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方言通解 第一卷 a韵 沃洲山人编撰
【新昌方言通解· 目 录】 【第 一 卷 : a韵】 一、a[a]【[平]挨唉娭偕谐[上]唉娭偕谐矮啊何[去]挨唉谐[入]阿婀軛扼呃】 二、nga[ŋa]【[阴平、阴上]偕谐[阳平]蛾蚁哦雁[阳上]伢[阳去]捱外[阳入]额】
三·ba[pa]【[平]叭霸巴爸[上]爸葩摆襬[去]拜坝[入]伯柏百佰袹咟】 四·pa[p’a]【[平]哌[上]派[去]剖破[入]挀魄碰拍啪】 八·va[va]【[平]淮槐娃哇溃阓怀[上]哇[去]坏[入]划】 九·da[ta]【[平]担溚嗒[上]嗒[去]带戴[入]搭到倒捯】 十·ta [t'a]【[平]拖胣泰[上]泰他[去]太[入]咃】 十一·d’a[da]【[平]哒[上]哒闼挞[去]大汏哒垯[入]哒涾】 十二·na [na]【[阴平]拿[阴上]那[阳平]艿奈哪南[阳上]倷萘奶疓[阳入]呐】 十三·[la]【[阴平拉剌[阳平剌喇[阳上喇粝[阳去赖癞賚攋[阳入邋儠躐頟】 十四·za [tsa]【[平] 抓蚻叕吒灹斋咋[上]楂嘖[去]債綴啜[入]啜咋扎紮摘謫蔐簀渍只酌灼汋着辍】 十五·ca [t'sa]【[平]差蔡擦侈眵鉹[上]扯[去]侈蔡[入]拆坼尺策冊测簇绰踔嚓】 十六·z’a [dza]【[平鉹掿渃咤[上傻箉[入宅咤择泽檡着辍杂咋】 十七·sa[sa]【[平洒晒[上傻[去帅赛赦[入涮唰矖襹穲欐攦烁铄】 十八·s’a[za【[平柴豺[去柴寨麝[入石硕若睰逽芍弱杂】 十九·ga[ka]【[平]街皆喈阶偕谐[上]解[去]解介界芥戒尬[入]格挌茖蛒咯】 二十·ka[k'【[平揩皆[上楷卡[入客揢喀】 二十一·g’a[k’a]【[平]揩嘎解[上]懈澥[去]吤[入]轧】 二十二、ha[ha]【[平]哈蛤害割[上]嗐囗蟹下[入]哈吓好】 二十三、h’a[ɦa]【[平]鞋[去]何耶】
新昌方言通解 沃洲山人编撰
【新昌方言通解· 正 文】 【第 一 卷 : a韵】 一、a[a]【[平]挨唉娭偕谐[上]唉娭偕谐矮啊何[去]挨唉谐[入]阿婀軛扼呃】 【挨(一)a(阴平)[a423][《广韵》于骇切,上骇影·āi]】 1)转动。[例]俾门挨丁拢来(把门转动一点使关拢一些)。俾方向盘挨过去(把方向盘转过去)。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粹精·攻麦》:“又次小磨,则只用人力推挨者”(推挨:推之使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松却来门边挨那门响”(转动门使发出响声)。《平妖传》第二十回:“永儿说看见一个大汉驮着一袋米,挨开后门,倾下米在家里便走了。”2)依次轮流。[例]一介一介挨落去(一个一个轮流下去)。宋·曾巩《云峰院记》:“长少挨坐里闾”(挨坐:轮流就座)。清《会典事例·吏部·汉员升补》:“仍照考取注册名次挨补”(挨补:轮流升补)。《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访着了这一伙姓名,尚未挨拿”(挨拿:依次捉拿)。《绿牡丹》第八回:“于是挨次出拳,轮流猜去。”《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小丫头夹着毡子,从李氏起,一一挨着,……到四个奶妈家,让了一回,方进来。”又:“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座受礼。”《歧路灯》第七七回:“那女眷们看坐奉盅,俱可意会。堂楼两桌,左边首座是梁氏滑氏,右边首座是巴氏祝氏,其余挨叙下来,是老樊服侍的”(挨叙:同“挨序”,按次序轮流)。3)近,靠近。明《正字通》:“今凡物相近谓之挨”。[例]一介挨一介象排队介排落去(一个紧接一个排列下去)。《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欲待转身出去,那小妇人又走过来挨在身边坐定”。4)(无意间)触及、碰擦。[例]逃来逃去,勿要俾热水瓶挨倒(跑来跑去的,不要把热水瓶碰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某人为不合抢扑钗环,挨搪妇女”(挨搪:挨靠,推挤)。 【挨挨】1)转动。[例]俾自鸣钟去挨挨其(把时钟〈的发条〉去转动转动〈使上紧〉它)。2)轮流。[例]倷两个侬挨挨末算唻(你们两个人轮流轮流就算了)。
【挨着】1)轮到。[例]今日刚刚挨着我值班(今天正好轮到我值班)。《新拍案惊奇·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唯挨着经催年份,便是神仙,也要皱眉。” 2)靠近,碰触。[例]勿要去挨着其(不要去靠近触碰它)。着:现语音 z’a(宅),旧语音j’ia(茄·入声)。
【挨磨】1)转动磨盘。元·佚名《白兔记·强迫》“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2)(喻) 轮流,流转,循环。[例]天下噶事情象挨磨介头哬(天下之事象转动磨盘那样循环不已的)。
【挨麦面】以人力摇转旧式面条机轧制面条;使用电动面条机后虽已不用人力摇转,但习惯上仍沿用此词。此词与旧称以擀面杖擀制面条为“打(得哑切)麦面”相对。 【难挨毛】是语词“难可挨着其噶毛”(不能碰触它的毛)的缩语。1)指畜类:不容触摸。[例]伢只狗凶猛头哬,陌生侬是难挨毛哬(我们这只狗很凶的,不容生人触摸的)。2)指事:不可触犯。[例]噶种事情是难挨毛哬,勿然是要食生活哬(这种事是不容触犯的,不然要吃官司的)。3)指人:很难接触交往。[例]噶侬龙钟小气猛,难挨毛哬(这人非常吝啬得很,即使最细小的东西都舍不得让人碰一下的)。噶侬难挨毛哬,挨即着其噶毛便造弗灵清唻哬(此人颇难交往的,惹着他一点皮毛就不肯干休了的)。
【挨面子】利用关系,依仗面情。[例]噶种挨面子噶事情真介讨厌(这种论人情讲关系的事真的讨厌)。
【挨大落小】轮流或排列次序由大到小。[例]挨大落小坐落去(按由大到小的次序轮流就座)。挨大落小一介介摆好(按由大到小的次序一个一个摆放妥当)。也说作“依大落小”。对应词为“挨小落大”或“依小落大”。
【挨长落矮】(人)由个子高的到个子矮的,(物)由长的到短的。也说作“依长落矮”。
【挨扒猪娘】熟语。行动挨擦磕碰的母猪。也说作“挨婆猪娘”(诸暨方言“扒”音近“婆”)。1)(喻)肥胖(的人)。[例]侬奘猛唻,挨扒猪娘介(人太胖了,母猪似的)。2)(喻)行为冒失(的人)。[例]做事情休挨扒猪娘介(做事別冒冒失失磕磕碰碰的)。尔是个挨扒猪娘(你是个磕磕碰碰的人)。
【挨挨密密】互相紧密挨靠着,密密麻麻。[例]有噶许多树喇会,挨挨密密哬(哪会有这么多树呢,密密麻麻的)?也说作“排排密密”。
【挨来挨去】1)到处磕碰的样子。[例]勿要挨来挨去(别到处磕碰)。2)到处摇转的样子。[例]挨来挨去勿要去挨其(不要去到处摇转它)。3)无论怎样轮流。[例]横竖挨来挨去挨勿着我(反正轮来轮去轮不到我)。
【挨上挨落】也说作“挨到上挨到落”。1)转向上方或转向下方。2)向上轮流或向下轮流。
【倒挨顺挨】反向摇转或正向摇转;按这一顺序轮流或按相反顺序轮流。也说作“倒挨上顺挨落”。如说作“倒挨挨顺挨挨”,则有正向转一转、反向也转一转的试探意味。如说作“倒挨挨即看,顺挨挨即看”则试探意味更加明显。也说作“倒挨也挨即看,顺挨也挨即看”。
【东挨西挨】1)东磕碰,西磕碰,到处磕碰的样子。2)东摇转,西转动,到处转动的样子。也说作“东挨来西挨去”、“挨到东挨到西”。[例]其头遍看见车床头有介多手柄 ,就东挨来西挨去总想俾其造即灵清(她第一次看到车床上有这么多手柄,就这儿摇摇那儿转转总想把它搞个清楚)。如说作“东挨挨、西挨挨”,则有这儿转转试试、那儿也转转试试的意思。如说“东挨挨即看,西挨挨即看”则试探意味更加明显。也说作“东挨也挨即看,西挨也挨即看”。
【挨岸株头介】熟语。按植物的植株排列行次。(喻)按次序,按顺序。[例]割稻要挨岸株头介割落去(割稻子要按植株的行次顺序割过去)。做事情要挨岸株头介做落去,休东造一即西造一即(做事要依次做下去,别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也说作“依岸株头介”。 【挨毂依次转】熟语。象转动轮子般依次轮流。毂:音 gu(姑),轮圈。(喻)按循环方式轮流。[例]伢五个侬挨毂依次转好唻(我们五个人循环轮流吧)。此词常说作“挨谷尼子转”的口音。又,此词的原文或者是“挨个依次转”(挨个轮流),“个”的繁体字“個”或“箇”,古语说同“固”。 【挨(二)a(阴去)[a45][《广韵》于骇切,上骇影·āi]】 1)拥挤。[例]街头侬真介挨(街上人真拥挤)。《水浒传》第三回:“鲁达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挨满在:满满地拥挤在)。2)密集,茂密。[例]噶竹园棚真介挨(这竹林子真茂密)。3)量词。(可握在手里的细长物)把。如:一挨葱,一挨草,一挨线面。[例]我到地头去拔挨菜来(我到地里去拔一把菜回来)。按:量词“挨”就是许多细长物密集拥挤在一起的意思,它是由表“拥挤,密集”的形容词“挨”演变而来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紫草》: “一扼随以茅结之,四扼为一头”用“扼”字,这是由《说文》“扼,把也”的动词义演化来的。在新昌方言中,动词“扼”音“阿(入声)”而量词“挨”音“啊(去声)”,故按新昌方言的实际情况以用“挨”字为宜。又音 ai(爱),见ai(哀)韵卷。 【挨挨】每一把,每一把都。[例]噶两挨菜倒挨挨新鲜啯(这几把菜倒每把都新鲜的)。
【挨打挨】一把一把的。[例]俾丁菜挨打挨缚出来(把这些菜一把一把地捆扎起来)。
【挨挨介】密密的。[例]噶种小白菜末挨挨介种既头好唻(这种小白菜嘛密密地种着就可以了)。
【没挨介】极密,极拥挤。“没挨”就是无处可以挨挤的意思。泛指多,极多。[例]老板钞票没挨介头(老板钱多着呢)。也说作“没挤介”、“尽挤介”。
【尽挨介】尽:尽头,极点。“尽挨介”就是拥挤到极点的意思。但新昌方言的实际用法是用作量词性质的形容词,表一大把(可以握在手里的细长物)。[例]我喊其少少介买丁葱来,哪晓得其尽挨介买归来唻(我叫他少许买点葱回来,哪知他一大把的买回来了)。 【唉(一)a(阴平)[a423][《广韵》乌开切,平咍影· āi]】 1)叹息。《啼笑姻缘》第四回:“秀姑一笑道:‘唉!你哪里就会猜着人的心事了。’”2)象声词。 【唉声叹气】长叹短吁。[例]休唉声叹气(不要叹息)。《九命奇冤》第十七回:“三个人唉声叹气,连环一般的不断”。《啼笑姻缘》第一回:“有一天到这里坐了一会,只是唉声叹气,以后就不见他来了。”明清小说也作“呀声叹气“,《新拍案惊奇·醒梦骈言》第一卷:“自夜达旦,他不曾合了一会眼,只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呀声叹气。”或作“咳声叹气”,《七侠五义》第二十五回:“屈良……惟有咳声叹气而已。”
【咿哩唉喇】象声词。[例]其是个外地侬,讲话咿哩唉喇,一句也听弗懂(他是个外地人,说话咿哩哇喇的,一句都听不懂)。也说作“咿哩呀喇”、“咿咿呀呀”、“呜哩唉喇”、“呜哩哇喇”、“呜呜哇哇”等。 【唉(二)a(阴上)[a53][《广韵》于骇切,上骇影·ǎi]】 【唉咦唏】1)叹词。表嫌,不滿意。①嫌少。[例]唉咦唏!噶滴末货(哎呀!才这点东西)!②嫌脏。[例]唉咦唏!真介龌龊(脏!真的脏)!2)儿语。脏。[例]弟,尔件衣裳唉咦唏猛唻(小弟弟,你这件衣服太脏了)。
【唉(三)a(阴去)[a45][《汉》ài]】 叹词:表伤感、惋惜、无奈、惊讶等。[例]唉!天要落雨唻(“唉”表无奈)。唉!一只好球勿进(“唉”表惋惜)。《九命奇冤》:“唉!你怎么这样糊涂?”又音ai,见“ai(哀)”韵卷。
【娭a(阴上、阴平)[a53、a423] [《集韵》于开切,平开影·āi]】 1)女性长辈。如客家话称祖母或女性长辈为“娭毑(ai jie)”。2)旧义:妇女的贱称。《说文》“一曰卑贱名也”。《广雅》“婢也”。《集韵》“妇人贱称”。
【娭姨】1)上声。称谓母的姐妹,即姨母、姨妈。称呼前加排行,如“大、二、小”等。2)称谓妻的姐妹。称呼用上声,前加排行,如“大、二、小”等;谓指用平声。3)上声。对成年女性的一般性称呼。[例]尔个娭姨(〈你〉这位阿姨)。4)(旧)上声。称父辈之妾。5)(旧)上声。称成年女佣。按:“娭”的音义有二。《说文》:“娭,戏也。从女、矣声。一曰卑贱名也”。《广韵》注音为“许其切,平之晓”,现代汉语注音xī,解作“游戏、嬉乐”之义。段玉裁说“今之嬉字也,今嬉行而娭废矣”,认为“娭”是“嬉”的先行字。此其一。其二,《说文》“一曰卑贱名也”。《广雅》“婢也”。《集韵》“妇人贱称”。《集韵》注音“于开切,平开影”,与现代汉语āi相当,新昌方言说作“a”,仅用于“娭姨”一词。若按照古代字义,“娭”“姨”二者在中原地区有严格的尊卑区别,“娭”表丫鬟侍女等女佣,“姨”表母或妻的姐妹,至今中原语言仍单说“姨”很少说“娭姨”的。旧时新昌方言称父兄“伯”的妻为“妈(即伯母)”(如大妈、二妈等),称父弟(叔)的妻为“婶(即叔母)”,(如四婶、小婶等),但统称父辈的妾(小老婆)为“娭姨”。若要继续往上追溯,其实“姨”也有尊卑二义。上古有媵嫁的习俗(嫁女,可以连同她的若干个姐妹一起陪嫁出去,谓之“媵”),称陪嫁的姐妹为“姨”(媵、姨,一音之转,可认为是同义词),对子女来说则都是母辈即姨;往后,姐妹不作为陪嫁了而丫鬟仍可以作为陪嫁,按习惯,子女仍然称姨,但有尊卑之别了;又后,不用女人陪嫁了,男人只能“买妾”,尊卑之别更显然,但对于子女来说仍是姨母。如《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中有一段话:“(这女子)在咱爹身边,只该半妾半婢,叫声姨姐……可笑咱爹不明,就叫众人唤他做小奶奶,难道要咱们叫他娘不成?”这里说的“半妾半婢”子女只可“叫声姨姐”就是说“姨”也有尊卑之分。解放后,随着一夫一妻制的严格实行“妾”的消失,“妾”的含义和“娭”的字义都淡化了。现代称母的姐妹和妻的姐妹都是“娭姨”,俗多写作“阿姨”。 【偕 a(阴上、阴平)[a53、a423][《广韵》古谐切,平皆见。《集韵》雄皆切·xié】 一起,共同。《说文》:“偕,一曰俱词也。”[例我俾伢老嬷偕去蒙街头(我和我老婆一起去在街上)。《诗·邶風·击鼓》:“与子偕老”(与你共同到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约定与家里的食客中勇敢且文武具备的二十人一起〈去楚国〉)。《新唐书·裴度传》:“臣誓不与贼偕存”(偕存:共同存在)。《清史稿·弈山传》:“八年,俄人偕英法美三国合兵犯天津”(俄国合兵英、法、美三国一起犯天津)。《歧路灯》第十回:“一二日间,河南回籍举子,也有约娄潜斋偕归的,娄潜斋以不能遽归谢却”(偕归:一起回家)。《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刘备此去,必不回矣。某愿与偕往,一则同说刘表,二则监住玄德”(偕往:一起去)。又音ga,见本卷。 【俾……偕】和……一起。[例蒙日我俾邻舍家偕去蒙戏大佛寺(那天我和邻居一起〈去〉在游览大佛寺)。肉俾豆腐干偕烧出来好食猛哬(肉和豆腐干一起烧煮很好吃的)。 按:偕,《广韵》注音为“古谐切,平皆见”,旧念文音读作“ga(街)”,如“白头偕老”,实际口语多说作“街”或“解”,或者省略声母说“埃”或“矮”。在方言中有省略声母的现象,据说广东台山方言说“刀dao”为ao,云南玉溪方言说“高gao”为ao,新昌方言说“偕ga”为a也是一例。又,新昌方言中“家go→窐uo”也属于此类。 【谐(諧)a(阴平、阴上、阴去)[a423、a53、a45][《广韵》户皆切,平皆匣·xié]】 1)不分彼此的指示代词“这(此),那(彼);这样(如此),那样(如彼);这么,那么”。尤表“这,这样,这么”。当与远指代词“蒙谐”相对时则仅表“这样,这么,这”。[例]谐得(这行)。谐好(这可以)。噶件事情就谐末(这件事就这样吧)。谐也得,谐也得,咸(说作“含”)介得(此亦可,彼亦可,皆可)。谐末对哬,蒙谐是勿对哬(这样呢对的,那样是不对的)。2)象……这样,象……那样,象……一样,象……似的。[例]介是天谐大噶事情(这是象天那样大的事)。我勿象尔谐(我不象你那样)。做大侬末要象大侬谐(作为长辈呢要象长辈的样子)。又音ga,见本卷。 【谐噶】这样的,那样的。[例天下有谐噶事情(天下有这样的事情,或天下有那样的事情)。
【谐末】这么,那么。[例谐末好耶(这么行呀)。
【谐是】这是,那是。[例谐是对哬,谐是勿对哬。(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 【谐倒】这倒,那倒;这才是,那才是。[例谐倒是哬(这倒是的)。谐错喇;谐倒是对喇(这错了。这才是对的)。
【谐种】 这种,那种;这类,那类。[例谐种东西(这种东西)。天下有谐种侬(天下有这种人)。也说作“谐档”。
【蒙谐】那,那么,那样。[例谐也得,蒙谐也得(这亦可,那样亦可)。 【尔谐】(“尔”说作“ng(阴平)”)这样,如此。按新昌方言习惯,也可省略近指代词“尔”单说“谐”。 【哪谐】怎么样,怎样。[例事情造得哪谐头唻(事情办得怎样来着)?
按:以下试探索新昌方言表指示代词的声音语词“a(谐)”的来源,并说明为么采用“谐”字的理由。“谐”来源于上古人称代词“尔吾”(新昌方言说作“ng nga”)。远古语词不多,但要表达的意思不断增多;上古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并不多,但要记录、表达的文意不断增多;因此只能近义引申不断扩大词义,所以人称代词扩展为指示代词。“尔”是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吾”是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王力《汉语史稿》:“在上古汉语里,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关系非常密切”,上古的“尔”“吾”二词不仅是人称代词“你”“我”,而且也可用为表示“这”、“那”之义。此中:1)“尔”是上古第二人称代词,也被借用作指示代词,它的表“这”“那”是不定的。如:故尔(因此),果尔(果然如此,果然这样或果然那样),偶尔为之(偶然这样做或偶然那样做),不过尔尔(不过如此,不过这样或不过那样),尔时(那时),尔后(从此以后或从那以后)。又如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尔殊:如此不同,这样不同或那样不同);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以来);《三国志·吴主传》:“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尔许地:这么多地方;“尔许”犹“如许”);《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述看毕,怒曰:‘黄口孺子,何敢乃尔!吾先伐之’”(何敢乃尔:怎敢那样或怎么敢这样)。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这里的“乃尔”和“尔乃”就是“这样”或“那样”之意,不但与新昌方言“尔谐”音近义同,而且也是借用人称代词为指示代词的。这也说明“尔”的另一个文字形式是“乃”,经过演变成为吴方言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的“倷”和现代汉语远指代词“那”。2)“吾”是上古第一人称代词,也借用作指示代词,但作为指示代词的文字形式并不直接是“吾”而是“之、斯、是、此”。如《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这个女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此无他:这没别的);《史记·楚元王世家》“诚哉,是言也”。古代史料中为何不直接用“吾”字而用“之、斯、是、此”的原因不明。但“吾”的上古音属鱼部,“之”的上古音属之部,二部语音甚近;又,“之”是“止”的同源分化字;此,从人止,止亦声;是,从日正,正,从一止,止亦声;斯,按《说文》的解释是“撕”的本字,古音大约相当于“扯”,这也与“止”扯上联系了;因此,“吾”与“之、斯、是、此”近音借代是完全可能的。经过一个复杂的文字语音演变过程,“之、斯、是、此”变为现代汉语近指代词“这”。上古没有翘舌音,“尔”说作ng是正常的(新昌方言说“儿”为ng,吴方言说“儿子”为“倪子”,湖南有些地方也说“而”为“倪”,现代汉语不用“尔”而用“你”);吾,从新昌方言第一人称代词说nga和衙门的“衙”现代汉语说“ya”分析,“吾”的上古音说a韵是肯定的。那么,“尔吾”(新昌方言说作“ng nga”)怎么会演变为“a”呢?是这样的。当两个词组成一个语词时,假若这两个词是双声(声母相同)且前面一个无韵母,就可能跟后面合并为一个声音语词。新昌方言中的“尔吾”(ng+nga→nga)就是一例;若说话急切快捷,就会舍弃声母“ng”说作“a”。这就是新昌方言表指示代词的声音语词“a(谐)”的来源。此词在新昌方言中表通指代词尤表近指代词,有a、nga(通常用于指事)和 ga(既可指事也可指物)三音,而文字“谐”的方言念文音恰恰也可说作 a 、nga 和 ga 三音,于是采用“谐”字。而且,新昌方言词“谐”既表“这、那”、“这样、那样”,又表“象……一样”,“象……一样”就是“与之相协”“与之和谐”的意思,这也与“谐”字的意义协调。在古代文章中,有些语句正好与新昌方言意义相合。如《绿牡丹》:“花老道:事不谐矣。”说成新昌话就是“事情勿尔谐唻(事情〈的发展〉不是〈预想的〉那样了)”。再选一段上古文字以资参阅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 :‘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这是尧死后舜继承帝位时与大臣们商讨国政的一段话,其意思是:舜问大臣们“谁可作为管理我们国家山林野兽资源的长官?”大家都说伯益这个人可以。于是就以伯益为管理我们国家的山林水泽草木鸟兽的长官“朕虞”(朕:我,我们;这里是“我们国家”之意。“朕虞”相当于现今国家管理自然资源及环境治理的官员)。伯益非常谦虚的拜揖于舜帝之前请求相让于其他人如朱、虎、熊、罴等人(以大树、老虎、熊豝为氏族徽记、或曰“图腾”、或曰“旗帜上的图案符号”的氏族首领们,因他们居于深山,更适宜管理山林鸟兽)。舜说“得了,(既然大家这样信任你)就这样决定(别推让了);就这样吧”。于是(就以伯益为主管山林水泽鸟兽之长官而)以朱虎熊豝等氏族的首領为辅佐。这里的“汝谐”二字是“你可以的”、“你合适的”的意思,但意译作“就这样吧”、“这样吧”也未尚不可。“汝”与“尔”同义,“汝谐”与新昌方言“尔谐”的意义是不谋而合完全相同的。或许这就是“尔谐”的语源吧。 【矮a(阴上)[a53][《广韵》乌蟹切,上蟹影·】
1)身材短。《说文新附》:“矮,短人也。”[例噶侬曷以会介矮喇(这人怎么这样矮呀)。旧儿歌:月亮叮当,大伯小叔上学堂。学堂空,拜相公。相公矮,挎只蟹。《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2)直立长度短的;空间高度低的。[例只飞机飞得矮猛啯(这只飞机飞得很低着)。《水浒传》第五十三回:“见有十数间草房,一周遭矮墙,墙外一座小小石桥。”《啼笑姻缘》第一回:“屋子里……有一座矮台,上面正有七八个花枝招展的大鼓娘,在那儿坐着,依次唱大鼓书。”《杨度》第二章·二:“屋子很矮,只有一扇小窗户,本来光线就不好,再加上下雨,更显黑暗。”3)使低。[例侬矮丁落来(人低一点下来)。旧儿歌:萤火虫,矮落来(萤火虫,低下来)。矛盾《子夜》:“可是金小妹很伶俐地矮着身子躲过”。4)地位、级别、档次较低的。《红楼梦》:“邢夫人王夫人笑道:‘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矮一等,每人十六两罢了。’尤氏李纨也笑道:‘我们自然又矮一等,每人十二两罢。’……赖大的母亲因又问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
【矮小】身材短小。[例噶侬倒生得勿错,便是矮小滴末(这人倒生得不错,就是身材短小一点)。《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彼见丞相矮小,故以辱之,何中其计?”《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那为头的,生的矮小,黑瘦面皮。”《升仙传》:“妖人苗庆,又叫一枝梅,年纪三十以下,矮小身体,紫面微须,小帽短衣。”《杨度》第三章·一:“门一打开,迎接的正是清瘦矮小的谭嗣同。”也说作“矮矮小小”。《杨度》第二章·二:“露出一个头发胡子全白的老头子,满脸皱纹,身材矮矮小小的。”
【矮子】身材短的男子。《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把这矮子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当时他家就有个亲戚,是个团脸矮子”。《孽海花》第五回:“雯青抬头一望,只见一个三寸丁的矮子”。《杨度》第一章·四:“傅矮子还在那里吗?”也说作“矮子哥”。
【矮婆】身材短的女子。也说作“矮婆嫂(se·阴平·娑)”。按:矮子—矮婆,矮子哥—矮婆嫂,是两组相对应的语词。嫂:从女,叟声,古音说作se(阴平·娑),现音说作sao(阴上·少)。 【矮胖】矮而肥胖(的人)。 【长矮】人的身体高度,高矮。[例嘦十足年龄满十八岁好唻,勿分男女勿论长矮,全介是成人(只要年龄满十八周岁,不分男女不论身材高矮都是成人)。按:“长矮”通常用于指人身体高度的差异。“高矮、高低、长短”等则用于指事物。
【矮脚白】白菜的一个品种,因其菜株低矮,故称。按:古代或称脚短者曰“矮脚”,如《水浒传》有矮脚虎王英。
【矮矮介】1)不高的,低的。[例村边头矮矮介一只山,山脚头矮矮介一间屋,屋门口矮矮介两株树(村边上一座低低的山,山脚下一间矮房子,门前两棵不高的树)。《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迳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2)不高峻的,不陡峭的,低矮的。[例村口有一埭矮矮介噶岭(村口有一条不陡的山坡路)。
【矮炮杖】短小的爆竹。(喻)低矮的,矮个的。[例有个侬来过,矮炮仗介哬(有一个人来过,矮个子的)。也说作“短炮仗”。
【矮轠轠】矮而圆。轠:滾动貌。
【矮礅礅】矮而结实的样子。也可写作“矮墩墩”、“矮橔橔”。现或转变为“矮灯泡”。按:“礅”的一个解释是可供人坐的石头,可供人坐者必不高,故曰“矮礅礅”;也可写作“矮墩墩(土堆)”或“矮橔橔(木桩)”。但转说作“矮灯泡”从意义分析似乎并不合理。不过从民间语言而言,并不必太过追求其完美的合理性,或有语义上的少许联系甚至牵强附会,或有语音上的少许联系甚至牵强附会,都是可能的。好像现代的网络语言,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这样的变化现代有,古代也有。正由于有这样的千变万化,才造就了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人类语言。
【矮遢猫】俯下身子贴地而行的猫。(喻)矮个的,低矮的。[例侬倒生得矮遢猫介噶东西,倒死灵光哬(人倒生得矮矮的象贴地俯行的猫,却很机灵的)。
【矮榻榻】矮,低矮。[例矮榻榻介一只山(矮矮的一座山头)。榻,低矮的坐具,盛行于汉代。古人采用跪坐式,坐具甚为低矮。远古人跪坐于地上,无榻。周及春秋战国时以席铺地而跪坐,也无榻,席地而坐。汉代演变为尊者之坐处做成略高于地面的低矮平台,并铺以席毡之类,此即为“榻”。晋代开始流行有倚背的可移动的类似于后世椅子的低式坐具,也称为“榻”。此后则逐渐流行垂腿高坐式,椅子行而“榻”遂被废弃(近世又复流行相似于晋代的低矮坐具,称为“沙发”)。“榻”流传到日本,一直沿用为坐卧之具,称为“榻榻米”。 【矮冬瓜】(喻)矮个的,低矮的。[例噶侬末象矮冬瓜介,力气倒大喇(这人个子矮小,力气倒大的)。蒙里矮冬瓜介摆头个是咋吤喇(那里矮矮的冬瓜似的放着那个是什么)?尔个矮冬瓜,过来(你这个矮个子,过来)。
【矮蹲鹁鸪】象鹁鸪鸟缩颈而蹲的样子。(喻)低矮的。[例矮蹲鹁鸪介踡头做咋吤唻(低低的蹲着干什么呢)?踡:音g’uen ,蹲貌。
【矮的轐辘】“的”说 di(的)或 dti(地)。轐辘:圆形、圆柱形或圆球形。1)矮而圆。2)矮。 【长长矮矮】高矮不一。如:长长矮矮噶一班侬(高矮不一的一群人)。 【勿长勿矮】高矮适中。
【侬在矮檐下】熟语:是“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的略语。(喻)地位低下。[例侬在矮檐下,讲话也讲弗响(意谓:人没有地位,讲话也低声下气)。《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正是‘在他矮檐下,谁敢不低头!’” 【矮,矮,一肚怪】顺语。意谓:矮个子,矮个子,一肚子的怪主意。
【矮子面前讲矮话】熟语。在有某方面缺陷或短处的人面前说有关这方面 的话。[例尔倒真个是矮子面前讲矮话,和尚面前辱(1so·凿)贼秃啯(你倒真的是矮子面前说矮话,和尚面前骂贼秃来着)。来蒙矮子面前勿要讲矮话(在有某方面缺陷或短处的人面前不要说这方面的话)。 【啊 a(阴上)[a53][《集韵》安贺切,去个影·ǎ]】
1)张口貌。如为小孩喂食时说“啊”就是示意小孩张开嘴巴;医生为病人检查口腔时说“啊”也是示意病人张口受检。2)儿语。饿,要吃食物。[按:此词实际上是文字“饿”的上古音nga,它源于远古人们腹饥欲食时“啊啊”、“哦哦”的叫声,现婴儿腹饥欲乳时仍“啊啊”求食。有成语“嗷嗷待哺”。 3)叹词。表惊呼。 4)象声词。某些动物的嚎叫声。
【啊啊】1)儿语。饿,要吃。2)示意张口。3)某些动物的嚎叫声。
【啊唔】1)牛、虎等动物的嚎叫声。2)儿语。牛。也说作“啊唔牛”(以叫声名,与“喔喔鸡”、“嘎嘎鸭”同意) 。3)儿语。咬。[例]啊唔一口(咬一口)。 【啊啝】儿语。痛。啊啝唻(痛呀)。啊啝猛(很痛)。旧儿歌:啊啝唻,痛猛唻,我捯蜂蚁咬去唻(痛呀,太痛了,我被蚂蚁给咬了)。
【啊㖿】惊呼声。表失手,失足;突然,猛然等。[例]啊耶!碗倒既破(啊呀!失手摔破碗了)。啊耶!即末哩滑倒唻(啊呀!差点儿滑跤了)。啊耶!钞票遁掉唻(啊呀!钱掉了)。也写作“啊呀”。《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啊呀!’扑地望后便倒。”《七侠五义》第八十四回:“只听‘啪’地一声响,那怪‘啊呀’了一声咕咚栽倒在地。” 【啊唷】大声呼痛。 【何 a(阴上)[a53][《广韵》胡可切,上哿匣·hé]】
奈何,怎么,怎么样。按:“何”是古疑问代词,上古音属“歌”部,中古音说a韵;现吴方言大多说a韵,如上海话“何(h’a)里”(何处,哪里),嘉善话 “何(ha) 呀”(何也,什么呀),绍兴话“何(h’a)谁”(何人,谁),“何(h’a)西”(何事,何物,什么东西)。上海话表疑问的“阿”也是“何”的意思。如《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令堂阿好?阿曾一淘来?”古文也有用“阿”的。《三国志·蜀志·厐统传》:“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那丞局是阿谁”。《吴越春秋·闔閭内传》:“其为何谁,子以说之 ”,“公为何谁矣” 都直用接“何” 字。又,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和《乐府诗集·折杨柳枝歌》“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中的“何”相当于后来民间诗歌中的语气助词“啊”。这也是“何”可以说作“a(啊)”的例证。新昌方言的所有疑问代词都是“何”(包括“何”的借代字“害”、“曷”)的沿袭或转音。如:奈(nā)何(ǎ)(什么,怎样)、哪害(hǎ)(儒岙乡区方言:怎样)、害(hā)生(回山乡区方言:什么,怎么)、何(h’à)(什么,怎么),曷以(怎么,什么,为什么), 咋(z’a)吤(g’ā)(怎么,什么)等。又音h’à(鞋·去声),见本卷。又音 h’e(禾),见e韵卷“何”字条。
【奈何】怎样,怎么样。[例]奈何讲(怎么说)?奈何造(怎么做)?尔奈何喇(你怎么啦)?尔奈何我弗相似(意谓:你不能把我怎么样)。倷话奈何便奈何(你们说怎样就怎样)。旧儿歌:咵咵嘭,咵咵嘭,买个馒头饲小羊,小羊奈何大?小羊天卬大(咵咵嘭:敲钹的声音。奈何大:如何大小。天卬大:象天那样大)。《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越王曰:‘奈何’”(越王问:〈爱民的具体做法〉怎么样)? 《同上·勾践阴谋外传》:“天地存亡,其要奈何?”《三国演义》第五回:“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为之奈何:怎么办)?又第六回:“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新拍案惊奇·石点头》第三卷:“差人不见男子,女人出头,又且会说会话,奈何他不得,只得自去回官”(奈何他不得:不能把他怎么样)。按:“奈(na·艿)何(ǎ·矮)”是古语词“如何”的同音同义词。“如”的上古音鱼部说作[na] ,乃有“奈、若、孰”等近音通借字写作“奈何、若何、孰何”,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卓谓太傅袁隗曰:‘……废立之事若何?’”《禅真后史》:“家下甚觉嘈杂不宁,且往庵里静养一番,再看病体若何。”后来又演变为“那”、“哪”等文字形式。至近现代则“哪”取代了“如(何)、奈(何)、若(何)、孰(何)”等语词形式而成为表疑问的常用词,故《字汇》云:“何,曷也,奚也,胡也,恶也,乌也,焉也,安也,那也,若也,孰也”。
【奈何奈何】1)在陈述句中,相当于“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例]其奈何奈何讲得一大套(他怎么样怎么样地说了一大堆)。2)在疑问句中,指对对方所问不理解而反问之。“奈何?”“奈何奈何唻”(“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呢”)?
【随便奈何】无论如何;随便怎么样。也说作“随凭奈何”、“无论奈何”。[例]倷定头好唻,我随便奈何得哬(你们决定着可以了,我随便怎样都行的)。我随便倷奈何(我随便你们怎么样)。我喊其来;其无论奈何勿来(我叫他来;他无论如何都不来)。
【奈何弗来】不能怎么样。也说作“奈何弗相似”。 【无可奈何】说作“无(n·阳平)搞哪矮”的语音。不能怎么样。[例]俾其争得两句,其亦无可奈何我(跟他争了几句,他又不能把我怎么样)。《新拍案惊奇·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又过了两天,王知县择了行期,速速派人来催,郭乔无可奈何,只得……拜别……而去”。 【阿 a(阴入)[a?5][《广韵》乌何切,平歌影·ā]】
1)缀词。多用作称呼前缀,也可用于其它一些名词的前缀。“我”、“吾”的上古音似“阿”,故在古代很多口语记述中都用“阿”代替“我”、“吾”。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是“我的宫室”的意思,汉武帝称其姑母之女为“阿娇”则是“我的娇娇”之意,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是“我家说谎话的人”,刘备的儿子“阿斗”则是“我家的星星”,《木兰词》中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姊闻妹來,当戶理红妝。阿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猪羊”(阿爷:我爸,阿姊:我姐,阿弟:我弟)之句。因此,“阿”一般都含有“我的”或“我们的”之意,虽然已经虚化,但其踪迹依然清晰可见,称呼前缀尤然。《水浒传》第二回:“阿爹休听这厮胡说。”又第三回:“敢问阿哥,你姓甚么?”又第三十一回:“阿嫂,你且说我怎地去不得?”《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阿哥,数日不见,怎么染着这般晦气?你害的是甚么病?(阿哥:我的哥们)”。新昌方言中的称呼前缀“阿”有以下特点:①农村多用而城区基本不用。如祖父,农村称“阿爷”而城区称“爷爷”;父亲,农村称“阿爸”、“阿伯”、“阿爹”而城区称“爸爸”、“爹爹”;母亲,农村称“阿妈”而城区称“妈”;叔父,农村概称“阿叔”分称“大阿叔、二阿叔、小阿叔”等,城区分称“二叔、三叔、小叔”等。② 奉化称姑母为“阿姑”,新昌称“嬢”或“姑娘”而不称“阿姑”或“阿嬢”;绍兴称女儿为“阿囡”,新昌称女儿为“囡”而不称“阿囡”;吴语称“阿弟,阿妹,小阿妹”等, 新昌仅称“阿弟”而不称“阿妹”。这是旧时代以“女儿是别人家的人”的思想在称呼中的反映。③以排行称呼的,很多方言都以“阿”为前缀,如“阿大,阿二,阿三”等;新昌方言不用“阿”而用“老”,称“老大、老二、老三、老小”等。2)翻译用字。如:阿拉伯、阿司匹林。 【阿唷】叹词。我痛;痛,大痛。也说作“阿唷唻”。《说唐全传》第五回:“教道人取金银汤,化了一服药,与叔宝吃了,渐渐重楼一响,叫一声‘阿唷’。”又第二十四回:“罗成拦开斧,耍的一枪,正中咬金左臂,叫声‘阿唷’。”
【阿耶】叹词。表大惊。本意为“我的爹”。“阿耶”是古代对父亲的称呼,如《木兰辞》:“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耶”后作“爺”,现简化作“爷”。沪语至今仍称父亲为“爷”)。人在突遇意外惊慌失措时往往情不自禁的呼爹喊娘(若现今惊慌失措时脱口而呼“阿妈呀”,“我的妈呀”然),久之则成为表惊呼的专用词,乃写作“阿耶”、“啊㖿”、“阿呀”、“哎呀”、“阿也”等等。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小二哥见了吃一惊,叫声:‘阿也!这个是争跤的爷爷了!’” 《新拍案惊奇·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阿呀!一年二年,日子好不长远哩!这冰清水冷的苦楚如何捱得过?” 【阿啾】打喷嚏的声音。
【阿木灵】“我的愚蠢的聪明人”之意。阿:我的;木:笨;灵:聪明、灵光。此语或由宁波方言转入。[例]尔噶侬是个阿木灵喇,木顷末死木,灵顷末死灵(你这人是个又愚笨又聪明的人,笨的时候很笨,聪明的时候很聪明)。
【阿耶妈呀】惊慌失措时呼爹喊娘之词。 【阿狺阿狂】“狺”和“狂”都是“狗叫”的意思,“阿狺阿狂”是“狗与狗”、“畜牲与畜牲”之意。(喻)双方彼此相若,都不是好东西。[例]偌种阿狺阿狂噶事情勿要去管其(他们这种狗咬狗的事不要去管他)。
【阿狗阿猫】1)旧百姓人家多以“阿狗”、“阿猫”为小名,故约略相当于“某某某某”、“谁呀谁呀”、 “张三李四 ”之类。[例]阿狗阿猫全介来头唻(张三李四都在了)。2)(喻)小孩子们或小人物们。[例]噶种阿狗阿猫休去理其(这种小孩子别去搭理他们)。3)(喻)狐群狗党,乌合之众。 【婀 a(阴入)[a?5][《广韵》乌何切,平歌影·ē]】
扭动身体,尤指女性。又音e(窝),见e韵卷“婀”字条。
【妍也婀】1)浑身扭动的样子。妍也婀,算来头跳舞何(浑身扭动的,这算在跳舞吗)?2)忸妮。休妍也婀唻,快丁去(别忸忸怩怩的,快走吧)。3)扭扭黏黏的,慢腾腾的样子。[例]妍也婀,勿知来头造咋吤 (慢慢腾腾的,不知在干什么)。
【妍即婀即】一扭一扭的。[例]一个女客人妍即婀即走过去头唻(一个女人一扭一扭的走过去了)。
【妍来婀去】扭来扭去。 【妍头婀脑】摇头晃脑。也写作“捻头扼脑”。
【轭(軛、軶)a(阴入)[a?5][《龙龛手鉴》于格反·è]】 架在牛颈背部用以套拉犁耙的弯木。《玉篇》:“牛领轭也。”
【牛轭】1)农具,架在牛颈背部用以套拉犁耙的弯木。2)(喻)被控制。[例]牛轭套上起,只得去耕田(意谓:象牛一样被控制着,只好去干活)。
【落其噶轭】落进他人的圈套;落入别人的控制之中。词中“落”有“误入、陷进”的意思。 【扼 a(阴入)[a?5][《集韵》乙革切,入麦影·è]】 1)使转动一个角度,扳。[例]俾方向盘扼过去(把方向盘扳转过去)。 2)扭,拧。[例]俾根铁丝扼扼其直(把这根铁丝拧它直)。3)折。[例]俾根柴棒扼其断(把这根柴棍儿折它断)。4)打折,舍去零数。[例]总共十五块一角三分,扼掉零头,实付十五块(扼掉零头:舍去零数)。5)扭转;(在双脚不动的情况下)扭转身躯或向后仰。[例]俾侬扼丁过来(把身体扭点过来)。腰骨扼落去(腰向后仰下去)。
【扼直】拧直。
【扼弯】扭弯。
【扼断】扭断,折断。
【扼掉】1)折去。[例]俾根树丫枝扼掉(把这根树丫枝折去)。2)舍弃零数。[例]零头零脑扼扼掉末算唻(零数就舍去不计了吧)。
【捻头扼脑】摇头晃脑。也作“妍头婀脑”。
【呃(呝)a(阴入)[a?5][《广韵》乌界切,去怪影·è]】
1)象声词:呕吐或干呕的声音。呃呃,常得来头冒哬(呃呃,经常在呕吐的)。2)象声词:啃骨头的声音。3)说话断断续续不流利的样子。[例]其噶侬耶,讲话呃呃,有话也讲勿灵清哬(他这人呀,说话疙哩疙瘩的,有话都说不清楚)。又音 ei(乙黑切),见“ei(厄)”韵卷。
【呃儠呃儠】也说作“呃儠嗒呃儠嗒”。1)说话不流利的样子。2)啃骨头的声音。按:“儠”或从口。
【嗌嚦呃儠】说作“一哩啊拉”。拟声词。听不懂的外地语声,不流利的、疙哩疙瘩的说话声。也说作“嗌嗌呃呃”。
原标题:新昌方言通解 修改版(内容较多,分次发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