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方言通解·正文】 【第 二 卷:ia(呀)韵、ua(娃)韵、ae(鸭)韵】 【 三、 ae (鸭) 韵】 一、ae[æ]【[入]鸭押压】 【鸭(鴨)ae(阴入)[æ?5][《广韵》乌甲切,入狎影·yā]】 1)家禽名,嘴扁脚短,趾间有蹼,善游泳;鸭子。新昌农村也有饲养,家家户户“杀鸡杀鸭”是旧时过年的景象。新昌人喜红烧或盐水白煮;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是全国著名食品;嵊县崇仁炖鸭软烂滋润,味道也很不错。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宰杀褪毛的白鸭或煮熟的鸭肉。《儒林外史》第十九回:“潘三叫切一只整鸭,……一大盘白肉。……饭店里见是潘三爷,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捡上好的极肥的切来”。3)古代妇女偷汉,则谓其丈夫为乌龟、王八或“鸭”(《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现俗称妓女为“鸡”,故称男妓为“鸭”。 【麻鸭】全身羽毛有黑白点纹的鸭子,全国各地多有饲养。新昌饲养的本鸭也是麻鸭。麻鸭体形较小,多动,少脂肪、多瘦肉,一年以上老鸭,炖食尤佳,如“豕爪燉老鸭”(猪爪炖老鸭)。 【洋鸭】俗称一种体型大、羽毛雪白如鹅的鸭子。洋鸭肉质敦厚肥美。 【水鸭】野鸭。 【鸭毛】旧时杀鸭脱下鸭毛,放在屋檐下,有人敲着拨浪鼓来收购,然后选取鸭绒,剩下的可用作肥料,现在只是垃圾抛弃而已。 【鸭绒】鸭子腹部的芦花状柔软细毛,质地轻软,有良好的保暖性能。用鸭绒替代棉絮制作的被子称“鸭绒被”,轻巧且保暖性好。也称羽绒被。 【鸭血】旧时杀鸭把鸭血接在碗里,凝固后可以食用,味滑爽。 【鸭子】鸭蛋。[例]腌鸭子噶黄香香介,呆好食哬(咸鸭蛋的蛋黄香香的,很好吃的)。 【大潮鸭】一种体形较大的麻鸭;据说其品种来自海滩地区,因常在海边潮水中觅食鱼虾而得名。 【燥地鸭】不会游水的鸭子,旱鸭子。(喻)不会游泳的人。也说作“燥毛鸭”。 【鸭毛臭介】像烧鸭毛似的臭味。像鸭屎似的臭味,则说作“鸭屙臭介”。 【鸡头鸭变】熟语。通常指人的习性向坏处转变。 【鸭毛当韭菜】俗语。因为鸭子绒毛甚多,剖杀褪毛清洗时很难完全清理,难免遗留一些细小的,故解嘲曰“鸭毛当韭菜”。 【三个女客人抵班鸭】熟语:三个女人可比一群鸭子似的咿咿呀呀不休。意谓:女人声高话多,三五个在一起就热闹得很。 【鸭屙放汤,鸡屙打糖】俚语。比喻旧时农家宅院里养着鸡鸭,到处是鸡屎鸭屎,环境肮脏。 【押ae(阴入)[æ?5][《广韵》乌甲切,入狎影·yā]】 1)抵押、扣押(物件或人质)。[例]强盗俾小老板挎去押蒙,要拕一百两银子去新放其归来(强盗把小老板抓去抵押着,要拿一百两银子去才放他回来)。2)押解,押送。[例]有两个犯人,判刑过,押去头劳改场劳改唻(有几个罪犯,判过刑了,押解去劳改场劳改了)。《老残游记》第二十回:“将许、吴二人都用绳子缚了,陶三押着,解到历城县衙门口来。”3)诗词叶韵。《正字通》:“押,诗赋叶韵为押韵。” 【抵押】扣押物件(或人质),用以抵偿款项。 【押韵】诗词叶韵。[例]写诗词歌赋,自古至今几千年,第一要押韵(写作诗词歌赋,自古至今几千年,最要紧是押韵)。 【压(壓)ae(阴入)[æ?5][《广韵》乌甲切,入狎影·yā]】 1)压逼,制服;用武力、打骂、折磨、虐待等手段使对方服从。《广韵》:“压,镇也。”如:镇压,压制。[例]其勿听话末一日三顿打,压得其扁扁服为止(他不听指使的话〈就〉一天数次打骂,压制得使他服服帖帖为止)。2)拟声拟状词:压或受压的声音和样子。[例]压!压!担(da阴平)去(意谓:把担子压在肩上,挑去)。 【压发】妇女用来压住发髻或额发、鬓发,使不散乱的用品。也称“夹发”。 【压肆】欺压。 【压服】压制以使屈服。 【压则嗬】1)扛抬挑驮重物时的呼号声。2)儿语。儿童模仿成人扛抬挑驮重物的样子。[例]压则嗬!压则嗬!一袋米斡头归来唻(背呀!背呀!背着一袋米回来了)。 【压压驮】儿语。把小孩背在背上或让小孩骑在肩上。[例]来!爷爷俾尔压压驮到街头去买馒头去(来吧!爷爷背你到街上去买馒头去)。 【压岁铜板】压岁钱。古代,大年除夕,长辈给孩子们一些铜钱表示喜庆,称为“压岁钱”,俗称“压岁铜钱”或“压岁铜钣”。 【压板豆腐】置于两块木板间挤压去水分而制成的一种老豆腐,新昌的臭豆腐就是用分割成小块的压板豆腐经苋菜梗卤浸泡后制作的。 二、bae[pæ]【[入]八捌】 【八bae(阴入)[pæ?5][《广韵》博拔切,入黠帮·bā]】 1)数词:七加一的和。《玉篇》:“八,数也。”《九命奇冤》第二十回:“一八如八,六八四十八,有一万二千八百两银子哩!”2)与“七”配合使用多表“胡乱”、“多余”、“不必”等意。如:瞎七搭八、乱七八糟、七嘴八舌、七手八脚。《升仙传》第五十回:“管家说:‘我家主如今胡念八说似疯了的一般’”。3)在有些语词里是“别”、“不”或“俾”的转音字。如“无道八理”(无道不理),“尽多八少”(只多不少),“拖腔八调”(拖腔别调),连头八脑(连头俾脑)。按:甲骨文、金文皆有“八”字,“八”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其所变化的后起字有:①一说“八”的本义为“别”。《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现粤语“八”“别”同音,故“别”是“八”的音义的后起分化字;“分”则是“八”的形义的后起分化字。②一说“八”象人的背部形(以“八”表背部两肩胛骨形),因“八”为数字所专,乃作“北”;因“北”又为方位字所专,乃加“肉”作“背”。二说似近理。 【八字】1)八字形的。如:八字胡须,八字眉毛。《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九命奇冤》第二回:“嘴唇上留着两撇金黄色的八字胡子”。2)古代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中国古代使用干支历,年月日时各用天干地支二字表示,共八个字。如把2021年2月4日晚上23~01时转换成干支历就是辛丑年庚寅月癸未日壬子时,这“辛丑、庚寅、癸未、壬子”就称为八字。《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在下今年三十二岁,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拍案惊奇》卷之五:“张尚书闻得李老许多神奇灵应,便叫人接他过来,把女儿八字与婚期,教他合一合看”。《九命奇冤》第二回:“先生敢是初到敝地,……特来请教算一个八字。”3)命运,性命。如上例“算一个八字”就是“算一个命”,“无有介好噶八字”就是“没有这么好的命运”,“捯五步蛇咬去如要尔噶八字唻”就是“被五步蛇咬了的话是要你的性命了”。《啼笑姻缘》第十七回:“你这条小八字儿,就在我手掌心里”(小八字儿:小命儿)。 【八核阄】野柿子的俗称。野柿子果小肉薄核多,故称。 【八月半】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俗称。[例]今日是八月半,伢两老坐头道地头,看看月亮,食食西瓜、葡萄、月饼,喝个两杯老酒(今天是中秋节,我们老两口坐在院子里,赏月,吃西瓜、葡萄、月饼,喝他两杯老酒)。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旦)春香,病境沉沉,不知今夕何夕?(贴)八月半了。(旦)哎也,是中秋佳节哩。” 【七打八】十有七八,百分之七八十;大概,大致上。[例]母亲:“今日数学考试有得全介做对?”儿子:“七打八会做对吗”(“今天数学考试有否全部做对?”“十有七八吧。或,大致上吧”)。 【嫌憎道八】嫌这嫌那,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八”同“不”。 【空头八脑】没来由,凭空。“八”同“不”。 【拖腔八调】不成腔调或别有腔调。“八”同“不”或“别”。 【无空八头】没来由,没依据,凭空。“八”同“不”。[例]无空八头噶话,还是勿讲好(没凭据的话,还是不说适宜)。也说作“空寥八头”。 【蹊跷八头】蹊跷的,稀奇的,不常见的,别出心裁的。 【四声八调】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阴阳二调,合成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种声调,统称四声八调。 【七老八十】七八十岁,年老,耄耋老人。 【丁弗丁,八弗八】“丁”指年轻男子,“八”指耄耋老人。意谓:不算年轻也不算老年,不上不下,不伦不类。 【八字还无有一撇】熟语。“八”字总共才一撇一捺两笔,连第一笔一撇都没有,岂不是全无踪影。(喻)全无踪影,没有眉目,无从谈起。 【捌bae(阴入)[pæ?5][《广韵》博拔切,入黠帮·bā]】 数字“八”的大写。《正字通》:“官府文书记数借为七八字。”如:捌万肆仟圆整(八万四千元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