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d’ong[doŋ]【[平]同铜筒桐童僮曈瞳潼䮵駧[上]胴动桶[去]桶洞垌】 【同d’ong(阳平)[doŋ212][《广韵》徒红切,平东定·tóng]】 1)相同,一样。《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2)共,共同。如:同学,同事(也说作“共事”),同僚,同志。《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增广贤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大限:生死离别)。3)偕同,一起。《诗·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唐·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啼笑因缘》第七回:“大家到储衣室里去了衣帽,一路同出大门,同上汽车。” 【同队】偕同,一起,一块儿。[例]早上,小两公婆同队去买菜(上午,小夫妻两一起去买菜)。我俾其同队来蒙一个厂头上班哬(我和他共同在一个工厂里上班的)。 【同郎中】一样的人。《绍兴方言》作“同行中”。 【同花顺】五张以上花色相同数字相连的扑克牌。扑克牌又名纸牌,故称五张以上数字相连的为“顺纸”,若数字相连且花色相同的,则称为“同花顺”或“同花顺纸”。 【同名同姓】姓名相同(的人)。《西逰记》第三回:“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错走了也。”《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熟语:好处共同享受,苦难共同承担。意谓:祸福与共。《歧路灯》第十六回:“今日在圣贤炉前成了八拜之交,有福同享,有马同骑。那个若有三心二意,叫周将军监察。”《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还有一件:从前老爷有过话,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老爷有得升官发财,我们做家人的出了力、赔了钱,只落得一个半途而废。”《文明小史》第二十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要说只有这几个,就是再多些,我用了也不伤天理。”《子夜》十八:我们约他做攻守同盟,本想彼此提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不料他倒先来沾我们的光了。 【铜(銅)d’ong(阳平)[doŋ212][《广韵》徒红切,平东定·tóng]】 1)金属名,淡紫红色,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好,古代称为赤金。《说文》:“铜,赤金也。从钅,同声。”《西逰记》第十四回:“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饥餐铁丸,渴饮铜汁。”《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朝廷每年用十万人采铜铸钱,至西汉末共铸二百八十万万钱。”2)古代(自秦至清代)以铜铸圆形方孔钱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故俗以“铜”代指钱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不致偿命,只罚些铜纳赎。” 【铜绿】铜锈,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绿色,俗称“铜绿”。 【铜踏】古代踏于足下取暖的铜炉。也称“脚踏”。见ae(鸭)韵卷“踏d’ae”字条。 【铜勺】旧时灶台上用于锅内舀水的勺子,铜制,有木质直柄,小号的可伸进汤罐舀取热水。 【铜器】铜制器具的统称。旧时家庭有许多铜制器具,如厨房用具有(用于炖煮的)铜罐、(用于舀水的)铜勺、(用于盛饭的)铜瓢、铜锅铲、(用于烧开水的)铜茶壶等等,其他用具有(用于插香的)铜香炉、(用于取暖的)铜踏、(用于取暖的)汤婆子、(穿鞋的辅助用具)鞋拔等等,这些都统称“铜器”。 【小铜匠】旧时配制钥匙、修补铜器的匠人。 【铜钱银子】泛指货币,钱。 【铜墙铁壁】成语:铜铸的墙,铁打的壁。意谓:坚固,坚不可摧。《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宋江自引了前部人马,转过独龙岗后面来看祝家庄时,后面都是铜墙铁壁,把得严整。”《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一回:“栾枝、胥臣、狐毛、狐偃一齐都到,如铜墙铁壁,围裹将来。” 【灶头颠撰铜勺】熟语:在灶台上捡到一个铜勺子。意谓:(铜勺本来就放在灶台上,)这哪里是捡,分明是拿现成呗。[例](上小学的儿子说)“妈,我桌颠撰着十块钞票,去买丁东西食食。”(母亲说)“介是我摆头哬。尔介是喊得‘灶头颠撰铜勺’”(“妈,我〈在〉桌子上捡到十元钱,去买点东西吃。”“那是我放着的。你这叫做‘捡现成’”)。 【冷末冷头风头,穷末穷头铜头】熟语。意谓:冷的原因是寒风多,穷的原因是铜钱少。 【筒d’ong(阳平、阳去)[doŋ212、doŋ24][《广韵》徒红切,平东定·tóng]】 1)平声。竹管。新昌方言一般指直径稍粗的。《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2)平声。泛指圆筒形的或卷成圆筒形的东西。如:邮筒(旧时邮局门前可以投入信件的圆筒形邮箱),长筒套鞋,鸡子筒(鸡蛋卷)。3)平声。弯曲,卷。[例]天凉唻,我俾篾席筒出来,摆好,明年再用(天凉了,我把竹席卷起来,收拾好,明年再用)。大饼,油条筒筒(大饼,卷上油条)。4)平声。量词。用于筒状或卷成圆筒状的东西。[例]一筒纸(为不产生折痕,往往把大张的纸卷成筒状)。食既三筒镬拉头(吃了三个卷饼)。5)去声。卷扎,围裹。[例]糖醋排骨是要麦粉筒过,再落油镬炸松,末䐁再淋糖醋勾芡(〈制作〉糖醋排骨是要裹上面粉糊,再下油锅炸至酥松,最后再淋上糖醋勾芡)。也指穿衣服多。[例]我是暖杀唻,要赤膊唻;尔倒长袖子长裤还会筒牢啯,叵话勿怕暖头何(我是热死了,要打光膀子了;你倒还裹着长衣长裤,难道不怕热吗)。 【竹筒】1)经分截的竹段(通常直径较粗,总在一、二寸以上,较细的则称为“竹管”、“竹节”或“竹竿”)。如:旧时没有随身携带的水壶,长途行走的人往往用一竹筒贮水,这俗称“茶竹筒”。2)用竹节制作的插放东西的器具。如插放笔类的叫“笔筒”,寺庙里插放灵签的叫“签筒”。《歧路灯》第七二回:“少顷吃毕,算了钱数,那谢豹早把钱顺到进宝钱笼竹筒内”(进宝钱笼竹筒:旧时店铺放铜钱的竹节儿)。 【笔筒】古代用竹节制作的插放毛笔的器具;也泛指陶瓷、木雕、竹编及其他材质、工艺的,或字画,或雕琢,或上釉,或髹漆,通常都制作精美;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无论材料、外形设计、制作工艺,或继承传统或突破传统,都富有新意,置于文案插放毛笔、铅笔、钢笔、画笔之类,更能显现浓郁的文化气氛。 【花筒】棉絮按一定规格压成薄片卷成的卷;新昌方言称棉絮为“花絮”,称棉絮卷为“花筒”;旧时商店有售,购之用以充填棉衣棉裤、棉鞋棉帽等冬季服饰。 【簟筒】卷成筒形的竹簟。“簟”是农家用于摊晒谷物的大张竹席,晒罢收起谷物,卷成簟筒倚在屋檐下以待下次再用。参见iaen(烟)韵卷“簟d’iaen”字条。 【卷筒】1)刀具的刃口在砍削时卷曲。[例]噶把鋍刀噶刀口腝猛,斩得一根排骨,卷筒唻(这把菜刀的刃口太软,斩了一根排骨,卷曲起来了)。2)(喻)难以应付,无计可施。[例]噶侬歪譵西譵,随便哪侬、连遍其爹娘看见其也卷筒(此人歪缠胡扯,不管谁,就连他父母对他都没奈何)。 【袜筒】袜子上部圆筒形部分。袜筒较长的称“长筒袜”。 【暖筒】见eng(恩)韵卷“暖neng”字条。 【饼筒】春饼,见ing(因)韵卷“饼bing”字条。 【鸡子筒】一种把鸡蛋打成蛋液,摊成蛋饼,卷入肉馅的菜品;也称“蛋皮卷”。 【千张筒】也称“千张卷”。见iaen(烟)韵卷“千qiaen”字条。 【手电筒】见iaen(烟)韵卷“电d’iaen”字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