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古道,畅游于山水。我们开启了此次美丽乡村行的第三站——安山村!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地势倾斜的安山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村屋,错落有致地遍布于村落中,形成一道独特又奇异的剪影。
顺着泉溪村的小溪而上,我们在镜岭镇政府副镇长李孟东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往安山古道的小路。
行至山中,枝繁叶茂的树干下隐匿着一条铺满木板的小道,小道两旁镶嵌着其形各异的枝干围栏,看似粗糙的外表,却是光滑圆润,带着岁月的洗礼,阳光也透过枝叶,光斑地在这小道上入了画,沿着九曲十八折,开始了安山古道之旅。
出了小道,我们便来到了游龙台,这是安山古道上的一次休闲之地,这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春天的溪边新绿,秋日的层林尽染。四时风光都体现于此,同时它还是拍摄金锁桥全貌最佳地点,平台下方河道遗留着孔凿,是古桥遗迹。 金锁桥的由来,据说是1928年,告老还乡的丁美堂先生回到安山,便号召起父老乡亲修建石桥。此桥于1928年动工建造,由于丁美堂先生中途病逝,后由任庆云先生负责建造,于1934年底竣工。为了锁住财富不让外流,故取名“金锁桥”。如今金锁桥,是新昌县西部山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桥之一,于2009年11月定为新昌县文保点。
行二、三里便来到了山脚,沿着阶梯往上爬,也体会了一把武陵人寻桃源的乐趣。在山体拐角处,有一处凹进去的洞眼,李孟东说:“这是神仙在此休憩,他的坐骑,往里一靠,马屁股一甩便形成了现在的怪状。” 随后我们爬上了最高顶,来到了一线天。传说飞龙沿着河道往里走,戏游于游龙潭,玩得兴起,尾巴一甩,大山从中间裂开,如一线天际。后人便凿壁修路,成了人们劳作的道路,从此不用从河道淌水而过。从一线天望去,犹如青山墨黛天一色般美景。
自一线天而下,一颗巨高无比的古树夹道而出,这是安山岭脚下的一株苦槠树, 高达20米左右,枝叶覆盖面有200多平方米。树干周长约5.58米,三个成年人合抱无法围拢,该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村中老人口传,此处原有两棵差不多大小的苦槠,因两树的青枝缠绕合抱,被当地村民称为“夫妻树”。20年前,其中棵古槠被天雷霹中着火,幸得行人发现,抢救保留下了一株苦槠。如今,这株苦槠仍尽力发枝生芽,为田间劳作的村民和过往行人提供遮阳躲雨、休息乘凉之地。
事实证明,这颗苦槠树的的确确需要4个成年人才能围抱成功,树杈上绑满了红色、橙色的飘带,可见此次的风景深入人心。 耗时20分钟,我们终于寻到了藏在深山处的安山村,安山村党支部书记丁锦伟带我们来到了安山客厅。
丁锦伟向我们介绍,“安山是大佛龙井发源地,1985年。原籍安山的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副局长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相关领导和茶叶科技人员,来到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自此安山成了新昌名茶之先锋,安山的龙井茶,必须品尝安山碧玉。”
安山的景,也如安山碧玉般,清新自然,色泽翠绿,一口回味悠长。
告别丁书记后,早已对安山十八灶仰慕已久的我们,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安山十八灶就在十里天梯的一侧,是安山的特色之一,大锅老灶是儿时记忆,旧时的八大碗十大盆,演变为如今的十八灶,已然连接起了乡邻里情。
院内秋千、鱼戏池塘、悬吊着木帽灯,皆是十八灶的风情。从一楼而上至二楼,推门而出,便可眺望田园劳作图,向下看一位老妪正晒着笋干,与小友闲情投趣着。
跟随着店主杨聪,我们来到了安山小院,精致小巧的小院坐落于村的中央,周身笼罩着宁静致远的淡泊之气。 (杨聪店长:18357545822)
轻推门扉,沿着石子路往里走,便看到了青瓦屋檐下的水泉自竹中滴流成溪,自成一派,瞬间洗涤了因爬山而疲惫的身躯。杨聪说:“这水是山泉水,可以饮用,清甜又可口。”
为有源头活水来。院中有屋,屋中有源,生生不息,院内还摆放着黑色的桌椅,白日闲暇消遣,夜晚仰望星空,可谓潇洒风流。
慢下来,去生活,这是安山给我初印象。重走安山古道,可揽山秀之景;流连一线之天,可观云卷云舒;细品安山碧玉,可静繁杂之心。
图/花花 某某杨某某 文/秋云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