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烟山诗》 吾闻沃洲天姥间,又有彩烟之高山。 山上之岗三十里,平视沃姥浮青鬟。 其中隐身吾所羡,身世长与浮云闲。 种术可疗九州疾,种稻自给千家餐。 橘柑枣栗与桑柘,种着不少资者繁。
新昌南部的回山镇、双彩乡一带,旧属彩烟乡,因隋炀帝杨广之曾孙杨白,避难至彩烟,在彩烟山定居繁衍,日益繁盛,尊奉为肇基彩烟之祖,因号“彩烟杨氏”。
这次新昌信息港美丽新昌百村行,和新昌信息港网友一起走进了双彩乡上下宅村。上下宅村由上宅、下宅两个自然村在2003年12月合并建立,是“彩烟杨氏”重要的集聚地和发源地之一。
摄于:上下宅村下宅尚书第前回塘
摄于:上下宅村上宅村口长塘
宅前淳丰乌木公园位于上下宅村上宅村口,占地400平方,由70多棵乌木组成。乌木公园内的乌木由乡贤杨国凌个人赞助,极其珍贵,经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洗礼,神态迥异,不腐不朽,如今还清晰可见乌木表面附着的贝壳,有一株乌木大概是移植在上宅的土里的时间已久,竟已长出了绿枝头,在秋风中傲立。
双口井位于上下宅村上宅的古木群前,同一眼水两个井口。许是有了这些古木的“照拂”,井水清甜可口清澈见底,打上来便能喝,养育了一代代的彩烟杨氏人。此时正值番薯收获季,村里的老人正坐在井边冲洗番薯上的泥,还热情地削了一个番薯给网友吃。
正值秋收时节,上下宅村上宅的祠堂门口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小小的一方一方,在阳光下显得甚是温暖。老人家穿着青褂,穿着布鞋,戴着灰色洗白的围裙,拿着长长的竹爪耙,为稻谷做着最后的清理杂草工作。
祠堂内有一根长长的门槛,潘村导和我们介绍说,上下宅人嫁娶,都必须过这个门槛,寓意着家宅平安。新娶的媳妇,得从这个门槛一脚跨进去了,才是杨家人。同样,杨家人嫁女儿,也得从这个门槛跨出去。这不成文的传统,一直传至今天。
来到上下宅村,不得不来的就是淳丰根雕馆,原名为思存堂。淳丰根雕馆的主人杨国凌先生是地道的上下宅村人,因从小跟父亲学习木匠技术,所以在木雕上有很大的兴趣与成就,他创作的根雕作品《东渡》、《善缘》曾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世界工艺文化节”获奖。而坐落在上宅村的这座根雕馆,是杨国凌先生众多根雕作品中最为得意的人物馆。
走进馆内便是一股金丝楠木散发的清香传入鼻尖,让人觉得甚是舒服。馆内根雕作品是一整套唐诗之路,跟我们新昌有关的杜甫、李白、王羲之、徐霞客等渊源的文人墨客,以及高僧名士的人物根雕。再往里进是“新昌馆”,馆内皆是新昌的风景名胜根雕及与新昌相关的人物传说根雕,有佛心广场、穿岩十九峰、江南第一大佛、神龙游剡中等根雕栩栩如生,细致到连根雕的眼神都让人惊叹不已!
双彩乡彩淳中心完小位于上下宅村下宅,是全绍兴唯一一座晚清四合院式小学,而且在雨天可以沿着两边长廊走,小朋友们完全不会淋到雨。而它最特别之处在于既是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学校,学校虽几经修缮,但仍保留着它骨子里的那股古色古香。
学校为三进式,从门卫到小学再到多功能教材室,满院是挡不住的绿意盎然,映着多彩的瓦舍,在秋光中摇曳闪烁。小学共55名学生,学生最多的班级是14人,最少的是6人,一个教室便是一个年级,倒成了完完全全的“小班化教育”模式。
来到坐落在上下宅村下宅的宝庆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挂“都宪”二字牌匾的牌坊,在历史的风雨中依然屹立在此维护这后方的小小一方天地。而此处更是有“文官下轿,武馆下马”的传说,在牌坊的右手边还有传承下来的“下马石”。杨信民①官至都宪②,由明皇帝钦赐都宪二字。 图为“都宪”牌坊
都宪牌坊往内走是一方碧绿回塘与尚书第。潘村导说,中间是五步进阶,而五步代表稳重,踏实,做事有承担。右边与左边台阶分别是七上八下,七步上,八步下。
尚书第五步进阶往内走是宝庆堂,堂内高挂“敕命”“彩烟望族”等牌匾。杨老书记介绍说,原本宝庆堂内挂满了钦赐于杨公的牌匾,但最后却不知所踪,仅剩这两块高悬在此。
老人家特意为我们找来思存祠杨氏宗谱(复印本),厚重泛黄的一本宗谱,记录了彩烟杨氏千百年来的变迁与繁盛。 图为杨氏宗谱
思存酒前身是隋炀帝杨广亲自酿制的玉薤酒,而关于思存酒,还有一段美酒佳话。因杨信民携思存酒与咸菜梗与于谦小聚,而咸菜梗又由石灰腌制而成,酒到深处时二人以“石灰”为题,各吟一首石灰诗。于谦吟的,便是那首流传至今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存”二字传达“事亡如存,永言孝思”,杨信民又牢记“天知、神知、吾知、子知”的“四知”古训,踏实做人、诚信做事,也是对彩烟杨氏宗族在“世泽之绵长、芳声之久远”的有一次传承。
如果有时间,定是要去上下宅村走走的,呼吸双彩乡高山上揉合了绿叶的空气,走一圈乌木成林的淳丰乌木公园,尝一口村头双口井水的清甜,走一遍晒满稻谷的杨氏宗祠,参观透着金丝楠木清香的淳丰木雕馆,观摩全绍兴唯一一座晚清四合院小学,了解宝庆堂里彩烟杨氏的悠久历史,品一品思存酒的醇厚,然后再去明年的网红地万亩梯田里撒丫子跑一圈,蓝天白云和上下宅!
杨信民①: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他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或“找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 不久因王直推荐,他擢升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哗然,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除去他们的官名。 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他守备白羊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紧急,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当时广州被围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人民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贼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所杀,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的粮食,刻木锲给人民,人民得以出入。贼人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的。”不敢伤害。避贼的人都收留保藏它,人民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的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以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无遗憾。”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单车去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有哭泣流泪的。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怀疑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传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选人卢从愿的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 都宪②:都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u xiàn,是指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