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游外记 俞柳青
2024年6月9日至23日我参加了东北的团队游,整个旅游过程已经写成游记,与广大读者见面,然还有部分内容未写,因仅是本人所见所闻,怕登不了大雅之堂,算作旅游的外记吧。
一、我是东北人
我在东北旅游,沈阳导游说起一件趣事:“我们中国人出外介绍自己时,一般会说自己是哪里人,比如你们浙江叫浙江人,上海叫上海人,北京叫北京人,只有我们东北是例外,统称为东北人,而不是分别叫作黑龙江人、吉林人或辽宁人。” 沈阳导游所说事是真的,之前我碰到过一些东北人,他们笼统说是东北人,不会具体说是辽宁人、吉林人或黑龙江人。以前我不在意,现在听了沈阳导游的话,分析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东北属移民地区,很多人是“闯关东”时去的,有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人,分布在辽阔的东北地区,他们相逢了都不说自己是哪里人,统称是东北人,这样显得亲热,没有内外之分。二是行政区域划分频繁,比如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九一八事变前属于吉林省,伪满洲国时属于三江省,光复后属于合江省,建国初期属于松江省,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北分成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佳木斯才划分到黑龙江省。这样说来不到100年的短短时间里,佳木斯市竟分别属于5个省,如此频繁的区域变化,东北人很难说清自己是哪个省,于是直接说是东北人了。 实际上沈阳导游说的事,我们新昌县也有,只不过范围小了些,比如寨岭水库边的寨岭村,清末属于沃洲镇,民国和建国初属于小将镇,1956年属于大市聚镇,1973年属于小将镇,2004年属于大市聚镇,现在改称沃洲镇。寨岭人很难说清属于哪个乡镇,只能说现在属于沃洲镇。
二、中朝河流划界
两国界河划分国际上一般有定论: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为界,不通航河流以河流中心线为界。鸭绿江、图们江都能够通航,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其划分与国际定论不同,不是以主航道为界,而是以两岸的陆地为界。说得通俗一点,即河流水面属中朝两国共同所有,只要不上对方陆地,就没有越界。中朝河流如此划界,我是这次参加东北游,听导游介绍才知道的。 鸭绿江、图们江中国一侧都装有铁丝网、铁皮栅栏等,朝鲜一侧是没有的。从中国一侧说,人是下不到水里的;从朝鲜一侧说,人可以下到水里,但上不了中国岸。中朝河流这样划界,对于中国旅游部门是十分有利的。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朝鲜是个神秘国家,到东北旅游,来到鸭绿江、图们江边,总想看看朝鲜,探个究竟,站在中国一侧,距离较远看不清楚。于是导游纷纷宣传、拉客,鼓动游客花100元钱坐游轮看朝鲜,说河流水面都是中朝两国所有,游轮可以行使到朝鲜岸边,贴近对岸行使,近距离看朝鲜的村庄、农田,看朝鲜人的日常生产、工作和生活。游客想到难得来东北旅游,下次不会再来了,纷纷掏钱购票,享受1小时游轮的眼福,虽然没踏上朝鲜国土,总算亲眼看见了真实的朝鲜。 游客纷纷购票上船,生意好时,购了票的游客还要等下个船次。蓝天碧水,清风徐来,导游看见满船的游客,兴致大增,卖力讲解,妙语连珠;游客花100元钱坐游轮近距离看朝鲜,觉得值,也喜笑颜开;这该算是一笔双赢的生意吧。
三、东北农村民居
在东北旅游,无论是乘火车还是坐大巴,望着车窗外的农村民居,发现跟我们浙江省的农村民居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浙江农村民居一般都是三四层的楼房,小巧玲珑,设计美观,建造精良,富丽堂皇,楼房四周栽满花草树木,姹紫嫣红、绿意盎然,令人赞不绝口。东北的农村民居基本都是孤零零、矮矮的、由四五间一层平房组成,面积100多平米,门前屋后是土路,很少有水泥硬化,也无绿化,看去灰溜溜,像一个无精打采的暮年老人。南方游客见了,都以为东北穷,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东北固然经济落后一些,但根本原因是由东北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 东北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足够农民建造平房,不需要建造楼房,相比同等建筑面积,平房造价大大省于楼房。东北农民盖房,基本带一个很大的院子,可以种植各类蔬菜,摆放杂七杂八的物品,还可晾晒衣服和收获的粮食。 东北冬季时间长,差不多有半年,且气候寒冷,经常是零下十几、二十几、三十几度的温度。东北人过冬称为猫冬,一天到晚像慵懒的猫一样,躲藏在家里不出门。东北人睡觉跟我们浙江人睡床不一样,他们是睡炕,需要用柴火烧炕来取暖。炕只能建在平房,不适宜建在楼房。 东北农村民居很少绿化,不栽花种草,一是东北人性格豪爽,不喜欢这种大家闺秀赏花识草的优雅闲适生活。二是东北经济比南方落后,还意识不到绿化能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品位,不愿在绿化上用力花钱。
四、沿路见不到大树
从东北小兴安岭到完达山,再到长白山,一路行来见不到大树,都是碗口粗的小树,询问东北人,答曰:早些年把成百上千年的大树都砍伐完了,拿去支援国家建设,这些都是新栽的小树,要等百年后才能见到参天大树。
2024.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