五十由旬,乾闼婆王与五百紧那罗女居之。二窟之北,复有大娑罗树王、八千娑罗树林、曼陀吉尼池等。
  诗人以“香山倚铁围”总括石城寺地理环境,观察细致,形象贴切。开凿弥勒大佛的仙髻岩,岩顶似仙女挽髻而得名,又传岩顶有灵芝,大如车盖,香气四溢,夜光煜然,故又名紫芝岩。这是一座圆岑形的岩峰,环绕它的南明山,在深谷之南与石城山相接,石城山上部有丈宽月峡,使仙髻岩被隔开而成孤峰,但岩身是倚靠着的。仙髻岩岩体西侧有两个天然大石窟和一小石窟,开山祖师昙光于公345年来到石城山,在石室中禅修五十多年,世寿110岁。刘勰《碑》记中载:“光公禅室,身属东岩,常闻弦管,韵动霄汉,流五结之妙声,凝九奏之清响。由是兹山,号为天乐”,又以亲身经历描写道:“剡山峻绝,竞爽嵩华;涧崖烛银,岫巘蕴玉”,“南骈两峰,北叠峻崿,东竦圆岑,西引斜岭。四嶂相衔,郁如鹫岳;曲间微转,焕若龙池”。诗句中的“香山”指刘勰所记的“东竦圆岑”,即仙髻岩,飘香又传天乐;“铁围山”指“北叠峻崿”。句意为:东竦之圆岑由北面层叠的岩山环绕着,如香山由铁围山环绕,并作为倚靠。
  ④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先佛入灭后,生于兜率天内院(即弥勒净土),为一生补处菩萨,四千岁(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 继释迦如来在此世界成佛。尊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⑤回向:回转趋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回向约分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⑥讲席:僧人说法的场所。谈柄:谈玄讲法时有柄可执之物,如尘拂、如意等,这里指能登坛说法的和尚,又作“谈衲”。
  ⑦泉堂:浴堂。石城山谷最深处往南有一山湾,称浴堂湾。
  ⑧功德水:语出《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饮已长养诸根四大增益。另外,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种特质。
⑨尘机:凡尘世俗的机心,如追名逐利,贪嗔痴慢疑等。
译文:(添加了诗句中可感受到的内容)
  来到石城寺前,只见峭壁如削,洞窟敝开,齐梁年间雕凿、由刘勰作《碑》记的百尺弥勒佛像,就端坐石窟中,听说已整修一新,金光闪闪。这座雕凿着大佛的峭壁圆岑,传闻中,香气四溢又传天乐,真象佛经中所说的香山,其所倚靠并环绕着它的岩山,就象经中所说的铁围山,岩色似铁,坚硬无比。
  进入石窟,震撼心灵,感觉似真实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现在眼前,顿生敬仰,马上拜倒在佛座之前,礼拜后双手合十,回向礼佛功德,一心发愿归命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石城寺幽谷,毛竹林长满山坳,树木参天,显示禅庭已有许多年代,而依崖而建、为大佛遮风挡雨的楼台,实在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所稀有啊。傍晚的林壑山岚,升起雾气,色彩丰富,夕阳西坠,余光照射到林壑、雾气、楼台、峭壁上,散发光辉,犹如佛光普照。
  正当佛成道日,邀请寺中大和尚升堂讲法。接受佛法熏陶后,又受施浴衣去泉堂沐浴净身。当进入泉堂浴池时,自然地想到西方极乐净土中,充满八功德水的七宝池,观想眼前的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愿此凡身承受功德水的洗涤,洗去追逐名利等尘俗机心,从此身心清净(此愿可解为:作者愿生到极乐世界,常常承受八功德水,从此超凡入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诗人虔诚礼佛并回向归命佛国净土,是唐诗中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诗中“佛、法、僧”三宝俱全,即使是被称为“诗佛”的王维诗中,也难得见到同类诗作。
  孟浩然是开创唐代山水诗先河的一位诗人,与小他十多岁却更加信佛的王维合称“王孟”, 是盛唐时期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诗不是普通的山水诗,一幅幅画面,都是对虔诚礼佛之心的衬托。“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自然真实,形象贴切,体现出佛像的高大庄严和道场环境的无比殊胜;环境描写中穿插诗人的行动和内心活动,坦露内心受到的震动、对佛法僧三宝的虔诚和个人愿望——礼佛即归命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沐浴又向往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
  诗中体现的虔诚之心,或许只有晚唐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所作《念佛吟》才能胜过。“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甚么,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白居易在诗中坦陈自己到了晚年如何“修”净士,并劝大众同样去做,而孟浩然在诗中坦陈在石城寺礼拜时一心“信”、“愿”净土,并且有一个礼拜弥勒大佛时信愿弥勒净土,到听经闻法后,泉堂施浴时,再信愿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过程。或许法堂上和尚讲的正是《佛说阿弥陀经》。
  孟浩然的《石城寺礼拜》和白居易的《念佛吟》,是唐诗中少见的体现净土信仰的经典之作。“信、愿、行”,乃往生净土三资粮,两位诗人在各自的诗中,都反映了对净土的 “信、愿”,但信、愿的层次有所不同。前者只是仕途失意下受佛、法、僧的感召,而一时起信发愿,人生最后却“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表明生信发愿后,没老实地去如法修行,足为可惜;而后者七十岁后已早晚实修实行,信、愿、行具足。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足以启发后学:学佛当恒受佛法熏习,让信力增长,变成“深信”;让发愿持久,变成“切愿”;老实行持,力达“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作者: 虚晃    时间: 2022-6-28 15:41
好久没去了
作者: 黄钟大犁    时间: 2022-6-29 12:16
是否妄评唐代大诗人?半夜起来在查看三位诗人生平。其实文中主要目的是借用说理。
若诗人已在净土,有错评也不会怪罪的[合十][合十][合十][玫瑰][玫瑰][玫瑰]
作者: 黄钟大犁    时间: 2022-7-2 09:23
没人发现吗?拍时,大佛殿外栏杆往内移,信众可近仰大佛,不到一年又复原,称收百元一人!
作者: 黄钟大犁    时间: 2022-7-12 12:11
真正的佛教文化,少人关注古
作者: 黄钟大犁    时间: 2023-2-15 12:04
自推一下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