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的那口火炉塘 又快到一年中瑟瑟发抖的季节了。为了对抗南方冬天湿冷的魔法攻击,现在的商品房套房内,空调、电暖器、地暖等现代化“热兵器”就开始登场亮相了。然而在新昌的山区农村,历来却是靠着火充、铜踏、烫水壶、火炉塘等“土兵器”过的冬。为什么是山区农村呢?据我所知,在城里周边乡镇如澄潭、梅渚、大明市、拔茅等地,农村里是很少烧柴取暖的,更不要说城里人家。如果是谁家在套房内发生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奇景,无论谁见了都会立刻报个“119”,消防水龙一来,可能你家就“遥看瀑布挂前川”了。当然这是戏谑,谁家会在套房内烧柴取暖呢! 言归正传。一般过了霜降,秋收秋晒结束,我老家小将山区昼夜温差就逐渐拉大。有些老年人家甚至要用到清明脚跟的火炉塘就开始它的大规模跨年狂欢了。以前因为农村家里都是泥地,火炉塘很多是挖在家里的一口陷塘(读新昌话顺口),故名。现在的火炉塘,一般都是找个废旧车胎,或搭个木架、铁架,中间放一口铁镬或者一口脸盆就成型了。在发音上,土话“火炉塘”的“炉”字音更近“龙”音,而且龙字更加形象,更加霸气,火龙产生的地方嘛! 随着数九寒天的不断深入,能抵抗寒魔侵袭的英雄好汉是越来越少了,长这么大我见识过的,就我家那个壮实的弟弟。他读初中时有年冬天没穿过一天棉毛裤就过了个冬,那是个叛逆的年龄,我妈骂他“贱骨头”也没用,代价是小腿冷燥得像根脱了粒的苞芦棒子(大家自行补脑那个皲裂、皮屑纷飞的样子)。但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毕竟是少数,再怎么不怕冷,火炉塘还是每家的标配,就像东北农村的火炕,尤其在我们小将山区过冬,没有它,那是绝对的无法想象的。 在新昌,小将和回山一东一西两镇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她们已经不局限于是地理行政意义上的概念了,更多可理解为一种相对于县域内其他地方,有一些特殊的语言、风俗、文化习惯的两个异类。小将人,讲话带点宁波式的硬腔,吃饭咸笋部头过三碗,做事敢闯敢拼。这些共同点促成周边茅洋、方口、旧坞、三坑、莒根、雪头等各片区人都会从骨子里认同自己文化意义上的小将人,尤其是在火炉塘的使用上。大冬天,小将人一言不合的口头禅就是:“嗷,噶冷嘞,烧火着去”。别的事都可以拖一下,火炉塘得先烧起来。这里的烧字一定要读小将人的读音(消),才能有纯正的味道。 比小将镇上海拔还要高的雪头村,冬天的冷更如她的名字般。城里的雪下再大也是边下边化,到了我们雪头,雪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一点也不认生,下得再小也像弹不开的棉花,落一层积一层,就是赖着不肯走。除了溪里结着的冰是透明的,整个村庄被白雪压得透不过气来,只有一缕缕的炊烟好像还在宣誓着生命的存在。甚至有些年份高山背阴面的积雪整个冬天都化不掉,颇有青藏高原的味道。雪底下,水蜡烛挂满的屋檐下,其实村民过得并不冷,因为我们有抗寒神器——火炉塘,不仅抗寒,它还有诸多的功能。 火炉塘里倒些木炭,松针、刨花等引火,放点小柴枝,火着开了就可以放上大柴爿烧了。再湿的柴,再大的柴枝部头,在火炉塘面前都被毫不费劲的烧为灰烬。自打我懂事起,火炉塘的柴是应有尽有的。但是听我爸说,以前搞集体时,柴是不够烧的,要省着烧,经烧的松树属于集体还不能砍,只能烧不经烧的毛柴,爷爷奶奶也常为了柴不够而吵架。他自己也因为冬天柴不够,曾砍过集体的松树,被看山人没收了柴刀锄头而处罚,一直到现在他还耿耿于怀。但社会毕竟还是进步的,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农村的联产承包制,田地山林都分到了户,火炉塘的柴火又有了可靠的保障。 有了充足的柴源,火炉塘的火一起来,魔力就开始发作了。不论男女老少,不用召集,大家自动就会围坐过来,而且一坐半天,屁股生根,起也起不来。火炉塘间,就是家人朋友,邻舍隔壁的会议厅,尤其是正月里,其乐融融,什么摊头都聊。扯天扯地,扯过去扯未来,扯张家长扯李家短.......火苗串起,映红了大家的脸庞,人情热,火也热,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想离开温暖的炉塘,直到炭火渐渐地湮灭在炉灰中,大家才怏怏而去,极不情愿地去钻寒夜的冷被窠。 在农村,家族邻里的关系还比较紧密。冬天的火炉塘边也是大家商谈讨论大事的不算正式的正式场合了。因为人们团坐于它,使它具有了一种团结向上的力量。加上火的热情,家族、邻里、村民之间要探讨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制定什么计划,往火炉塘边一围,柴爿一堆,香烟一抽,烤着火,方案就出来了;人与人之间有点矛盾,大家叫到一起,往火炉塘边一坐,喝一杯茶,嗑几把瓜子,剥几颗花生,矛盾就顺利解决了。因为我家隔壁住的小阿爷就是村里的书记,找他谈事的村民很多。我从小耳濡目染,他就是在自己家的火炉塘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调解了不知多少村民村里的事情。这真是个有魔力的火炉塘! 而在我们小孩的记忆中,火炉塘的魔力就更加神通广大了。它就是我们的烧烤摊,煨番薯,煨岁糕,煨橘子,炖米粥,烘番薯纠.........只不过要注意安全,火毕竟是暴躁的,也会发脾气。放在火里煨的栗子,鸡蛋别忘记及时取出,否则就是个不定时炸弹。我妈就被煨的红鸡子炸过,搞得满身是灰。它还是热能补给站,我们寒风雪地中调皮回来,冷了,就在火炉塘烘下手,干下湿透的鞋袜,吃点塘里煨着的食物补充下能量,就又冲出去玩了。记得有个初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风俗,说男孩脚跺的腌白菜特别鲜。妈叫我帮隔壁小阿爷家跺腌白菜,刺骨的冬水里踏完后出来,我冷得眼泪水都出来了,正是旺旺的火炉塘及时烘暖了我稚嫩的小脚。 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已经很难找到能够承载历代农村文化的具体器物。2000年后以来,大家对下一代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还在山区读书的小孩越来越少,新昌山区农村中小学也大规模撤并。火炉塘在新一代的孩童里,能感受到它乐趣魔力的也越来越少了。他们谈论的话题可能就是某个明星,某个课外培训,某个数码产品........可能乡土情结会越来越淡,也许这话值得商榷。但是我能确定的是,火炉塘的烈火燃情,烤火后的灰头土脸,确实形象体现了新昌山里人的热情与实诚,特别是小将人的土气、硬气、爽气。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氛围,还有真有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感。 一个小小的火炉塘,你承载了多少代山里人的物质和文化情结!现代化的冲击已经让你日渐式微,然而家族、亲戚、邻居、朋友之间的感情纽带,希望不会因此而冲淡,这可能也是火炉塘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吧!
淘宝盖楼和拼夕夕提现,今天你被惹烦了么?(点击查看)
....... 若您想查看更多文章 请移步新昌信息港APP-发现-“新昌记忆”专题 查看~
若您想成为我们的原创作者 请联系微信:我是小新新(15857562918)
*作者需对文章内容的合法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内容争议或侵犯第三方利益的,由作者承担所有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