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标题: 游杜甫草堂 俞柳青 [打印本页]
作者: 俞柳青 时间: 2025-1-10 15:32
标题: 游杜甫草堂 俞柳青
游杜甫草堂
俞柳青
2024年11月24日下午,我们游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的杜甫草堂。杜甫草堂面积很大,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主要建筑。
杜甫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携带家眷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760年春在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杜甫的茅屋故居称为柴门,类似川西民居,由七八间茅屋组成,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还有书房、厨房等,配有桌椅、石磨、水缸等器具。茅屋前面是一个湖,一条两边是篱笆的花径通向外面。茅屋周边溪流环抱,绿树成荫,一片郊野情趣和田园风光,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
杜甫流寓成都时居住柴门近四年,生活艰难困苦,但比起颠沛流离的战乱明显好转,起码有个居所,诗歌创作也丰富起来,期间共创作诗歌240余首,在杜甫一生诗歌创作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我徒步柴门,追寻杜甫当年的创作足迹。
茅屋修建好了,杜甫住进去,生活相对安定。春天到了,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繁花盛开,景色如画,杜甫很是高兴,写下了著名的《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诗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人人皆知,展现了一幅绿柳飘舞、黄鹂鸣叫、白鹭上天、高山积雪,船驶东吴的美丽山水画,是写景诗中的珍品,倍受后人称赞。
杜甫走出柴门散步,见到黄四娘家春色满园,情不自禁写下了名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你看:黄四娘家的路上开满千朵万朵花,把树枝压得低低的,粉蝶时时飞舞,不忍离开,娇莺呖呖歌唱,自在快活。杜甫沉迷自然美景中,感觉春天的可爱,生活的美好,欣然挥毫叙写。如不了解史实,哪里会想到:这是灾难深重的“安史之乱”,定把它当作歌舞升平的“开元盛世”了!
杜甫初来成都,寓居柴门,生活拮据,少有人来,这天来了客人,杜甫大喜,写了著名的七律诗《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我家四周都是河湖,没有客人,只见群鸥日日飞来。花径无客人不曾打扫,柴门因今天有客人来才打开。我家离集市太远,没有好的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招待。客人走了还有剩酒,隔着篱笆招呼邻家老翁,把留下的余酒喝完。
杜甫居住柴门生活困苦,日子艰难,这一切描写在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则当时及以后相当长年代是无法实现,但不无反映杜甫赤诚忧民之心和朴素良好愿望。
杜甫称为诗圣是他死后几百年的事,是基于近体格律诗最终在他手里成熟,最终在他手里达到颠峰,最终在他手里获得突破,说明人们肯定他,给予应有的尊重。诗圣带给杜甫是身后名,是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并未给杜甫身前带来荣华富贵,他一生是过着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的诗,反映了战争残酷、官吏跋扈和人民疾苦,思想之深,艺术之高,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
短短的2个小时,杜甫草堂游完了,走出大门,忽而想到:杜甫之后的中国仍有不断的战乱,国家遭难,百姓受苦,虽有很多诗人作家去揭露战争残酷,反映百姓疾苦,但很难达到杜甫那样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因此也就没有出现像杜甫那样的第二个诗圣了。
2024.12.15
-
图片1.png
(2.01 MB, 下载次数: 126)
-
图片2.png
(542.02 KB, 下载次数: 38)
-
图片3.png
(342.24 KB, 下载次数: 33)
-
图片4.png
(453.41 KB, 下载次数: 37)
作者: 爱上人鱼 时间: 2025-1-11 16:14
春天的时候也去逛了
作者: 正宗山里农民 时间: 2025-1-11 21:22
三吏三别
作者: 放风筝的人呀 时间: 2025-1-12 07:46
四川真是个宝地。尤其在古代战乱年代。至少能保命
欢迎光临 新昌信息港 (https://www.zjx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