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里有多少个群聊?你喜欢在群里发言吗? 关于群聊你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刚建群那几天,群里热热闹闹,大家畅所欲言。可没过多久,群里交流的频率就逐渐降低,不少人开始“潜水”,甚至开启了“免打扰”模式,仿佛变成了“隐形人”。即使偶尔有人发声,响应的人寥寥无几,群聊可能也就“冷却”了。 大家为什么不爱群聊了?“潜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 群聊的类别五花八门、规模有大有小、“寿命”有长有短,但很多群聊都难逃“起初热热闹闹,转瞬冷冷清清”的结局。有人说,群聊到最后都变成了互不打扰、各自安好。这是为何? 现实当中交集太少。一开始,大家许久未见,分享着各自的生活见闻、工作趣事,回忆着年少时的点点滴滴,经常一会儿没看手机,就有上百条未读消息。但几天后,话题就像被“抽干”了一样,成员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少了,同学群最终沦为“僵尸群”。或许因为群成员之间的现实交集不多,彼此生活轨迹不同,刚开始还能靠着对共同经历的回忆、对久别重逢的喜悦等维持热络,但时间久了,缺乏持续互动的条件和动机,群聊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活跃的“土壤”。 信息过载令人疲惫。在一些群聊中,广告、投票、软文链接刷屏,让人不堪其扰。像一些同学群,可能很久没人发言了,却时不时有人发比赛投票链接;还有一些抢票助力、真假难辨的募捐众筹等信息充斥群内,使得一些群成员不得不选择“屏蔽”。信息过载时代,海量的信息不停歇地向我们涌来,本就真假掺杂、良莠不齐,如果群聊中再混入诸多无用信息,既耗费了手机存储空间,也占据了注意力,选择“折叠”也就不足为奇了。 精力有限难以“分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学习和各种琐事拆解得“碎片化”,有时一件事还没有做完,就有一堆事在后面排着长队,大脑偶尔也会“CPU过载”、不堪重负。即使有的人享受与他人酣聊的畅快,但当群消息不断涌来,微信图标动辄显示“99+”时,也会产生一股无暇应付的无力感,久而久之,群聊的热情也就逐渐冷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