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在乡村生活过的,在乡村行找到了神奇; 曾在乡村生活过的,在乡村行找到了乡愁。
图/漂浮的云
新昌信息港2017“美丽乡村百村行”10月31带您一起前往的是新昌小将镇五埠村。
从新昌客运东站出发一路沿途经过拔茅、大市聚、小将等地将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起伏秀丽的山路风光里,我们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五埠村。
五埠村,原名埠头村,相传建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村从山上俯瞰,整个村落像一个巨大的船埠头,再加上临近茅洋村,洋者水也,故而称为埠头村。
入村,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古树,葱茏的大树下,一条小溪流淌过村庄,沿岸的泥墙屋与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旧时光。
有趣的是,这两棵并立的大树,没有直入云霄,而是弯腰俯身在溪水之上,仿若一个盖子,密密层层郁郁葱葱盖在溪水之上,盖溪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村民说,这树也叫元宝树,因为树的叶子与元宝极其相似。
在盖溪树的右侧,是五埠村的两大祠堂之一—石家祠堂,走进石家祠堂,仅存建筑架构,古建筑中的牛腿柱、雀替上的花纹依然精美,栩栩如生,祠堂中老戏台的鸡笼顶依然十分精美,而老戏台已不见踪迹。
网络配图
在石氏祠堂的角落里横放着三块石柱子,村民甚是激动的说,这石柱子不简单,是用来立光绪年间皇帝钦赐的贞节牌坊的抱柱。可惜的是这牌坊在上世纪“破四旧”的时候被毁,现在仅存这几块用于立牌坊的抱柱。
除了石家祠堂,村里还有一个倪家祠堂。据村民介绍,石、倪两姓各别从山东和陕西迁入,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千余年。走进倪家祠堂,抬头赫然写着“善庆堂”的牌匾,取自俗语“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以此警示家族后代要行善积善,以善为本。
图/漂浮的云
从祠堂出来,沿着溪水走,泥木古墙,抬头可见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黑白辉映,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
马头墙,在居宅的墙顶部砌筑出高出层面的墙体,相邻民居发生火灾之时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因此,马头墙也被成为风火墙。
沿溪,晾晒着五埠村当地的当季土特产——柿子、蕃薯粉、番薯条、红豆等,这是专属于乡村的秋天,收获的味道。
“吃嘛,甜的很,好吃,随便吃!”村里的阿婆热情地招呼我们尝尝,村里人的淳朴让我们感动,大家也忍不住拿起晒得半干的柿子吃起来,边吃边赞叹甜极了。
择一条弄堂穿行而过,十多步见一造型奇特精美的圆栱门,入内才发现这是老台门。
老台门,半封闭独立,聚族而居,这里现在依然住着五六户人家。旧时,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殷实的,都会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
现在,五埠村的房屋结构保持泥墙屋及砖墙结构的老房子只剩下一半,已有越来越多的老房子改建成了新房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很难再一睹老建筑的风采。
老屋里的人想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钢筋水泥里的我们却想回到接地气的老屋, 终究我们怀念的想要的是回不去的,得不到的。
往南上山驱车十来分钟,即抵达五埠村的云峰禅院。
云峰禅院,又名云峰庵,据《新昌县文物志》介绍,此庵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算来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入佛堂,抬头赫然可见精美的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细看演绎的是唐僧取经与刘备招亲的场景,栩栩如生。
图/信通影视
这里的壁画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依然保存完好,据这里的居士介绍这是浙江省内唯一现存的壁画,难得一见。
从云峰禅院下山,路经一大片白色菊花的花圃,大家纷纷下车取景留念。
秋风吹过,菊花摇曳,连成一片花海,纯洁高雅。
站在这往下望,五埠村的全村风貌尽收眼底,一河两岸,山清水秀,祥和而平静的生活状态。
美丽乡村百村行,行的是不同的乡村,望得见的是不同的乡景, 闻得到的是不同的香味,听得见的是不同的乡土风情。
不变的是,网友们参与百村行的热情与执着, 更是新昌信息港对美丽乡村的发现与再现。
后记: 百度五埠村资料甚少,询问村民也不知所以然,很幸运,我们遇到了在这曾担任了十多年教师岗位的李老师,他对五埠村的历史和典故了如指掌,算得上五埠村的活历史书,而我们,将口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五埠村的风云往事。
五埠村采风视频
视频速戳: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yODExNDY0NA====.html?firsttime=123&source=
视频/喜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