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foang(阴平)[foaŋ423][《广韵》呼光切,平唐晓·huāng]】
1)荒芜,荒疏,荒废。[例]田地荒掉,呒侬种唻(田地荒芜了,没人耕种了)。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灾荒。又音huoang(瞎汪切),见“uoang(汪)”韵卷。
【荒地】无人耕种的土地。[例]山脚头有块荒地,其俾其掏开来,种既一丁萝卜青菜(山脚处有一块无人耕种的土地,他把它刨松了,种了一些萝卜青菜)。
【荒山】无人耕种的山地,或无人居住的山野。《三国演义》第六回:“走至一荒山脚下,时约二更,月明如昼。”
【开荒】开垦荒地。晋·陶潜《归田园居五首》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抛荒】1)已垦田地未继续耕种而荒芜。2)荒废,荒疏。
【荒废】1)荒疏,废弃。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八出:“你因为后花园汤风冒日,感下这疾,荒废书工”(荒疏学业)。《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连公子的学业功课,也因侍奉汤药,渐渐的荒废下来。”2)浪费(时间)。如:荒废岁月。
【荒年】农业歉收之年。《新拍案惊奇·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子》:“李月坡本地没处教书,寻得个凤阳远馆,自去暂度荒年。”
【灾荒】因天灾而粮食歉收或无收。《故事新编·理水》:“灾荒得久了,大学早已解散,连幼稚园也没有地方开,所以百姓们都有些混混沌沌。”
【逃荒】(旧时)遇到荒年,逃离家乡去他乡求食谋生。《儒林外史》第一回:“这是些逃荒的百姓,官府又不管,只得四散觅食。”
【五荒六月】旧指农历五六月份,去年陈粮大都耗尽,今年新粮尚未上场的时节。与“青黄不接”意义相若。
【兵荒马乱】因打仗而荒废农事、生活不宁的战乱年代。《说唐全传》第一回:“这样兵荒马乱,娘子却从何处来的?”
【薄粥囤大肚,荒年自受苦】见“ang(卬)”韵卷“囤d’ang”字条。
【谎(謊)foang(阴上)[foaŋ53][《神龛手鉴》呼光反·huǎng]】
虚假,不实。《镜花缘》第九十九回:“厨子最爱开谎帐,全要替他核对明白。”
【十里三谎,隔壁乱讲】熟语。意谓:好些传闻常常是道听途说,不能全信的;别说十里之间,再三以讹传讹;就是隔壁邻居,也往往是听到一些不听到一些,又有一些是不曾听真只能凭空想象随口添加的,就已经是不实之词了。《歧路灯》第十回:“真正的,三里没个真信儿”也是这个意思。
【纺(紡)foang(阴上)[foaŋ53][《广韵》妃两切,上养敷·hǎng]】
1)把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制成纱线。《玉篇》:“纺,纺丝也。”古代主要是棉、麻等天然纤维,用纺锤纺制纱线,后来用手摇纺车,现代则是数十锭甚至百数锭的高速联合纺纱机、倍捻机。2)蚕丝纺织的平纹素色丝绸织物。见下“纺绸”、“杭纺”条。
【纺线】把棉、麻(或其它)纤维捻成丝线。也说作“纺纱”。但严格而言,单根的、捻度低的称为“纱”,两根以上再次绞合的才称为“线”。“纱”只能用于织布,“线”既可用于编织也可用于缝纫。
【纺锤】古代用于纺制纱线的用具,也称“线锤”。一根比筷子略粗略长的光滑木棍,上细下粗,套入中间有孔的圆形重物并固定于下部,即成纺锤。使用时,先在木棍中段缠贴纸芯;把棉条捻出一截棉线,缠紧在纸芯上;然后一手执着棉条一手捻纺锤使之旋转后,立即拉扯棉条纤维使之不断延伸,由于纺锤转动则捻成棉线;当纺锤停止转动,再捻纺锤使之旋转,又立即拉扯棉条纤维使之捻成棉线;如此反复两三次,棉线过长,纺锤及地,不便操作,于是把已捻成的棉线缠绕固定到纸芯上,开始下一轮操作,这就是古代纺线的过程。编者儿童时期尚见过老年妇女用纺锤纺制纱线。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木干要上细下粗,使用时要先在木干中段缠贴纸芯?这是为了容易取出缠绕在纺锤上的纱线。织一匹布要多少纱线?可见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古代,纺纱织布之艰辛。我国祖先在石器时代就开始纺制纱线,那时的重锤是磨制石器,后世乃用陶器,故多写作“纺硾”;陶器又称瓦器,故又称纺纱曰“弄瓦”,而纺纱织布是女子的日常事务,故又称生女儿为“弄瓦之庆”(《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新昌方言“锤、硾”说似“迟”,参见“ɿ(知)”韵卷“锤z’ɿ”字条。
【纺车】纺车是比纺锤更先进的木制纺纱工具,由底架和装置在底架上的转轮、(可以插入锭子的)锭轮构成,转轮与锭轮用绳弦传动;转轮直径甚大,操作者一手慢慢摇转转轮即带动锭子快速旋转,一手持棉条使均匀、连续拉出棉纤维制成纱线缠绕在锭子上。纺车的图形最早见于山东临沂出土的西汉帛画和画像石。《红楼梦》第十五回说宝玉他们到一农家,见了一些农具,都以为奇。“又到一间房内,见炕上有个纺车儿,越发以为稀奇。”一个村妆丫头,约有十七八岁,摇转纺车,“纺起线来,果然好看”。
![]()
【纺绸】一种平纹素色的蚕丝纺织品,非常适宜缝制夏装,轻薄,蓬松,不紧贴肌肤,通气,隐隐如有凉风透入身体。
【杭纺】纺绸的一种,轻薄细腻,因初产于杭州,故名。夏衍《旧家的火葬》:“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
【毛纺】把羊毛(或兔毛、牦牛毛等)纺成纱线(即毛纱)。毛纱可用于织造毛料,如呢、毛哔叽、凡立丁等,毛料制作服装手感丰满柔润,外观挺刮。
【仿foang(阴上)[foaŋ53][《广韵》妃两切,上养敷·huǎng]】
1)相似,仿佛。《说文》:“仿,相似也。从人,方声。”2)仿照,模仿,仿造。如:仿古建筑。[例]噶种图画噶风格是仿敦煌壁画哬(这种图画的风格是仿照敦煌壁画的)。古代尤指小学生仿照范本摹写的毛笔字。《儒林外史》第二回:“一个小学生送仿来批。”
【相仿】相似,差不多,相仿佛。[例]噶两套房子相仿哬,全介是一个客厅,两个朝南房间,一厨一卫,一个小间(这两套房子差不多的,都是……)。《七侠五义》第一回:“八千岁一一奏对,说至三世子,恰与刘后所生之子岁数相仿。”《镜花缘》第四回:“因问太监道:‘此处牡丹若干株?’太监奏道:‘上林苑共约二千余株,与群芳圃数目相仿。’”
【晃(㨪)foang(阴上)[foaŋ53][《广韵》胡广切,上荡匣·huǎng]】
1)亮光闪耀的样子。如:明晃晃。2)摇曳,晃动,摇晃。
【晃即晃即】1)光影摇曳的样子。[例]日头影头面桶水头,墙壁头亮亮介一个影,晃即晃即(太阳投影在脸盆内的水里,墙上一个亮亮的影子,一摇一晃的)。2)摇晃,晃动。[例]面桶头水满猛,掇归来顷晃即晃即,好丁浪出去唻(脸盆里的水太满,端进来时一摇一晃的,好多摇晃出去了)。3)摇摇摆摆貌。[例]其酒酢饭饱,歌唱唱,晃即晃即走出去头唻(他酒醉饭饱,哼着小曲儿,一摇一摆的已经走出去了)。
【放foang(阴去)[foaŋ45][《广韵》甫妄切,去漾非·fàng]】
1)古代指把犯罪的人安放到边远地区去开拓边疆并由当地政府监管(《说文》:“放,逐也。从攵,方声”),流放,放逐;现代指罪人服刑期满释放回籍。2)把关着的动物放出去自由觅食。如:放牛(《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见一野夫,短褐单衣,破笠赤脚,放牛于山下”)、放羊、放鸭;或让隐藏着的人走出。《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和尚)戴上头巾,迎儿开后门放他去了。”3)把集中地的人员解散。如:放学(解散集中在学校里的学生,让他们回家),放工(解散集中在工厂里的职工),放假。4)安置,安放。[例]小侬睏去头唻,俾其放到床头去(〈抱在手上的〉小孩已经睡着了,把他安置到床上去)。《歧路灯》第三五回:“冰梅就把睡着的兴官儿放在床上”。5)发出;发放;发射。如:放箭、放炮、放枪;放鹞(放风筝),放炮杖,放卫星;大放光明;有的放矢。《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来到一个林子里古墓间,见放出一道白光来。”《红楼梦》第七十回:“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6)拓展,扩大。如:放大、放宽。[例]噶条裤裤腰小丁;下遍要放两寸(这条裤子的裤腰小了点,下次要扩大两寸)。噶埭路还欠阔;两面再放丁出去末好唻(这条路还不够宽阔,再向两边扩展一些就好了)。《红楼梦》第八回:“恐字迹过于微细,……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7)借钱与人以赚取利息。《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常放个三头五百的账。”8)烹调用语。把食物放在水里煮熟,或放在水里煮熟后带汤食用的食物。如:放麦面,放榨面,放汤包(煮馄饨)。[例]水涾涾滚唻,麦面好放唻(水翻花大滚了,可以煮面条了)。昨日早饭是食烤饺,今日食放饺唻(昨天早餐吃的是烤饺子,今天吃水饺子了)。
【放债】借钱给别人以赚取利息。《西逰记》第十一回:“小的没有什么金银放债,如何敢受这不明之财?”《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这倪二是个泼皮,专放重利债”。
【放面】放在水里煮熟后带汤食用的面条;煮面,汤面。与“炒面”相对。 同类语词还有:放饺(汤饺,水饺,与“蒸饺”、“烤饺”相对),放榨面(水煮榨面,与“炒榨面”相对)。
【放心】不躭忧,安心。见ing(因)韵卷“心xing”字条。
【放松】不紧张。
【放汤】烧煮带汤水的食物。[例]萝卜丝炒炒还是放汤清口(意谓:炒萝卜丝还是煮萝卜丝汤比较口感清爽)。
【放光】发出光芒。[例]寺庙是琉璃瓦,日头一即照,会放光哬(寺庙是琉璃瓦,太阳一照,会发光的)。
【小放牛】民间小调名。男女对唱,男为牧童,女作村姑,唱词诙谐,曲调明快流畅,深得民众喜欢。据说本来流行于河北民间,后来流传到南方。
【放山野猪】在山上到处奔跑的猪。(喻)成天在山野间奔跑玩耍的农村儿童。
【放心大胆】见“a(啊)”“大d’a”字条。【日头放大红】见“iai(噎)”韵卷“日niai(热)”字条。 【手头放弗出老虎】熟语:手里放不出老虎。意谓:手里拿不出钱(因此,没办法,很无奈)。[例]哪侬勿想房子住得好丁!住别墅,小洋楼,独门独户,有天有地,亦加舒服;便是手头放弗出老虎,无有办法耶(谁人不想房子住得好一些!住别墅,小洋楼,独门独院,有天有地,更加舒适;但是手头拿不出钱,没办法呀!) 【鸡屙打糖,鸭屙放汤】俚语。(旧时农家院子里)满地鸡屎鸭屎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