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启程了美丽乡村行的第七站——回山村!交通便利的回山村依坡而建、择吉而居,四面山丘围绕,遍布于村庄中心的古建筑,沉淀着历史的棱角。
回山村位于新昌县西南,村庄主体坐落于回山镇集镇内,全村七百余户,二千多人口,文化底蕴厚重,历史遗迹众多。村落布局似棋盘格局,向北向南横向排列。
驶入回山村落,一眼便望到了大气精致的农民公园,大门上雕写着“彩烟山水冠剡地,秀毓景美起浙东”,沿途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文化中心前伫立着木长廊,长廊上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六大转折点,从“红船起航”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些红色印记与回山息息相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回山人民的生活。
据说,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全浙东,1949年1月,浙东各地革命武装近1千人会师于回山村,在此成立了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建立了浙东三个中心,即公开指挥中心、军事指挥中心、中心游击根据地。
会师部队先后攻占天台,解放三门等地,使浙东革命斗争进入全新阶段,由此回山村被誉为“浙东西柏坡”。
灰黑色的石碑上记载着回山村的革命之路,短短几行,寥寥几字,扑面而来地却是道不尽磨难,说不完的艰辛,传承至今的红色精神。
在村会计杨幼超的带领下,绕过矮矮的老屋檐,踏上大石板垒砌成的平路,回首的不经意间,便瞥到了书写在白色墙面上的《彩烟山赋》,与宁静清幽的水墨山水画相称地如此恰到好处,山川起伏、大雁齐飞、一人一舟,一切景语皆情语。
扶栏而下,路旁苍郁的树木,层林尽染出别样的春意,绕过崎岖的山岩,我们来到了古建筑群。
杨幼超说:“这里是旧时隋皇室后裔杨氏栖居之地,当时一户杨姓家族居住,石匾上面的“清白家风”四字就是那时流传到现在,后来此处便为浙东革命武装力量主力部队提供了会师之便。”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踏入敬胜堂(回山会师纪念馆)的前庭,庭前的绿植攀伏于青砖上,杨幼超指着额枋砖雕说,“这浮雕讲述着醉打金枝的郭子仪七子八婿祝寿的戏文图,巧地是这户杨姓家族也有六个儿子,因缘巧合下便将这戏文图雕刻于石砖上。”
传统的白墙青瓦之下,蕴藏着门庭石雕巧夺天工,高大屋檐雕梁画栋,镂空窗棂精巧绝美,呈现出一种庄严恢弘的气象。
前厅穿堂面阔三间,座楼面阔前厅一致,明间为厅堂,二楼香火堂,明间五架抬梁外带单步七檩用四柱,然底层多设一柱。
重檐廊步卷蓬顶,飞椽出檐牛腿承托撩檐枋。
敬胜堂格局完整,牛腿雕饰古代仕女人物,有如意宝瓶、琴、剑等八宝,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栋梁上的木雕于细微之处见真章,鸟啼芙蓉更是活灵活现,清晰可见枝叶脉络。
堂内还新设了“攸宁茶铺”、“剪时光”、“怀旧书屋”等地。如今村庄现存自清中期至民国的古建筑除了敬胜堂,还有敬恕堂、敏慎堂、思德堂、高台门等建筑,每一处都各具特色,堂外的解放路,字迹已模糊不清,墙角长满了春意盎然的绿苔。
在高台门里居住着一位百岁老人,期颐之年的她依然精神抖擞地与我们交流,我们在中厅的树木下停刻了这一瞬间的剪影,拍摄的回忆已寄托给老人手中。
红色回山,传统印象。坐于茶铺,捧一杯茶忆苦思甜,畅人生不如意之事;剪纸之中,展传统之工艺,藏岁月之缩影;品读书屋,揽红色之经典,寻古侠之风范。
图/某某杨某某 文/秋云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