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深化河湖长制,以创建省级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县为契机,积极推动水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探索出“水质改善—生态优化—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一幅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生态画卷正在新昌大地徐徐展开。 在黄泽江流域,羽林街道的网格员们每日清早就穿梭于河岸之间,成为守护河道环境的“忠诚卫士”。他们采用“驻点巡查+群众反馈”的双线并行模式,对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实施闭环管理,全力保障河道畅通、水质稳定。
江畔的河长公示牌成为“全民监督哨”。通过推行“行政河长+技术河长+民间河长”协同机制,我县将水利、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流域治理的强大“共同体”,推动“河长制”从“单兵作战”向“军团作战”转变。
“我们在每条河道边都树立县级河长公示牌,明确我们和河长的工作职责,方便群众监督。公示牌上还有联系电话,群众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告知我们进行清理。”羽林街道负责人介绍。
随着“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黄泽江释放出强劲的生态红利。羽林街道枫家潭村迎来总投资1050万元的露营小集项目,该项目依托精心打造的帐篷、烧烤、房车等营地设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现在这里的水特别清,还能抓到好多小虾米,小朋友玩得可开心啦!”一位游客高兴地说。
枫家潭村露营基地通过“生态流量”实现“流量变现”,有效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增收近60万元。
“这里的卫生人员、小工,都是村里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露营小集项目负责人陈晓波说。枫家潭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永表示:“旅客量多了,我们村里的20多间小木屋也都租出去了,给村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目前,我县已创成14条省级美丽河湖,创建总长度达132公里,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7亿元。这些举措有效推进了河湖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未来乡村全域旅游建设,增强了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为共同富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湖好水养好鱼”。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我县充分发挥优质水源的独特优势,精准定位“幸福河湖+水利惠民+产业富民”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以渔净水”“以渔富民”的创新模式,不断提升胖头鱼、鳗鱼、石斑鱼和鲈鱼等水产品的品质。长诏水库有机鱼凭借其纯正的“土”味,深受市场青睐,实现从幸福河湖生态优势到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县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以省级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支点,我们撬动‘治水—活水—富民’的生态价值转化链。如今,河湖长制已从一份‘行政考核表’蝶变为群众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县水利水电局局长吴康表示。
未来,我县将按照“一轴两脉三源十带织水网,四区十景百珠千塘兴山城”的全域幸福河湖总体布局,计划在两年内总投资4.5亿元,重点构建高品质水美乡村场景和幸福河湖滨水路线,全力打造具有新昌辨识度的全域幸福河湖高质量发展样本,让一汪碧水成为富民强村的“源头活水”。
来源:新昌发布
原标题:小县六大再突破 八个奋力干出彩丨我县深化河湖长制推动水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