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7989|回复: 6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新昌方言你懂吗?港友整理的这份注释让你一目了然

[复制链接]

42

主题

2278

帖子

8638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跳转到指定楼层
我是楼主我老大
发表于 2023-11-12 04:01: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浙江省
新昌方言通解
第一卷  a韵
沃洲山人编撰

【新昌方言通解·
       a        
aa【[平]挨唉娭偕谐[上]唉娭偕谐矮啊何[去]挨唉谐[入]阿婀軛扼呃】
nga[ŋa][阴平、阴上]偕谐[阳平]蛾蚁哦雁[阳上]伢[阳去]捱外[阳入]额】
·ba[pa]【[平]叭霸巴爸[上]葩摆襬[去]拜坝[入]伯柏百袹咟】        
·pa[p’a][平]哌[上]派[去]剖破[入]挀魄碰拍啪】
·ba [ba][排牌稗[[[曝瀑嚗勃】
·ma[ma][阴平][阳平][阴上]妈[阳上][阳去[阳入麦陌脉骂蓦暮晚目末·fa [fa] [溃膭阓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12/wps1.png [[豁】
·va[va]【[平]槐娃哇溃阓怀[上]哇[去]坏[入]划】
·da[ta]【[平]担溚嗒[上]嗒[去]带戴[入]到倒捯】
·ta [t'a][平]拖胣[上][去]太[入]咃】
十一·da[da][][上]哒闼挞[去]大汏哒垯[入]涾】
十二·na [na]【[阴平]拿[阴上]那[阳平]艿奈哪南[阳上]倷萘奶疓[阳入]呐】
十三·[la][阴平拉剌[阳平剌喇[阳上喇粝[阳去赖癞賚攋[阳入
十四·za [tsa][平] 抓蚻叕吒斋咋[上]楂嘖[去]債綴啜[]啜咋扎摘謫蔐簀只酌灼汋着辍】
·ca [t'sa][平]差蔡擦侈眵鉹[上]扯[去]侈蔡[入]拆坼尺冊测簇绰踔
十六·za [dza][鉹掿渃咤[[宅咤择泽着辍杂咋】
十七·sa[sa][洒晒[[帅赛[涮唰矖穲欐攦烁铄】
十八·sa[za[柴豺[柴寨麝[石硕若逽芍弱杂】
十九·ga[ka]【[平]街皆喈阶偕谐[上]解[去]解介界芥戒尬[]格挌茖蛒咯】
二十·ka[k'[揩皆[楷卡[客揢喀】
二十一·ga[k’a][平]揩嘎解[上]懈澥[去]吤[入]轧】
二十二、ha[ha]【[平]哈蛤害割[上]蟹下[入]哈吓好】
二十三、ha[ɦa][平]鞋[去]何耶】


新昌方言通解
沃洲山人编撰

【新昌方言通解·
       a               
aa【[平]挨唉娭偕谐[上]唉娭偕谐矮啊何[去]挨唉谐[入]阿婀軛扼呃】
【挨(一)a(阴平)[a423[《广》于骇切,上骇影·āi]】
  1)转动。[例]俾门丁拢来(把门转动一点使关拢一些)。俾方向盘过去(把方向盘过去)。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粹精·攻麦》:“又次小磨,则只用人力推”(推:推之使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松却来门边那门响转动门使发出响声)。《平妖传》第二十回:“永儿说看见一个大汉驮着一袋米,开后门,倾下米在家里便走了。”2)依次轮流。[例]一介一介落去(一个一个轮流下去)。宋·曾巩《云峰院记》:“长少坐里闾”(坐:轮流就座)。清《会典事例·吏部·汉员升补》:“仍照考取注册名次”(补:轮流升补)。《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访着了这一伙姓名,尚未”(拿:依次捉拿)。《绿牡丹》第八回:“于是次出拳,轮流猜去。”《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小丫头夹着毡子,从李氏起,一一着,……到四个奶妈家,让了一回,方进来。”又:“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归座受礼。”《歧路灯》第七七回“那女眷们看坐奉盅,俱可意会。堂楼两桌,左边首座是梁氏滑氏,右边首座是巴氏祝氏,其余叙下来,是老樊服侍的”(挨叙:同“挨序”,按次序轮流)。3)近,靠近。明《正字通》:“今凡物相近谓之挨”。[例]一介一介象排队介排落去(一个紧接一个排列下去)。《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欲待转身出去,那小妇人又走过来在身边坐定”。4)(无意间)触及、碰擦。[例]逃来逃去,勿要俾热水瓶倒(跑来跑去的,不要把热水瓶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某人为不合抢扑钗环,搪妇女”(搪:挨靠,推挤)。
  【挨挨】1)转动。[例]俾自鸣钟去挨挨其(把时钟〈的发条〉去转动转动〈使上紧〉它)。2)轮流。[例]倷两个侬挨挨末算唻(你们两个人轮流轮流就算了)。
  【挨着】1)轮到。[例]今日刚刚挨着我值班(今天正好轮到我值班)。《新拍案惊奇·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唯挨着经催年份,便是神仙,也要皱眉。” 2)靠近,碰触。[例]勿要去挨着其(不要去靠近它)。着:现语音 z’a(宅),旧语音j’ia(茄·入声)。
  【挨磨】1)转动磨盘。元·佚名《白兔记·强迫》“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2)(喻) 轮流,流转,循环。[例]天下噶事情象挨磨介头哬(天下之事象转动磨盘那样循环不已的)。
  【挨麦面】以人力摇转旧式面条机轧制面条;使用电动面条机后虽已不用人力摇转,但习惯上仍沿用此词。此词与旧称以擀面杖擀制面条为打(得哑切)麦面”相对。
    【难挨毛】是语词“难可挨着其”(不能碰触它的毛)的缩语。1)指畜类:不容触摸。[例]伢只狗凶猛头哬,陌生侬是难挨毛哬(我们这只狗很凶的,不容生人触摸的)。2)指事:不可触犯。[例]噶种事情是难挨毛哬,勿然是要食生活哬(这种事是不容触犯的,不然要吃官司的)。3)指人:很难接触交往。[例]噶侬龙钟小气猛,难挨毛哬(这人非常吝啬得很,即使最细小的东西都舍不得让人碰一下的)。噶侬难挨毛哬,挨即着其噶毛便造弗灵清唻哬(此人颇难交往的,惹着他一点皮毛就不肯干休了的)。
  【挨面子】利用关系,依仗面情。[例]噶种挨面子噶事情真介讨厌(这种论人情讲关系的事真的讨厌)。
  【挨大落小】轮流或排列次序由大到小。[例]挨大落小坐落去(按由大到小的次序轮流就座)。挨大落小一介介摆好(按由大到小的次序一个一个摆放妥当)。也说作“依大落小”。对应词为“挨小落大”或“依小落大”。
  【挨长落矮】(人)由个子高的到个子矮的,(物)由长的到短的。也说作“依长落矮”。
  【挨扒猪娘】熟语。行动挨擦磕碰的母猪。也说作“挨婆猪娘”(诸暨方言扒”音近“婆”)1)(喻)肥胖(的人)。[例]侬奘猛唻,猪娘介(人太胖了,母猪似的)。2)(喻)行为冒失(的人)。[例]做事情休猪娘介(做事別冒冒失失磕磕碰碰的)。尔是个猪娘(你是个磕磕碰碰的人)。
  【挨挨密密】互相紧密挨靠着,密密麻麻。[例]有噶许多树喇会,挨挨密密哬(哪会有这么多树呢,密密麻麻的)?也说作“排排密密”。
  【挨来挨去1)到处磕碰的样子。[例]勿要挨来挨(别到处磕碰)。2)到处摇转的样子。[例]挨来挨勿要去挨其(不要去到处摇转它)3)无论怎样轮流。[例]横竖挨来挨挨勿着我(反正轮来轮去轮不到我)。
  【挨上挨落】也说作“挨到上挨到落”。1)转向上方或转向下方。2)向上轮流或向下轮流。
  【倒挨顺挨】反向摇转或正向摇转;按这一顺序轮流或按相反顺序轮流。也说作“倒挨上顺挨落”。如说作“倒挨挨顺挨挨”,则有正向转一转、反向也转一转的试探意味。如说作“倒挨挨即看,顺挨挨即看”则试探意味更加明显。也说作“倒挨也挨即看,顺挨也挨即看”。
  【东挨西挨】1)东磕碰,西磕碰到处磕碰的样子。2)东摇转,西转动到处转动的样子。也说作“东挨来西挨去”、“挨到东挨到西”。[例]其头遍看见车床头有介多手柄 ,就东挨来西挨总想俾其造即灵清(她第一次看到车床上有这么多手柄,就这儿摇摇那儿转转总想把它搞个清楚)。如说作“东挨挨、西挨挨”,则有这儿转转试试、那儿也转转试试的意思。如说“东挨挨即看,西挨挨即看”则试探意味更加明显也说作“东挨也挨即看,西挨也挨即看”
  【挨岸株头介】熟语。按植物的植株排列行次。(喻)按次序,按顺序。[例]割稻要挨岸株头介割落去(割稻子要按植株的行次顺序割过去)。做事情要挨岸株头介做落去,休东造一即西造一即(做事要依次做下去,别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也说作“依岸株头介”。
    【挨毂依次转】熟语。象转动轮子般依次轮流。毂:音 gu(姑),轮圈。(喻)按循环方式轮流。[例]伢五个侬挨毂依次转好唻(我们五个人循环轮流吧)。此词常说作“挨谷尼子转”的口音。又,此词的原文或者是“挨个依次转”(挨个轮流)“个”的繁体字“個”或“箇”,古语说同“固”。
(二)a(阴去)[a45][《广》于骇切,上骇影·āi]】
  1)拥挤。[例]街头侬真介(街上人真拥挤)。《水浒传》第三回:“鲁达见众人看榜,满在十字路口”(满在:满满地拥挤在)。2)密集,茂密。[例]噶竹园棚真介(这竹林子真茂密)。3)量词。(可握在手里的细长物)把。如:一葱,一草,一线面。[例]我到地头去拔菜来(我到地里去拔一菜回来)。按:量词“挨”就是许多细长物密集拥挤在一起的意思,它是由表“拥挤,密集”的形容词“挨”演变而来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紫草》: “一扼随以茅结之,四扼为一头”用“扼”字,这是由《说文》“扼,把也”的动词义演化来的。在新昌方言中,动词“扼”音“阿(入声)”而量词“挨”音“啊(去声)”,故按新昌方言的实际情况以用“挨”字为宜。又音 ai(爱),见ai(哀)韵卷。
【挨挨】每一把,每一把都。[例]噶两挨菜倒挨挨新鲜啯(这几把菜倒每把都新鲜的)。
  【挨打挨】一把一把的。[例]俾丁菜挨打挨缚出来(把这些菜一把一把捆扎起来)。
  【挨挨介】密密的。[例]噶种小白菜末挨挨介种既头好唻(这种小白菜嘛密密种着就可以了)。
  【没挨介】极密,极拥挤。“没挨”就是无处可以挨挤的意思。泛指多,极多。[例]老板钞票没挨介头(老板钱着呢)。也说作“没挤介”、“尽挤介”。
  【尽挨介】尽:尽头,极点。“尽挨介”就是拥挤到极点的意思。但新昌方言的实际用法是用作量词性质的形容词,表一大把(可以握在手里的细长物)。[例]我喊其少少介买丁葱来,哪晓得其尽挨介买归来唻(我叫他少许买点葱回来,哪知他一大把的买回来了)。
【唉(一)a(阴平)[a423][《广》乌开切,平咍影· āi]】
        1)叹息。《啼笑姻缘》第四回:“秀姑一笑道:‘!你哪里就会猜着人的心事了。’”2)象声词。
  【唉声叹气】长叹短吁。[例]休唉声叹气(不要叹息)。《九命奇冤》第十七回“三个人唉声叹气,连环一般的不断”。《啼笑姻缘》第一回:“有一天到这里坐了一会,只是唉声叹气,以后就不见他来了。”明清小说也呀声叹气“,《新拍案惊奇·醒梦骈言》第一卷:“自夜达旦,他不曾合了一会眼,只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呀声叹气”或作“咳声叹气”,《七侠五义》第二十五回:“屈良……惟有咳声叹气而已。
  【咿哩唉喇】象声词。[例]其是个外地侬,讲话咿哩唉喇,一句也听弗懂(他是个外地人,说话咿哩,一句都听不懂)。也说作“咿哩呀喇”、“咿咿呀呀”、“呜哩唉喇”、“呜哩哇喇”、“呜呜哇哇”等。
【唉(a(阴[a53][《广》于骇切,上骇影·ǎi]】
        【唉咦唏】1)叹词。表嫌,不滿意。①嫌少。[例]咦唏!噶滴末货(哎呀!才这点东西)!②嫌脏。[例]咦唏!真介龌龊(!真的脏)!2)儿语。脏。[例]弟,尔件衣裳咦唏猛唻(小弟弟,你这件衣服太了)。
【唉(a(阴去)[a45][《汉》ài]】
  叹词:表伤感、惋惜、无奈、惊讶等。[例]!天要落雨唻(“唉”表无奈)。!一只好球勿进(“唉”表惋惜)。《九命奇冤》:“!你怎么这样糊涂?”又音ai,见“ai(哀)”韵卷。
【娭a(阴上、阴平)[a53a423] [《集》于开切,平开影·āi]】
        1)女性长辈。如客家话称祖母或女性长辈为“娭毑(ai jie)”。2)旧义:妇女的贱称。《说文》“一曰卑贱名也”。《广雅》“婢也”。《集韵》“妇人贱称”。
  【娭姨】1)上声。称谓母的姐妹,即姨母、姨妈。称呼前加排行,如“大、二、小”等。2)称谓妻的姐妹。称呼用上声,前加排行,如“大、二、小”等;谓指用平声。3)上声。对成年女性的一般性称呼。[例]尔个娭姨(〈你〉这位阿姨)。4)(旧)上声。称父辈之妾。5)(旧)上声。称成年女佣。按:“娭”的音义有二。《说文》:“娭,戏也。从女、矣声。一曰卑贱名也”。《广韵》注音为“许其切,平之晓”,现代汉语注音xī,解作“游戏、嬉乐”之义。段玉裁说“今之嬉字也,今嬉行而废矣,认为娭”是“嬉”的先行字。此其一。其二,《说文》“一曰卑贱名也”。《广雅》“婢也”。《集韵》“妇人贱称”。《集韵》注音“于开切,平开影”,与现代汉语āi相当,新昌方言说作“a”,仅用于“娭姨”一词。若按照古代字义,“娭”“姨”二者在中原地区有严格的尊卑区别,“娭”表丫鬟侍女等女佣,“姨”表母或妻的姐妹,至今中原语言仍单说“姨”很少说“娭姨”的。旧时新昌方言称父兄“伯”的妻为“妈(即伯母)”(如大妈、二妈等),称父弟(叔)的妻为“婶(即叔母)”,(如四婶、小婶等),但统称父辈的妾(小老婆)为“娭姨”。若要继续往上追溯,其实“姨”也有尊卑二义。上古有媵嫁的习俗(嫁女,可以连同她的若干个姐妹一起陪嫁出去,谓之“媵”),称陪嫁的姐妹为“姨”(媵、姨,一音之转,可认为是同义词),对子女来说则都是母辈即姨;往后,姐妹不作为陪嫁了而丫鬟仍可以作为陪嫁,按习惯,子女仍然称姨,但有尊卑之别了;又后,不用女人陪嫁了,男人只能“买妾”,尊卑之别更显然,但对于子女来说仍是姨母。如《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中有一段话:“(这女子)在咱爹身边,只该半妾半婢,叫声……可笑咱爹不明,就叫众人唤他做小奶奶,难道要咱们叫他娘不成?”这里说的“半妾半婢”子女只可“叫声姨姐”就是说“姨”也有尊卑之分。解放后,随着一夫一妻制的严格实行“妾”的消失,“妾”的含义和“娭”的字义都淡化了。现代称母的姐妹和妻的姐妹都是娭姨”,俗多写作“阿姨”。
【偕 a(阴上、阴平)[a53a423][广韵古谐切,平皆见《集》雄皆切·xié
        一起,共同。《说文》:“偕,一曰俱词也。”[我俾伢老嬷去蒙街头(我和我老婆一起去在街上)。《诗·邶風·击鼓》:“与子”(与你共同到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约定与家里的食客中勇敢且文武具备的二十人一起〈去楚国〉)。《新唐书·裴度传》:“臣誓不与贼”(存:共同存在)。《清史稿·弈山传》:“八年,俄人英法美三国合兵犯天津”(俄国合兵英、法、美三国一起犯天津)。《歧路灯》第十回“一二日间,河南回籍举子,也有约娄潜斋归的,娄潜斋以不能遽归谢却”(归:一起回家)。《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刘备此去,必不回矣。某愿与往,一则同说刘表,二则监住玄德”(往:一起去)。又音ga,见本卷。
      【俾……偕】和……一起。[蒙日我邻舍家去蒙戏大佛寺(那天我邻居一起〈去〉在游览大佛寺)。肉豆腐干烧出来好食猛哬(肉豆腐干一起烧煮很好吃的)。
按:偕,《广韵》注音为“古谐切,平皆见”,旧念文音读作“ga(街)”,“白头偕老”,实际口语多说作”,或者省略声母说“。在方言中有省略声母的现象,据说广东台山方言说“刀dao”为ao,云南玉溪方言说“高gao”为ao,新昌方言说“偕ga”为a也是一例。又,新昌方言中“家go→窐uo”也属于此类。
【谐(諧)a(阴平、阴上、阴去)[a423a53a45][《广》户皆切,平皆匣·xié]】
    1)不分彼此的指示代词“这(此),那(彼);这样(如此),那样(如彼);这么,那么”。尤表“这,这样,这么”。当与远指代词“蒙谐”相对时则仅表“这样,这么,这”。[例]得(行)。好(可以)。噶件事情就末(这件事就这样吧)。也得,也得,咸(说作“含”)介得(亦可,亦可,皆可)。末对哬,蒙谐是勿对哬(呢对的,那样是不对的)。2)象……这样,象……那样,象……一样,象……似的。[例]介是天大噶事情(这是那样大的事)。我勿象尔(我不那样)。做大侬末要象大侬(作为长辈呢要长辈的样子)。又音ga,见本卷。
        【谐噶】这样的,那样的。[天下有事情(天下有这样的事情,或天下有样的事情)。
   【谐末】这么,那么。[谐末好耶(这么行呀)。
   【谐是】这是,那是。[谐是对哬,谐是勿对哬。(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     
        【谐倒】这倒,那倒;这才是,那才是。[谐倒是哬(这倒是的)。谐错喇;谐倒是对喇(这错了。这才是对的)。
  【谐种】 这种,那种;这类,那类。[谐种东西(这种东西)。天下有侬(天下有人)。也说作“谐档”。
  【蒙谐】那,那么,那样。[谐也得,蒙谐也得(这亦可,那样亦可)。
       【尔谐】(“尔”说作“ng(阴平)”)这样,如此。按新昌方言习惯,也可省略近指代词“尔”单说“谐”。
       【哪谐】怎么样,怎样。[事情造得哪谐头唻(事情办得怎样来着)?
  按:以下试探索新昌方言表指示代词的声音语词a(谐)”的来源,并说明为么采用“谐”字的理由。“谐”来源于上古人称代词“尔吾”(新昌方言说作“ng nga”)。远古语词不多,但要表达的意思不断增多;上古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并不多,但要记录、表达的文意不断增多;因此只能近义引申不断扩大词义,所以人称代词扩展为指示代词。“尔”是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吾”是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王力《汉语史稿》:“在上古汉语里,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关系非常密切”,上古的“尔”“吾”二词不仅是人称代词“你”“我”,而且也可用为表示“这”、“那”之义。此中:1)“尔”是上古第二人称代词,也被借用作指示代词,它的表“这”“那”是不定的。如:故(因),果(果然如此,果然这样或果然那样),偶为之(偶然这样做或偶然那样做),不过尔尔(不过如此,不过这样或不过那样),时(时),后(从此以后或从那以后)。又如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殊:如此不同,这样不同或那样不同);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十有一年矣”(来:从以来);《三国志·吴主传》:“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地也”(许地:这么多地方;“尔许”犹“如许”);《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述看毕,怒曰:‘黄口孺子,何敢!吾先伐之’”(何敢:怎敢那样或怎么敢这样)。汉·张衡《归田赋》:“龙吟方泽,虎啸山丘。”这里的“乃”就这样”或“那样”之意,不但与新昌方言“尔谐”音近义同,而且也是借用人称代词为指示代词的。这也说明“尔”的另一个文字形式是“乃”,经过演变成为吴方言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的“倷”和现代汉语远指代词“那”。2)“吾”是上古第一人称代词,也借用作指示代词,但作为指示代词的文字形式并不直接是“吾”而“之、斯、是、此”。《诗·周南·桃夭》:“子于归,宜其室家”(子:这个女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夫!不舍昼夜”;《孟子·梁惠王上》“无他,与民同乐也”(无他:没别的);《史记·楚元王世家》“诚哉,言也古代史料中为何不直接用“吾”字而用“之、斯、是、此”的原因不明“吾”的上古音属鱼部,“之”的上古音属之部,二部语音甚近;又,“之”是“止”的同源分化字;此,从人止,止亦声;是,从日正,正,从一止,止亦声;斯,按《说文》的解释是“撕”的本字,古音大约相当于“扯”,这也与“止”扯上联系了;因此“吾”与“之、斯、是、此音借代是完全可能的。经过一个复杂的文字语音演变过程,“之、斯、是、此”变为现代汉语近指代词“这”。上古没有翘舌音,“尔”说作ng是正常的(新昌方言说“儿”为ng,吴方言说“儿子”为“倪子”,湖南有些地方也说“而”为“倪”,现代汉语不用“尔”而用“你”);吾,从新昌方言第一人称代词说nga和衙门的“衙”现代汉语说“ya”分析,“吾”的上古音说a韵是肯定的。那么,“尔吾”(新昌方言说作“ng nga”)怎么会演变为“a”呢?是这样的。当两个词组成一个语词时,假若这两个词是双声(声母相同)且前面一个无韵母,就可能跟后面合并为一个声音语词。新昌方言中的“尔吾”(ng+nga→nga)就是一例;若说话急切快捷,就会舍弃声母ng”说作“a”。这就是新昌方言表指示代词的声音语词“a(谐)”的来源。此词在新昌方言中表通指代词尤表近指代词,a、nga(通常用于指事)和 ga(既可指事也可指物)三音,而文字“谐”的方言念文音恰恰也可说作 a 、nga 和 ga 三音,于是采用“谐”字。而且,新昌方言词“谐”既表“这、那”、“这样、那样”,又表“象……一样”,“象……一样”就是“与之相协”“与之和谐”的意思,这也与“谐”字的意义协调。在古代文章中,有些语句正好与新昌方言意义相合。如《绿牡丹》:“花老道:事不矣。”说成新昌话就是“事情勿尔谐唻(事情〈的发展〉不是〈预想的〉那样了)”。再选一段上古文字以资参阅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 :‘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这是尧死后舜继承帝位时与大臣们商讨国政的一段话,其意思是:舜问大臣们“谁可作为管理我们国家山林野兽资源的长官?”大家都说伯益这个人可以。于是就以伯益为管理我们国家的山林水泽草木鸟兽的长官“朕虞”(朕:我,我们;这里是“我们国家”之意。“朕虞”相当于现今国家管理自然资源及环境治理的官员)。伯益非常谦虚的拜揖于舜帝之前请求相让于其他人如朱、虎、熊、罴等人(以大树、老虎、熊豝为氏族徽记、或曰“图腾”、或曰“旗帜上的图案符号”的氏族首领们,因他们居于深山,更适宜管理山林鸟兽。舜说“得了,(既然大家这样信任你)就这样决定(别推让了);就这样”。于是(就以伯益为主管山林水泽鸟兽之长官而)以朱虎熊豝等氏族的首領为辅佐。这里的汝谐”二字是“你可以的”、“你合适的”的意思,但意译作“就这样吧”、“这样吧”也未尚不可。“汝”与“尔”同义,“汝谐”与新昌方言“尔谐”的意义是不谋而合完全相同的。或许这就是“尔谐”的语源吧。    
【矮a(阴上)[a53[《广》乌蟹切,上蟹影·
   1)身材短。《说文新附》:“矮,短人也。”[侬曷以会介喇(这人怎么这样呀)。旧儿歌:月亮叮当,大伯小叔上学堂。学堂空,拜相公。相公,挎只蟹。《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人都唤他做黑宋江。2)直立长度短的;空间高度低的。[只飞机飞得猛啯(这只飞机飞得很着)。《水浒传》第五十三回:“见有十数间草房,一周遭墙,墙外一座小小石桥。《啼笑姻缘》第一回“屋子里……有一座台,上面正有七八个花枝招展的大鼓娘,在那儿坐着,依次唱大鼓书。”《杨度》第二章·二:“屋子很,只有一扇小窗户,本来光线就不好,再加上下雨,更显黑暗。3)使低。[丁落来(人一点下来)。旧儿歌:萤火虫,落来(萤火虫,下来)。矛盾《子夜》:“可是金小妹很伶俐地着身子躲过”。4)地位、级别、档次较低的。《红楼梦》:“邢夫人王夫人笑道:‘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一等,每人十六两罢了。’尤氏李纨也笑道:‘我们自然又一等,每人十二两罢。’……赖大的母亲因又问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一等了?’”
  【矮小】身材短小。[侬倒生得勿错,便是矮小滴末(这人倒生得不错,就是身材短小一点)。《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彼见丞相矮小,故以辱之,何中其计?”《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那为头的,生的矮小,黑瘦面皮。”《升仙传》:“妖人苗庆,又叫一枝梅,年纪三十以下,矮小身体,紫面微须,小帽短衣。”《杨度》第三章·一:“门一打开,迎接的正是清瘦矮小的谭嗣同。”也说作“矮矮小小”。《杨度》第二章·二:“露出一个头发胡子全白的老头子,满脸皱纹,身材矮矮小小的。
  【矮子】身材短的男子。《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把这矮子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当时他家就有个亲戚,是个团脸矮子”。《孽海花》第五回:“雯青抬头一望,只见一个三寸丁的矮子”。《杨度》第一章·四:“傅矮子还在那里吗?”也说作“矮子哥”。
  【矮婆】身材短的女子。也说作“矮婆嫂(se·阴平·娑)”。按:矮子—矮婆,矮子哥—矮婆嫂,是两组相对应的语词。嫂:从女,叟声,古音说作se(阴平·娑)现音说作sao(阴上·少)。
    【矮胖】矮而肥胖(的人)。
    【长矮】人的身体高度,高矮。[嘦十足年龄满十八岁好唻,勿分男女勿论长矮,全介是成人(只要年龄满十八周岁,不分男女不论身材高矮都是成人)。按:“长矮”通常用于指人身体高度的差异。“高矮、高低、长短”等则用于指事物。
  【矮脚白】白菜的一个品种,因其菜株低矮,故称。按:古代或称脚短者曰“矮脚”,如《水浒传》有矮脚虎王英。
  【矮矮介】1)不高的,低的。[村边头矮矮介一只山,山脚头矮矮介一间屋,屋门口矮矮介两株树(村边上一座低低的山,山脚下一间房子,门前两棵不高的树)。《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迳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2)不高峻的,不陡峭的,低矮的。[村口有一埭矮矮介噶岭(村口有一条不陡的山坡路)。
  【矮炮杖】短小的爆竹。(喻)低矮的,矮个的。[有个侬来过,矮炮仗介哬(有一个人来过,矮个子的)。也说作“短炮仗”。
  【矮轠轠】矮而圆。轠:滾动貌。
  【矮礅礅】矮而结实的样子。也可写作“矮墩墩”、“矮橔橔”。现或转变为“矮灯泡”。按:礅”的一个解释是可供人坐的石头,可供人坐者必不高,故曰“矮礅礅”;也可写作“矮墩墩(土堆)”或“矮橔橔(木桩)”。但转说作“矮灯泡”从意义分析似乎并不合理。不过从民间语言而言,并不必太过追求其完美的合理性,或有语义上的少许联系甚至牵强附会,或有语音上的少许联系甚至牵强附会,都是可能的。好像现代的网络语言,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这样的变化现代有,古代也有。正由于有这样的千变万化,才造就了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人类语言。
  【矮遢猫】俯下身子贴地而行的猫。(喻)矮个的,低矮的。[侬倒生得矮遢猫介噶东西,倒死灵光哬(人倒生得矮矮的象贴地俯行的猫,却很机灵的)。
  【矮榻榻】矮,低矮。[矮榻榻介一只山(矮矮的一座山头)。榻,低矮的坐具,盛行于汉代。古人采用跪坐式,坐具甚为低矮。远古人跪坐于地上,无榻。周及春秋战国时以席铺地而跪坐,也无榻,席地而坐。汉代演变为尊者之坐处做成略高于地面的低矮平台,并铺以席毡之类,此即为“榻”。晋代开始流行有倚背的可移动的类似于后世椅子的低式坐具,也称为“榻”。此后则逐渐流行垂腿高坐式,椅子行而“榻”遂被废弃(近世又复流行相似于晋代的低矮坐具,称为“沙发”)。“榻”流传到日本,一直沿用为坐卧之具,称为“榻榻米”。      
【矮冬瓜】(喻)矮个的,低矮的。[侬末象矮冬瓜介,力气倒大喇(这人个子矮小,力气倒大的)。蒙里矮冬瓜介摆头个是咋吤喇(那里矮矮的冬瓜似的放着那个是什么)?尔个矮冬瓜,过来(你这个,过来)。
  【矮蹲鹁鸪】象鹁鸪鸟缩颈而蹲的样子。(喻)低矮的。[矮蹲鹁鸪介踡头做咋吤唻(低低的蹲着干什么呢)?踡:音g’uen ,蹲貌。
  【矮的轐辘】“的”说 di(的)或 dti(地)。轐辘:圆形、圆柱形或圆球形。1)矮而圆。2)矮。
【长长矮矮】高矮不一。如:长长矮矮噶一班侬(高矮不一的一群人)。
【勿长勿矮】高矮适中。
  【侬在矮檐下】熟语:是“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的略语。(喻)地位低下。[侬在矮檐下,讲话也讲弗响(意谓:人没有地位,讲话也低声下气)。《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正是‘在他矮檐下,谁敢不低头!’”
【矮,矮,一肚怪】顺语。意谓:矮个子,矮个子,一肚子的怪主意。
    【矮子面前讲矮话】熟语。在有某方面缺陷或短处的人面前说有关这方面 的话。[尔倒真个是矮子面前讲矮话,和尚面前辱(1so·凿)贼秃啯(你倒真的是矮子面前矮话,和尚面前骂贼秃来着)。来蒙矮子面前勿要讲矮话(在有某方面缺陷或短处的人面前不要说这方面的话)。
【啊 a(阴上)[a53][《集》安贺切,去个影·ǎ]】
  1)张口貌。如为小孩喂食时说“啊”就是示意小孩张开嘴巴;医生为病人检查口腔时说“啊”也是示意病人张口受检。2)儿语。饿,要吃食物。[按:此词实际上是文字“饿”的上古音nga它源于远古人们腹饥欲食时“啊啊”哦哦”的叫声,现婴儿腹饥欲乳时仍“啊啊”求食。有成语“嗷嗷待哺”。 3)叹词表惊呼。 4)象声词。某些动物的嚎叫声。
  【啊啊】1)儿语饿,要吃。2)示意张口。3)某些动物的嚎叫声。
  【啊唔】1)牛、虎等动物的嚎叫声。2)儿语。牛。也说作“啊唔”(以叫声名,与“喔喔鸡”、“嘎嘎鸭”同意) 。3)儿语。咬。[例]啊唔一口(一口)。
【啊啝】儿语。痛。啊啝唻(呀)。啊啝猛(痛)。旧儿歌:啊啝唻,痛猛唻,我捯蜂蚁咬去唻(呀,太痛了,我被蚂蚁给咬了)。
  【啊㖿】惊呼声。表失手,失足;突然,猛然等。[例]啊耶!碗倒既破(啊呀!失手摔破碗了)。啊耶!即末哩滑倒唻(啊呀!差点儿滑跤了)。啊耶!钞票遁掉唻(啊呀!钱掉了)。也写啊呀”。《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啊呀’扑地望后便倒。”《七侠五义》第八十四回:“只听‘啪’地一声响,那怪‘啊呀’了一声咕咚栽倒在地。”
    【啊唷】大声呼痛。
【何 a(阴上)[a53][《广》胡可切,上·]】
  奈何,怎么,怎么样。按:“何”是古疑问代词,上古音“歌”部,中古音说a韵;现吴方言大多说a韵,如上海话“何(h’a)里”(何处,哪里),嘉善话 “何(ha ”(何也,什么),绍兴话“何(h’a)谁”(何人,谁),“何(h’a)西”(何事,何物,什么东西)上海话表疑问的“阿”也是“何”的意思。如《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令堂好?曾一淘来?”古文也有“阿”的。《三国志·蜀志·厐统传》:“向者之论,谁为失《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那丞局是《吴越春秋·闔閭内传》:“其为,子以说之 ”,“公为” 都直用接“何” 字。又,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甸甸,俱会大道口”和《乐府诗集·折杨柳枝歌》“敕敕力力,女子临窗织”中的“何”相当于后来民间诗歌中的语气助词“啊”。这也是“何”可以说作“a(啊)”的例证。新昌方言的所有疑问代词都是“何”(包括“何”的借代字“害””)的沿袭或转音。如:奈(nā)(ǎ)(什么,怎样)、哪害(hǎ)(儒岙乡区方言:怎样)、害(hā)生(回山乡区方言:什么,怎么)、何(h’à)(什么,怎么),曷以(怎么,什么,为什么), 咋(z’a)吤(g’ā)(怎么,什么)等。又音h’à(鞋·去声),见本卷。又音 h’e(禾),见e韵卷“何”字条
  【奈何】怎样,怎么样。[例]奈何讲(怎么说)?奈何造(怎么做)?尔奈何喇(你怎么啦)?尔奈何我弗相似(意谓:你不能把我怎么样)。倷话奈何便奈何(你们说怎样怎样)。旧儿歌:咵咵嘭,咵咵嘭,买个馒头饲小羊,小羊奈何大?小羊天卬大(咵咵嘭:敲钹的声音。奈何大:如何大小。天卬大:象天那样大)。《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越王曰:‘奈何’”(越王问:〈爱民的具体做法〉怎么样)? 《同上·勾践阴谋外传》:“天地存亡,其要奈何”《三国演义》第五回:“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为之奈何怎么办)?又第六回:“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新拍案惊奇·石点头》第三卷:“差人不见男子,女人出头,又且会说会话,奈何他不得,只得自去回官”(奈何他不得:不能把他怎么样)。按:“奈(na·艿)何(ǎ·矮)”是古语词“如何”的同音同义词。“如”的上古音鱼部说作[na] ,乃有“奈、若、孰”等近音通借字写作“奈何、若何、孰何”,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卓谓太傅袁隗曰:‘……废立之事若何’”《禅真后史》:“家下甚觉嘈杂不宁,且往庵里静养一番,再看病体若何”后来又演变为“那”、“哪”等文字形式。至近现代则“哪”取代了“如(何)、奈(何)、若(何)、孰(何)”等语词形式而成为表疑问的常用词,故《字汇》云:“何,也,奚也,胡也,恶也,乌也,焉也,安也,那也,若也,孰也”。
  【奈何奈何】1)在陈述句中,相当于“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例]其奈何奈何讲得一大套(他样怎样地说了一大堆)。2)在疑问句中,指对对方所问不理解而反问之。“奈何?”“奈何奈何”(“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呢”)?  
       【随便奈何】无论如何;随便怎么样。也说作“随凭奈何”、“无论奈何”。[例]倷定头好唻,我随便奈何得哬(你们决定着可以了,我随便怎样都行的)。我随便奈何(我随便你们怎么样)。我喊其来;其无论奈何勿来(我叫他来;他无论如何都不来)。
      【奈何弗来】不能怎么样。也说作“奈何弗相似”。
      【无可奈何】说作“无(n·阳平)搞哪矮”的语音。不能怎么样。[例]俾其争得两句,其亦奈何我(跟他争了几句,他又不能把我怎么样)。《新拍案惊奇·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又过了两天,王知县择了行期,速速派人来催,郭乔无可奈何,只得……拜别……而去”。
【阿 a(阴入)[a?5][《广》乌何切,平歌影·ā]】
    1)缀词。多用作称呼前缀,也可用于其它一些名词的前缀。“我”吾”的上古音“阿”,故在古代很多口语记述中都用“阿”代替“我”吾”。如秦始皇的房宫”是“我的宫室”的意思,汉武帝称其姑母之女为“”则是“我的娇娇”之意,魏武帝曹操小名“”是“我家说谎话的人刘备的儿子则是我家的星星,《木兰词》中有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姊闻妹來,当戶理红妝。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猪羊”(爷:爸,姊:姐,弟:)之句。因此,“阿”一般都含有“我的”或“我们的”之意,虽然已经虚化,但其踪迹依然清晰可见,称呼前缀尤然。《水浒传》第二回:休听这厮胡说。”又第三回:“敢问,你姓甚么?”又第三十一回:“,你且说我怎地去不得?《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哥,数日不见,怎么染着这般晦气?你害的是甚么病?(哥:我的哥们)”。新昌方言中的称呼前缀“阿”有以下特点:①农村多用而城区基本不用。如祖父,农村称“阿爷”而城区称“爷爷”父亲,农村称“阿爸”、“阿伯”、“阿爹”而城区称“爸爸”、“爹爹”;母亲,农村称“阿妈”而城区称“妈”叔父,农村概称“阿叔”分称“大阿叔、二阿叔、小阿叔”等,城区分称“二叔、三叔、小叔”等。② 奉化称姑母为“阿姑”,新昌称“嬢”或“姑娘”而不称“阿姑”或“阿嬢”绍兴称女儿为“阿囡”,新昌称女儿为“囡”而不称“阿囡”吴语称“阿弟,阿妹,小阿妹”等, 新昌仅称“阿弟”而不称“阿妹”。这是旧时代以“女儿是别人家的人”的思想在称呼中的反映。③以排行称呼的,很多方言都以“阿”为前缀,如“阿大,阿二,阿三”等新昌方言不用“阿”而用“老”,称“老大、老二、老三、老小”等。2)翻译用字。如:阿拉伯、阿司匹林。
    【阿唷】叹词。我痛;痛,大痛。也说作“阿唷唻”。《说唐全传》第五回:“教道人取金银汤,化了一服药,与叔宝吃了,渐渐重楼一响,叫一声‘阿唷’。”又第二十四回:“罗成拦开斧,耍的一枪,正中咬金左臂,叫声‘阿唷’。”
    【阿耶】叹词。表大惊。本意为“我的爹”。“阿耶”是古代对父亲的称呼,如《木兰辞》:“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耶”后作“爺”,现简化作“爷”。沪语至今仍称父亲为“爷”)。人在突遇意外惊慌失措时往往情不自禁的呼爹喊娘(若现今惊慌失措时脱口而呼“阿妈呀”,“我的妈呀”然)久之则成为表惊呼的专用词,乃写作“阿耶”、“啊㖿”、“阿呀”、“哎呀”、“阿也”等等。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小二哥见了吃一惊,叫声:‘阿也!这个是争跤的爷爷了!’” 《新拍案惊奇·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阿呀!一年二年,日子好不长远哩!这冰清水冷的苦楚如何捱得过?
      【阿啾】打喷嚏的声音。
  【阿木灵】“我的愚蠢的聪明人”之意。阿:我的;木:笨;灵:聪明、灵光。此语或由宁波方言转入。[例]尔噶侬是个阿木灵喇,木顷末死木,灵顷末死灵(你这人是个又愚笨又聪明的人,笨的时候很笨,聪明的时候很聪明)。
    【阿耶妈呀】惊慌失措时呼爹喊娘之词。
    【阿狺阿狂】“狺”和“狂”都是“狗叫”的意思,“阿狺阿狂”是“狗与狗”、“畜牲与畜牲”之意。(喻)双方彼此相若,都不是好东西。[例]偌种阿狺阿狂噶事情勿要去管其(他们这种狗咬狗的事不要去管他)。
  【阿狗阿猫】1)旧百姓人家多以“阿狗”、“阿猫”为小名,故约略相当于“某某某某”、“谁呀谁呀”、 “张三李四 ”之类。[例]阿狗阿猫全介来头唻(张三李四都在了)。2)(喻)小孩子们或小人物们。[例]噶种阿狗阿猫休去理其(这种小孩子别去搭理他们)。3)(喻)狐群狗党,乌合之众。
【婀 a(阴入)[a?5][《广》乌何切,平歌影·ē]】
  扭动身体,尤指女性。又音e(窝),见e韵卷“婀”字条。
  【妍也婀】1)浑身扭动的样子。,算来头跳舞何(浑身扭动的,这算在跳舞吗)?2)忸妮。休唻,快丁去(别忸忸怩怩的,快走吧)3)扭扭黏黏的,慢腾腾的样子。[例],勿知来头造咋吤 腾腾的,不知在干什么)。
  【妍即婀即】一扭一扭的。[例]一个女客人妍即婀即走过去头唻(一个女人一扭一扭的走过去了)。
  【妍来婀去】扭来扭去。
  【妍头婀脑】摇头晃脑。也写作捻头扼脑”。
【轭(軛、軶)a(阴入)[a?5][《龙龛手鉴》于格反·è]】
    架在牛颈背部用以套拉犁耙的弯木。《玉篇》:“牛领轭也。”
  【牛轭】1)农具架在牛颈背部用以套拉犁耙的弯木。2)(喻)被控制。[例]牛轭套上起,只得去耕田(意谓:象牛一样被控制着,只好去干活)。
  【落其噶轭】落进他人的圈套;落入别人的控制之中。词中“落”有“误入、陷进”的意思
【扼 a(阴入)[a?5][《集》乙革切,入麦影·è]】  1)使转动一个角度,扳。[例]俾方向盘过去(把方向盘扳转过去)。 2)扭,拧。[例]俾根铁丝扼扼其直(把这根铁丝它直)。3)折。[例]俾根柴棒其断(把这根柴棍儿它断)。4)打折,舍去零数。[例]总共十五块一角三分,掉零头,实付十五块(掉零头:舍去零数)5)扭转;(在双脚不动的情况下)扭转身躯或向后仰。[例]俾侬丁过来(把身体点过来)。腰骨落去(腰向后仰下去)。
  【扼直】拧直。
  【扼弯】扭弯。
  【扼断】扭断,折断。
  【扼掉】1)折去。[例]俾根树丫枝扼掉(把这根树丫枝折去2)舍弃零数。[例]零头零脑扼扼掉末算唻(零数就舍去不计了吧)。
  【捻头扼脑】摇头晃脑。也作“妍头婀脑”。
【呃(呝)a(阴入)[a?5][《广》乌界切,去怪影·è]】
  1)象声词:呕吐或干呕的声音。呃呃,常得来头冒哬(呃呃,经常在呕吐的)。2)声词:啃骨头的声音。3)说话断断续续不流利的样子。[例]其噶侬耶,讲话呃呃,有话也讲勿灵清哬(他这人呀,说话疙哩疙瘩的,有话都说不清楚)。又音 ei(乙黑切),见“ei(厄)”韵卷。
  【呃儠呃儠】也说作“呃儠嗒呃儠嗒”。1)说话不流利的样子。2)啃骨头的声音。按:儠”或从口。
  【嗌嚦呃儠】说作“一哩啊拉”。拟声词。听不懂的外地语声,不流利的、疙哩疙瘩的说话声。也说作嗌嗌呃呃”。

原标题:新昌方言通解  修改版(内容较多,分次发送)

评分

参与人数 1天姥豆 +5 收起 理由
圈圈大悟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天大副教授二级

沙发
发表于 2023-11-12 04:0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是的!
内容较多,分次发送,慢慢的读,细细地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天大副教授二级

板凳
发表于 2023-11-12 04:0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棒磨成针

点评

谢兄关注。 我买了个打印机,待第一卷发完后,准备先打印五六本分送几个朋友,请他们阅读指正。届时赠兄一册,请你斧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2 1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天大副教授二级

地毯
发表于 2023-11-12 04:03: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新昌又多了一部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555

帖子

1625

积分

天姥中学高一

地板
发表于 2023-11-12 04:53: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2

帖子

322

积分

天姥小学二年级

6#
发表于 2023-11-13 20:24: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有一些不知道

点评

新昌方言通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4-14 0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77

帖子

1045

积分

天姥中学初三

7#
发表于 2023-11-13 20:24: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4

帖子

255

积分

天姥小学一年级

8#
发表于 2023-11-13 20:24: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我收藏一下带回家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788

帖子

958

积分

天姥中学初二

9#
发表于 2023-11-13 20:26: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有一些我都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主题

783

帖子

1970

积分

天姥中学高一

10#
发表于 2023-11-13 20:30: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421

帖子

494

积分

天姥小学三年级

11#
发表于 2023-11-13 20:30: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现在的小朋友都有不会说普通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344

帖子

597

积分

天姥小学四年级

12#
发表于 2023-11-13 20:30: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整理辛苦了

点评

谢你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29 0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5

帖子

144

积分

天姥小学学前班

13#
发表于 2023-11-13 20:33: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9万

积分

版主

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

文艺二货青年

14#
发表于 2023-11-13 21:37: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6703

帖子

6819

积分

天姥大学四年

15#
发表于 2023-11-13 23:10: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鹅呀勿哓得你讲的桥东西

点评

你是真宗新昌话哦。 桥东西,是新昌澄潭地区一带方言,是“什么东西”的意思,本文下面有所说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14 1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9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我们拥护一个可以反对的政府,反

16#
发表于 2023-11-13 23:43: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虽然看不大懂,支持下瑟叔是肯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278

帖子

8638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01:4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二、nga[ŋa]【[阴平、阴上]偕谐[阳平]蛾蚁哦饿[阳上]伢[阳去]捱外[阳入]额】
【偕 nga(阴平、阴上)[ŋa423、ŋa53][《集韵》雄皆切·xié]】
        一起。见本卷“偕a”字条。
【谐(諧) nga(阴平、阴上)[ŋa423、ŋa53][《广韵》户皆切,平皆匣·xié]】
  见本卷“谐a”字条。
【蛾 nga(阳平)[ŋa212][《广韵》五何切,平歌疑·é]】
  1)趋光的飞虫,即“飞蛾扑火”之蛾。[例]电灯开得亮猛,也飞归来唻(电灯开得太亮,虫蛾都飞进来了)。《西遊记》第十四回:“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纱罩灯。”《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烧宝莲寺》:“李婉才上得床,不想灯火被火儿扑灭”。2)特指蚕的成虫。《新昌县志(民国版)·新昌农事调查·第一篇·蚕》:“约距上山十八九日,即发生。”
  【出蛾】1)蚕茧置久而蛾化。2)豆类放久而生小飞虫。[例]噶丁罗汉豆摆得长猛唻,出唻(这些蚕豆放得太久了,生出小飞虫了)。
       【生蛾子】蚕蛾儿产蚕子。蚕蛾产卵时尾部点地、一点点慢慢移动的样子。1)(喻)臀部下垂,一扭一扭行走之状。2)(喻)说话行事慢吞吞的样子。[例]尔噶侬讲话生蛾子谐哬,问一句新刚讲一句(你这人说话慢慢吞吞的,问一句才讲一句)。
【蚁(蟻)nga(阳平)[ŋa212][《广韵》鱼倚切,上纸疑·yǐ】
  1)蚂蚁之类的小虫儿,虫蚁。本写作“蛾”或“螘”。唐·陆德明:“螘,本也作蛾。俗作蟻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群盗四方如聚,奸雄百辈皆鹰扬。”《水浒全传》第七十二回:“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升仙传》第二十九回:“(小塘)打开盖,见从里边出来一个漆黑的山。”2)特指刚孵化的幼蚕。清·沈公练《广蚕桑说辑补》:“蚕子之初出者名蚕花,亦名,又名乌。”又音ȵi(义),见“i(衣)”韵卷。
       【蜂蚁】蚂蚁。
  【白蚁】昆虫,白色,形似蚂蚁而大,啮木以为巢,常寄居于建筑物或树木中。
  【出蚁】1)幼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2)豆类放久生出小虫儿。
  【蚁蚰】密集附生于蔬菜等植物上的一种有害小虫,吸食汁液,使植物枯死,绿色、褐色或黑色,繁殖力极强。
  【祠堂白蚁】熟语。祠堂,即旧时的宗祠,也是旧时的民间公产,其建筑宏伟高大,耗用木料众多,但因长年关门闭户,阴暗潮湿,故为白蚁喜居之所。(喻)(象白蚁隐藏在祠堂内啮食木料似的)暗暗侵吞集体公产的人。
  【蜂蚁移窠】蚂蚁搬家。[例]蜂蚁移窠,天要落雨唻(蚂蚁搬家,天要下雨了)。
       【蜂蚁拖鲞头】熟语。众多蚂蚁合力搬运干鱼头。(喻)众人合力搬运重物。[例]廿把个侬蜂蚁拖鲞头谐来蒙扛部机器(二十来个人蚂蚁扛鱼头般在抬一部机器)。
【哦(誐)nga(阳平)[ŋa212][《广韵》五我切,平歌疑·é]】
  1)吟咏。《说文新附》:“哦,吟也。”《歧路灯》第五七回:“却说谭绍闻在书房中,依旧展卷吟哦”。2)诵读诗文的声音。3)说。
  【乱哦】乱说。[例]休乱(別乱)。按:粤语也有此词,语音语义都与新昌方言同。从语音和字形字义求之,“哦、誐”应与“语”(吾→我,语→誐),故“乱哦”就是“乱语”、“乱说”。
  【吟吟哦哦】象古人诵读文章吟哦诗词似的似唱非唱的声音;象多人诵读文章吟哦诗词似的似唱非唱的声音。也说作“喑喑嘤嘤”、“吲吲吭吭”。也有写作“咿我”的,如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一回:“杨氏就课子读书,那咿我之声,往往与牙尺剪刀声相同。”1)(喻)众人吵吵嚷嚷的嘈杂声。[例]街头噶侬真介多,吟吟哦哦哬(街上的人真多,吵吵嚷嚷的)。2)(喻)成群蚊蝇之类飞舞嘈杂的样子。[例]蚊虫会介多唻,吟吟哦哦唱戏文介啯(蚊子怎么会这么多呢,咿咿呀呀唱戏似的)。
【饿(餓)nga(阳平)[ŋa212][《广韵》五个切,去个疑·è]】
          常音ngè。下列语词说nga。新昌方言“个(箇)”有“ga介”、“ge个”两说;若说“ga介”则“饿,五个切”说作nga,若说“ge个”,则“五个切”说作nge(峨),见e(窝)韵卷。
  【饿鹰望鹅卵】熟语。饿鹰,饥饿的苍鹰。鹅卵,鹅蛋。意谓:天上饥饿的苍鹰指望看到地上的鹅蛋,则可攫取以啄食;但要等到什么时候它才生蛋呢?这样的指望是太渺茫了。与“守株待兔”近义。(喻)盼望,期望,指望;希望渺茫。[例]饿鹰望鹅卵介望到几时去哴(象苍鹰指望捡到鹅蛋似的盼望到什么时日呢)?望买彩票发洋财,介是喊得雁鹰望鹅卵(希望买彩票发大财,那是很渺茫的)。
【伢(吾、□)nga(阳上)[ŋa33][《汉语大字典》yá]】(空格为左亻右厓字,此字头下同)   
        1)代词。表第一人称,我们,我。[例]伢是新昌侬(我们〈或〉是新昌人)。《拍案惊奇》卷二十七:“你是一家人了”(你是我们一家人了)。2)(用作定语时)表第一人称所属,我们的,我的。[例]介是学堂。介是老师(这是我们的学校。这是我的老师)。按:新昌方言表第一人称的语词“nga”来自“吾”,《尔雅》:“吾,我也。”现代汉语说wú;古地名常保留古音,现甘肃皋兰县北有汉代的允吾县故址,这个“吾”字,《广韵》注音为“五加切”,和新昌方言“衙”同音。又“左亻右厓”,《汉语大字典》:“左亻右厓,方言。代词。表示第一人称,我”。伢,是湖南方言字,湖南方言称男孩为“伢子”,小男孩为“细伢子”,说作nga(额唉切);杭州方言说h’ia(雅),称小孩为“伢儿”。按新昌方言语音,当以“左亻右厓”字为宜,但惯上多用“伢”字。
       【伢喇】我们。宁波、上海方言说“阿拉”。[例]伢喇到街头去(我们到街上去)。介是伢喇哬(这是我们的)。
  【伢侬】我。是“我”的双音词,也说作“我侬”。宁波方言说作“我喏”。
  【伢俾倷】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我们。[例]伢俾倷同队到杭州去(我和你〈或:我们〉一同到杭州去)。
按:1)新昌方言表第一人称代词的声音语词“nga”来源于“吾”或“我”。因为另一个表第一人称单数的声音语词“nge”必须用“我”字,所以“nga”可以采用“吾”字或“左亻右厓”字,但本文还是选择新昌人约定俗成的“伢”字。2)那么,为什么汉字“我”“吾”的古音都是a韵呢?为什么新昌方言“伢”既表复数“我们”又表单数“我”呢?这来源于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我们知道,远古人类以群体为生存前提,失去群体的依托就无异于死亡,所以几乎没有个体概念,只有群体称号,流传至今的姓氏中凡带有女字旁的如“姜、姬、姒”等大略都是远古母系氏族的称号,当时氏族群体中的任何个体都没有名字,只有氏族首领叫作姜、姬、姒之类,于是这个氏族也就叫“姜、姬、姒”了。中国的文明史大都追溯到父系氏族的黄帝时代,那时人们的集体称号就是“黄”,每个个人是没有具体名字的,在猎狩等生产活动中假如误入别的氏族的领地,别人问是谁,他们就答“黄”。黄帝就是“黄氏族”的首领。这样一直到夏代,人们就自称“夏”,于是“夏”就成了中国人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自称,甲骨文“夏”是一个威武的人形,所以《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后来的第一人称代词就是“夏”的语音的演变。因为“夏”的语音是a韵(现粤语仍说“夏”为ha),所以古汉语的第一人称语词大都说a韵;因为在原始公社时代只有群体概念而没有个体概念,个体概念是进入私有制社会才产生的,所以,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既表群体(复数)又表个体(单数)。此后,在强大的汉代,人们也曾以“汉”为自称(如“老汉”、“汉子”)或美称(如“好汉”)。3)中国的文字记载以殷墟发现的卜辞为始,当时已经用“我”为第一人称代词。为什么不直接用“夏”字?是否当时已经用“夏”为季节名乃近音借用“我”字?不得而知。前人多谓“我”的本义是一种武器,从甲骨文的字形看也颇像。但“武器”一词使用欠妥。人类之生并非以战争为天职而以求生为本能,战争仅是因求生不得而用之。故这种锯齿形器首先并非武器而是斩草开路、攻杀野兽、肢解兽体的工具或割取枝头果实、或收割农作物的器具,当然,举起锄头铁耙闹革命的事例从陈胜吴广揭杆起义到近代都不乏史例,但那并不是说锄头铁耙本来就是武器,只是把农具临时应用作武器而已。从这一意思说,锯齿形器具“我”在当时是家家必备的狩猎和农耕器具,因此可以借它作为第一人称用字;从这一意思说,后世演变“我”字为“从禾、戈,戈亦声”是有其道理的。
【捱 nga(阳去)[ ŋa24][《集韵》疑佳切,平佳疑·ái]】
          1)等待,俟。[例]尔即咯哩,捯其先来(你一下吧,让他先来)。《欢喜冤家·李月仙割爱救亲夫》:“到天明,竟奔到店主人家下”。明清小说也有用“挨”的。《歧路灯》第二七回:“到二更天,赵大儿生了一个女儿 。……到五更,冰梅生了一个丰伟胖大的小厮。”2)拖沓,拖延,消磨,延挨。[例]噶件事情到明朝再做算唻(这件事到明天再做算了)。《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荏苒,不觉又过了二年。”《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因此高低不就,把女儿到一十八岁,尚未许人。”《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上宾)计较已定,走到个酒店上自饮三杯,吃饱了肚里,直延到午后,方才回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又到马路上逛逛,好容易又了这一天。”
        【捱到】等到;拖延到。《水浒传》第二十一回:“看看三更交半夜,酒却醒了,捱到五更,宋江起来,面桶里洗了脸”。《新昌大佛寺》(新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萧伟这一心病越来越重,日不思食,夜不能寐,捱到天监五年,只得由南徐州刺史任上返京养病。”
        【捱即】过一会,等一会;俄而。也可说作“捱噶一即”、“捱即咯哩”。若说作“捱得一即”则是“过了一会”的意思。[例]我捱即便来(我过一会儿就来)。我捱噶一即便来(我过一会儿就来)。我还要捱即咯哩,尔先去好唻(我还要等一会儿,你先去就是了)。尔去后,我捱得一即候也出来了(你去后,我才待一会儿(时候)也出来了)。
        【捱顷】稍过一会儿,稍等片刻;俄顷。[例]尔先走,我捱顷(你先走,我过一会)。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一日,文公梦鄜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俄顷化为小儿。”
        【捱日】过一两天,过几天。也可说作“捱日把”,“捱噶日把”;“捱两日”,“捱噶两日”。[例]钞票借噶千把块捯我,捱日把还捯尔(借个千来元钱给我,过几天还给你)。
  【捱朝】过一段时间,过一些日子。[例]再捱朝好收麦唻(再过一段日子可以收割麦子了)。朝:现说“潮”,旧说“桥”,此词说作“捱桥”。
  【捱日子】延待时日,苟延岁月。[例]毛病到身唻,早倒捱捱日子唻,捱得几日算几日唻(病已不治了,早晚拖延时日罢了,拖得几天就算几天了)。《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医生切脉道:‘只好延捱日子,不能全愈了。’”
       【捱刀头】熟语。意谓:像古代将要砍头的人那样借故拖延时光,以求苟活。(喻)一拖再拖。
       【捱牢头】拖延着,拖沓着。[例]快丁做作业去,勿要捱牢头(快点做作业去,别拖沓着)。好两日前头便喊尔去剃头去,是噶捱牢头勿去剃,早长毛侬介好看猛头(好几天前就叫你去理发,就是拖延着不去理,现在跟长毛人似的很雅观着)!
       【捱弗牢】经不起拖延;不可拖延,不可延误。[例]尔噶毛病喇捱弗牢头唻,快丁去看去(你的病情经不起拖延了,快点去检查去)。喊尔早早介俾作业做掉,就是捱牢头,捱到捱弗牢为止新价做,介是勿好哬(意谓:叫你早早的把作业做完,〈你〉就是拖延着,拖延到不能再拖延才做,这〈样的习惯〉是不可取的)。
  【捱即捱即】过了一会又一会;拖了一会又一会。[例]捱即捱即捱牢头造咋吤哴(拖一会拖一会的拖着干嘛呢)。
  【捱即好即】能拖延一会就拖延一会。[例]好去上班去唻。捱即好即造咋吤唻。再捱即是要迟到哬(可以去上班去了。能拖延一会就拖延一会干嘛呢。再等下是要迟到了)。
  【捱得一日是一日】拖延一天算一天。《新拍案惊奇·连城璧》第一卷:“或是推托身子有病,……捱得一日是一日,再不使人容易到手。”
         按:上古偶尔有用“我”表“等待”的,如:《诗·邶風·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意谓:大家都招呼舟子摆渡过河,别人都过了我却不过;为何别人过河我却不过,因为我在等待朋友。注:这首诗中“卬”“我”二字并用,按诗意应以解“卬”为“我”、解“我”为“等待”。这一意义的“我”通常写作“俄”。古语词“俄顷”的本义就是“等待一会儿”或者“过一会儿”的意思。《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俄顷,疾雷破屋,女已无矣。”《红楼梦》第一回:“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过去,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俄然云兴东北,大雨将至”,这里的“俄而”、“俄然”也是“顷刻、须臾、一会儿”的意思,说成新昌话就是“捱即”或“捱得一即功夫”。《水浒传》第八回:“林冲道:‘上下方便,小人岂敢怠慢,俄延程途,其实是脚疼走不动。’”《三国演义》第十回:“马超明知李蒙追赶,却故意俄延,等他马近举枪刺来,将身一闪……”。这里的“俄延”也是“等待、拖延”的意思。后来的通俗小说则大多写作“捱延”、“挨延”了。明清小说中“挨、捱”二字是同音通用的,新昌方言则清浊分音分义,“挨(a) ”表“ 转动、轮流、挨靠”,“捱(nga)”表等待、拖延。
【外nga(阳去)[ ŋa24][《广韵》五会切,去泰疑·wài]】
         1)外面,与“内,里”相对。[例]来头门做咋吤唻,走归来(在门做什么呢,走进来)。《水浒传》第四十三回:“两个一同来西门近村一个酒店内”。《拍案惊奇》卷十六:“二人执手分别,王氏送出门外”。2)外地的,非本地的;非本族的,非本家的;特指已出嫁的女子与母家的关系。如:外公,外婆,外甥。《西游记》第一回:“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海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东周列国志》第二
回:“太子既逐去家,合当伯服为嗣”(外家:母亲的娘家,外婆家)。《水浒传》第四十四回:“石秀一日早起,五更出县买猪。”3)不包括在内的。《红搂梦》第四十四回:“我赔不是不算,还替你奶奶赔个不是”。按:“外”
字见于周代器皿的铭文。商周尚卜,故《说文》解释:“外”字从夕,卜,是晚上问卜的意思;“卜”应在早上举行才有效验,而晚上问卜,就于效验相去甚远了。故“外”以“远、疏远”为本义。
        【里外】也说作“里里外外”。1)内和外。[例]衣裳里外一套(内衣和外衣各一套)。《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孙二娘去房中取出包袱来打开,将出许多衣服,教武松里外穿了。”《九命奇冤》第四回:“此刻已经二更天,待我去叫他们里里外外都点起灯烛来。”2)所有的。《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时值秋残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穿着。”《啼笑姻缘》:“再说你们家人少,……里里外外,全得你一个人照理”。3)犹“左右”。[例]造得其里外难做侬(搞得他左右为难)。
        【外面】1)某个范围之外。[例]蒙顷我来蒙外面,勿来啯新昌(那时我在他乡,不在新昌。“外面”与“家乡”相对)。倷坐头窐里,我到外面去即就归来(你们坐在家里,我到外头去一会就回来。“外面”与“家里”相对)。倷到房里去好唻,我坐啯外面看电视(你们到内室去吧,我坐在外间看电视。“外面”与“内室”相对)。衣裳挂头外面,勿来头橱头(衣服挂在外面,不在橱里。“外面”与容器内相对)。《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那时兴哥决意要行,瞒过了浑家,在外面暗暗收入行李。”《三国演义》第八回:“卓已坐中堂,见布来,问曰:‘外面无事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并且你在家里荒唐惯了,到了外面要守外面的规矩,你怎样办得到。”《新昌报·抗日烽火》连载之十八:“路廊外面有一棵香樟树。” 2)外表。[例]只苹果外面看看倒上好,里面烂介唻(这只苹果看外表很好,里头却烂了)。
  【城外】城镇的郊外。与“城里(城内)”相对。[例]蒙顷城外全介是田地,哪里有侬家唻(那时城郊都是农田,哪里有人家呢)?《三国演义》第四回:“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譙郡。”《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莫问莫问,同到城外便知”。《新拍案惊奇·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原是贫家出身,盘缠不多,不曾入城,就住在城外一个冷饭店内”。《歧路灯》第六十五回:“边公问道:‘是什么亲戚?城里城外?’”
        【外国】1)外邦,统指中国以外的地方。如:外国侬,外国佬,外国话,外国货。[例]其去蒙外国留学(他去在外国留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引晋·荀氏《灵鬼志》:“有道人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九命奇冤》第    回:“何苦离乡撇井的走到外国去呢?” 2)不合本国习惯的。如:外国造场(不合本国习惯的做法),外国讲场(不合本国习惯的说法),外国食法(不合本国习惯的饮食方法),外国套头(不合本国习惯的礼节)等等。
  【外侬】不是自己人,外人。与“自噶侬”相对。[例]有话只管讲来,噶里亦无有外侬(有话尽管说出来,这里又没有外人)。 《歧路灯》第二七回:“你说承我的情,便是把我当外人看了。”《新拍案惊奇·石点头》第二卷:“卢家已是认真,安有外人反不信之理?”
  【外伤】中医指不涉及内脏的身体损伤。与“内伤”相对。
  【外科】医学分类学名词。中医指关于医治外伤的。如:外科郎中(医治外伤的医生)。与“内科”相对。《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掌管专治诸疾内外科医士一员:神医安道全”。西医指有关手术治疗的,有胸外科、脑外科等。
  【外相】1)外貌,外表。2)日本、朝鲜等国称外交长官为“外相”。
       【外缘】旧称社交为“外缘”,交际广泛称为“外缘好”。[例]噶侬外缘倒结哬(意谓:此人交际广泛)。
       【外公】称谓母亲之父,即外祖父。称呼音去上,谓指音平平。《平妖传》第    回:“随着外公出来避兵,不意中途失散”。《新拍案惊奇·娱目醒心编》第四卷:“择一长行好日,金哥便去别了外公外婆”。
  【外婆】称呼母亲之母,即外祖母。称呼音去上,谓指音平平。《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因幼年父母双亡,在外婆身边居住。”《拍案惊奇》卷之八:“ 外婆有病 ,你每姊弟二人,可到崇明去伏侍几日。”越剧《红楼梦》唱词:“今日里接来娇花倚松栽,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出外】1)去外面(不在家);去外地(不在家乡)。《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或在家,或出外,但是看那戒指儿,心中十分惨切。”《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偶一日,蔺相如出外,廉颇亦出。”《镜花缘》第六十二回:“此必赴考试女子自幼从未出外,此刻思家,所以啼哭。”2)不在其内。如:算出外(不在预算之中)。3)越超某个范围。[例]置饭置出外(盛饭盛在碗外)。眼睛也勿看,碗摆出外唻,拕来倒即破(意谓:因为眼睛不看真切,把碗放在了桌子外面,因此摔破了)。倷爷爷老猛啯唻,有噶八十出外头唻(意谓:你的祖父很老了,超出八十岁了吧)。4)越出某种规范。[例]讲话讲出外(指语言越轨);事情做出外(指行为越轨)。
  【开外】超出一些,超过一些。[例]噶侬噶年纪末大概有噶五十开外(此人的年龄嘛大约在五十出头一点)。《新拍案惊奇·醒梦骈言》第二卷:“俞大成直活到九十开外,……寿终在家”。也说作“出外”、“出头”、“出零”。
  【另外】别的;次要的;其它。[例]便是噶丁货,另外还有弗有喇(就是这些东西,别的还有没有)?也说作“另外介”。
        【在外】1)语音“上去”。未包括在内,与“在内”相对。[例]一个月净光净食食就要五百块,衣裳服着人情世故还在外(一个月光吃饭就要五百元,衣着人情〈等的费用〉还未计在内)。《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拍案惊奇》卷之八:“大王又教喽啰托出黄金三百两,白金一千两,彩段货物在外,不计其数。”2)语音“平上”。格外,分外;特别。也说作“在外介”。[例]噶朵花在外好看(这朵花分外美丽)。噶侬有丁在外介(这人有点特别的)。
  【除外】不包括在内。[例]倷窐一共五个侬,肚皮头个除外(你家一共五个人,不包括怀孕而未出生的那个)。
  【见外】1)不当自己人看待。《啼笑姻缘续集》第九回:“再说你还是满口大爷小姐,也透着见外”。2)看不起,鄙视。[例]东西少猛,勿要见外(礼物很少,别见笑)。《歧路灯》第十五回:“希侨道:‘见外么?’隆吉道:‘不敢,不敢。’”《新拍案惊奇·壶中天·龚西园脉药冠医林》:“贤契在此,正好相陪,莫要见外。”《绿牡丹》第四回:“此皆自家土产,何为礼云。若不收留,是见外了,在下即便告辞。”
  【外皮】1)表皮。[例]外皮倒燥啯唻哬(外表皮已经干燥了的)。勿曷以,就是外皮受丁伤(没什么,就是表皮受点伤)。2)(喻)关系较浅的,非切身的,非涉及内心的。多说作“外皮介”。[例]偌末是自噶侬,伢倒到底外皮介唻(他们是亲人,我们毕竟远了一层了)。
       【外壳】事物的外表。
  【外行】对某行业不熟悉、没入门、无经验。[例]做生意我是外行(做生意我没入门)。《啼笑姻缘》第      回:“这个我可是外行。因为我只会听,不会动手呢。”
  【外名头】名声,声誉。[例]噶酒外名头倒呆好哬,实在也勿见得(这酒名气很不错,实际上也不见得怎么样)。
  【外路侬】外地人。也说作“外地侬”、“外面侬”、“下路侬”。[例]清朝顷就有规定,本地侬勿做本地县官,好兴县官总是外路侬做哬(清朝时就有规定,本地人不做本地县官,所以县官总是外地人做的)。《绿牡丹》第      回:“况他是外路人,不过是江湖上玩把戏的”。《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腊油冻的佛手。”
  【外姓侬】非同姓人,非本族人。
       【头朝外】意谓“心不在焉”,向往外面。[例]其是老早勿想来啯窐唻,头朝外唻(他是早已不想在家了,向往外面了)。
  【朝外货】1)犹言“心不在的人”。[例]廿多两岁噶大姑娘唻,朝外货唻(这里“朝外货”是“不想呆在家里、想嫁人”的意思)。2)犹言“吃里扒外的人”。[例]害死岳飞噶侬喊得秦桧,其是个朝外货(害死岳飞的人叫做秦桧,他是个向着外国的人)。
   【外场面】1)外表。[例]噶爿店外场面看看倒还高级哬(这家店看外表倒算得上高级的)。2)与外界打交道的事宜。[例]捯其去把外场面倒好哬(让他去应付外部事务倒是合适的)。
  【外婆家】母亲的娘家。《拍案惊奇》卷之八:“他三人竟走至外婆家来。”
       【外路口腔】外地口音。[例]外面住得年数多猛唻,讲话也带外路口腔唻(住在外地太多年了,说话都带外地口音了)。《九命奇冤》第三十一回:“天来听得是个外路口音的人,方才开了门”。         
       【外婆家,饭箩扠】熟语。意谓:对于外甥(外孙)们来说,外婆家是应该可以吃饭的所在。“饭箩扠”指外甥们自己动手打饭吃。或曰“饭箩扠”是“饭来扠”的音转,“扠”指以筷夹物。
【额(額)nga(阳入)[ ŋa?2][《广韵》五陌切,入陌疑·é]】
  1)人面部眉上发下部分。《三国演义》第一回:“贼众皆披发,以黄巾抹。”《啼笑姻缘》第    回:“一摸角,兀自出着汗珠儿。”2)古代上级官员往往在下级提交的文书上端空白处批写有关文字,然后又交给下级人员承办。批示的内容叫做“额批”(或“眉批”)。(引申为)明文规定的,下级人员必须照办的。
  【额度】所规定的数量限度。
  【名额】所规定的人数限度。
  【数额】数量,额度。
  【限额】所规定不得超过的数量。
  【额外】1)所规定的数额以外的。《红楼梦》第二回:“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2)犹“格外”,“分外”。[例]本来个个侬一份;我看其可怜,额外再捯其一份(本来每人一份;我看他可怜,格外再给他一份)。《七侠五义》第四十八回:“赵庆亦着他回去,额外赏银十两。”《新拍案惊奇·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若遇大货商人,吹毛求疵,寻出事端,额外加罚。”
  【额角头】额头。[例]小侬生病唻,额角头滚热介(小孩生病了,额头滚烫的)。也说作“额角头皮”。[例]运道好弗好,全靠尔自噶额角头皮去撞(运气好不好,全仗你自己的额头去碰。或:你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撞开幸运之门)。《水浒传》第七十回:“郝思文赶去,被他(张清)额角上打中一石子,跌下马来。”《西湖二集》第一卷王再世索江山:“两眼如星注射,天庭额角丰隆。”《啼笑姻缘》第四回:“却是小小一场梦,一摸额角,兀自出着汗珠儿。”
      【眼睛生头额角头】俗语。意谓:傲慢,自大,看不起人。也说作“眼睛生蒙额角头”,都是“眼睛长在额头上”的意思(更有甚者说作“眼睛生蒙头顶心头”)。(喻)自大、傲慢、瞧不起人的样子。[例]其噶侬是眼睛生蒙额角头,一目着噶侬是看弗起哬(他这人是态度傲慢,一般人是看不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天姥豆 +5 收起 理由
圈圈大悟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278

帖子

8638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03:07: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看球赛2 发表于 2022-11-11 20:53
是的!
内容较多,分次发送,慢慢的读,细细地品

谢谢一贯支持。
新昌方言源远流长;我青年时去外地读书,与浙江各地同学交谈,感觉浙江各地方言虽有差异也有共性;后来去广西工作,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及其它各地同事接触交谈间,感觉新昌方言与粤语有历史联系,于是产生兴趣,有心探讨,似乎心有所悟。
心有所悟是一回事,自己知道,比较简单;但要写出来,行诸于文字,让别人理解,却比较难。
我只是在试探记录新昌方言的同时,阐述新昌方言的来龙去脉,古今演变,如此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天姥豆 +5 收起 理由
圈圈大悟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天姥大学博士一年

19#
发表于 2023-11-14 11:48: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3473

帖子

8844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20#
发表于 2023-11-14 14:40: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楼主是新昌人民的语言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 服务条款|关于我们|小黑屋|天姥论坛 ( 浙B2-20030113 )

浙公网安备 33062402000133号 GMT+8, 2025-7-20 21:12 , Processed in 0.269699 second(s), 2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zjxc.com

© 2003-2025新昌信息港

客户端下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