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族村寨(旅游散记) 俞柳青
2024年11月15日早晨6时,我们从住宿中国黄龙风景区的宾馆出发,去游玩九寨沟风景区,途中要走访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的一个叫上磨村的藏族村寨。
上磨村地处川北高原,海拔3000多米,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气温低至零下4度,望去远处山峰上皑皑白雪,近处没有一点绿色,全是枯树衰草,小河流水汩汩地响,似在欢迎远方的客人。我们7时左右到达上磨村,早起的藏族老大妈已经把村庄打扫得干干净净,停车场上停满了旅游车,遍地都是游客。一位30多岁的藏族妇女过来迎接我们旅游团,自我介绍说:“我叫卓玛,是村文化宣传员,欢迎你们来我们村游玩,请到我家去做客。”说完,又加了一句俏皮话:“看见别个团的姑娘漂亮,可不要跟她去呵!”
我们跟随卓玛去她家,一路上看到的是藏族村庄的特有景色:村庄入口处放着转经筒,房屋上挂着经幡,一簇一簇、清一色的二层木结构房屋零散地分布着,下面一层墙壁抹上黄褐色的泥巴,显得有些土气。房子与房子之间用狭窄的土路串联在一起,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堆满了劈柴,房子四周有用木栅栏围起的大园子,现在是冬季,一片荒芜,如天气暖和了,种上土豆、南瓜及其他蔬菜,就会绿意盎然,勃勃生机。千百年来,藏族人就是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简单朴素的生活。
上到卓玛家的二楼,是个经堂吧,有佛龛供桌等设施,佛龛供奉释迦牟尼像,供桌摆满法器和供品,四周墙壁贴满唐卡,正中张贴毛主席像。我们坐在房子中央的一排排长凳上,卓玛给我们介绍他们村的基本情况。上磨村有80多户人家,四五百人口,是民族地区,与内地有明显的不同。这里没有学校、医院,只有寺庙,为保持藏族传统文化,杜绝汉族等外来民族的一切文明。小孩子长到5岁,出家进入寺庙做僧人,读书生活一切都在寺庙,到18岁考核合格,可以还俗回家,娶妻生子;如考核不合格,继续留寺庙做僧人,直至合格。这里没有计划生育,没有结婚证,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女人也可以嫁多个丈夫。这里重男轻女,一切以男性为中心,女人必须服从男人,生男孩的妇女地位高于只生女孩的妇女。
卓玛讲起自己的身世,说明藏族社会的特征,听的人恍如隔世,来到另一个星球。新时期来,政府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将一些藏族孩子送往成都读民族学校。卓玛有幸到成都读书,读了一年,她父亲来到学校,给卓玛办了退学手续,要卓玛嫁人,嫁给同村一个已有2个妻子的男人,当然这2个妻子均没有生男孩。藏族社会女孩必须服从父亲,卓玛只好退学回村完婚,这一年她17岁,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接着又生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她给我们讲课时已有37岁,是3个孩子的妈妈,她丈夫已经56岁了。卓玛叫丈夫的2个前妻为姐姐,3个女人共同服侍一个丈夫,日子过得也还和睦安康。
上磨村属于藏东地区,紧邻中国黄龙和九寨沟两个5A级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建有一个可容纳100多人,集住宿、餐饮、休闲、会议和人文体验为一体的五星级综合性乡村旅游宾馆,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银器产业。卓玛是村文化宣传员,除了宣传村文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推介旅游和推销银器,她今天主要是推销银器。卓玛说上磨村是个长寿村,村里老人都活到80岁以上,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卓玛转弯抹角地说,上磨村之所以是长寿村,除了生态环境好之外,关键是人人都在使用银器制品,这银器制品真是好,不仅给生活带来便利,还能包治百病,银碗泡茶喝就能治好胃病,于是要求我们游客购买,既治病长寿,又能支援民族地区发展。
卓玛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大、集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银器工场,工场前面是加工银器,多为男人,都专心致志地工作着,打造各类银器,墙壁上贴满加工银器流程的图画,表明银器货真品高。工场后面是销售银器,几乎都是年轻女人,穿得花枝招展,操一口普通话,指着琳琅满目的银碗、银筷、银勺、银壶等各式银器,叙说银器的好处和价格优惠,招徕游客购买。墙壁上贴着“假一罚十”的标语,还有松潘县市场监督局的监督举报电话,制造诚信经营的氛围。据内行人说,这里银器基本是真的,价格高一些,也有少数打擦边球的情况,稍微银的纯度低些。游客看的人多,问的人多,购买的人也有,到高原藏区购买银器,别有风采,寄托自己支援藏区发展的一番心意。
上午10时,我们走出银器工场,登上旅游车,行驶在去九寨沟风景区的辽阔高原上,回望冬阳映照下的上磨村,心想:如果此时是夏季,原野葱绿,格桑花盛开,薰衣草遍野,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在蓝天白云下、清风飘拂中,徒步阡陌之间,看牛羊吃草,听牧歌悠扬,该是多么的好玩与快乐!
2024.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