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新昌,遍地古道。散落着人文精华,不起眼却深藏无尽风情。山水无忧风起皱,细雨绵绵天破晓。时光悠悠,寒来暑往,转眼间一秒入深秋,久居城市喧嚣,不妨与我们一探庄山藤公岭清凉古寺,清流激湍天姥龙潭。
群山座座,高大巍峨。经受风雨沧桑的小五台山清凉寺,便坐落在村旁,犹如遗落的诗卷。微风徐徐,化作佛音,吹开了大雄宝殿的尘灰。一对石狮栩栩如生,坐守在殿外,殿內设有金色观音像一尊,高达九米。
相传南朝陈太建年间(569一583),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劈山垒石,以茅结顶,建立茅棚小寺。明代徐霞客考察丹霞地貌二过藤公岭,刘伯温寻觅风水至天姥龙潭,长叹“风水落庵堂”,诸多传说均与茅棚小寺有关。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僧矢洪重建茅棚小寺,其徒远谦禅师等续建。殿宇百余间,僧众达百余人。浙江巡抚常安巡视瓯越,宿寺题诗:“一轮溪水门前转,四周青山竹千竿。过往客僧多歇住,清凉禅寺万年传。”,并撰清凉寺碑记。后在新昌大佛寺释智文大和尚,僧人了宏牵头,多方合力下,得以重建焕然一新。
祈福的红带挂满枝头,点缀于黄墙石阶中。菩提树隐于其间,遍地掉落的果实,如同香灰下的火种,生生不息。正如从风尘萧瑟中走来,在秋意正深处静等,满身风雨,佛音绕梁。前有新大雄宝殿,后有古大雄宝殿,新旧两两相忘,殿侧一女知客热情招待,回味甘甜的茶水,清洌醇厚,热水注入一刹,茶香四溢,齿颊留香。
山川之美,古来向往,文人墨客游山玩水,成就绝佳诗篇。跟着章杏春老师、旗哥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天姥龙潭,处于天姥山麓,沿着庄山小路,穿过停车场,往前约650米,曲径通幽处便是赫赫有名龙潭坑的入口。
两岸峭壁耸立,林木苍郁,青树翠蔓,不见丝毫秋意,摸着石壁脚踩石身,恍如高空走钢丝似的。怪石嶙峋展露无遗,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清冽见石,潭中竹筒饭依稀可见。日光下澈,水流成溪,穿石成瀑,潭溪成荫,若是逢雨起雾,宛如天姥仙境。
行至数十步,又见一陡壁,怪石累累,一石形似龙爪,立于潭侧,与潭影作伴,气势磅礴,往前走两岸石壁险峻无比,须两三人作伴互助闯越石关,跨跳小溪,走独木桥,可谓手脚并用,走得小心翼翼,可谓惊险妙趣横生,享受了一把原生态自然之旅。
龙潭坑自古有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短短数十里,一瀑一潭错落有致,其间飞瀑成群,多而奇,潭多而怪,所到之潭,皆如描述那般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巨石层叠的岩层间,一股溪流跃身而入投落碧潭,潭水清澈入深不见底,怪石峭壁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蜿蜒崎岖的山脉,好似神秘莫测的九寨沟。观赏形态万千小潭瀑布,在汹涌奔泻、水声轰鸣中,寻觅一方净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姥龙潭奇石横卧,形似龙吟、龙爪、龙身、龙鳞,山涧之水汹涌而泻,恰似万马奔腾,这一奇观实属难得。
说不完的古老传说,看不尽的岁月留痕。自然之美在山在水,诗画庄山刚柔并济,清凉寺里饮清凉,天姥龙潭醉山林,若有寻觅仙境之心,不妨来庄山一游,看山玩水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