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4月25日,新昌信息港美丽乡村行网友采风团再一次出发啦!
度过了绵绵细雨的时节,来临的是草长莺飞的旋律。这一次的清晨,我们从高速出发,一路转辗,看遍车水马龙。
在闲谈之际已步入了红联村,白色大字的“红联”镶嵌在灰砖砌成的建筑中,从洞眼望去的风景展露无遗地尽显眼帘。
同行的友们,在下车时,便将这美景定格在相册中,三人围站着正当讨论植物学名之时,红联村党支部书记张品忠向我们问好着走来。他解释道“屯外已与红联合并设立为新的红联村啦!”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几经波折,我们在张品忠书记的指引下,驱车前往了此次采风的目的地——屯外村。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斜倚在路旁,绿水绕村郭,稻人竖田园。
屯外村位于离新昌县城50公里的安顶山脚下门溪水库源头,绍兴最南端,南靠天台,西临磐安地处三市交界,屯外村历史悠久,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先有屯坑后有余商之称。
古时是通往天台三门、东阳尖山的必经之地。曾是市场集散地,有丁、庞、赵、俞、杨、梁、王、陈、卢、陆等众多姓氏落户于此。
现代文明与田园生活的交织,生生不息地在流转于屯外。和亭前两座憨厚调皮的小象,既有招财进宝之意,又赋予着平安喜乐。石栏上的凤凰绕竹图、鱼戏荷叶图雕刻地巧夺天工,亭内向上而观,一幅幅彩釉图以龙凤呈祥为中,闯入心扉。
在张品忠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切身走进了屯外村。一路上,随处可见挂在墙上带有屯外精神的扁画,不细看便会遗漏的诗词,这些刻在墙上的话语,早已深深地与屯外融为一体。
顺着村间小路,藏匿在百草丛中的劲松岭,狭长而蜿蜒的小路上铺满了细小的鹅卵石,零碎的阳光为路旁的枝桠添上了新衣。
曲折而上,便来到了听松阁,红木而建的露台,三三两两的奇木横坐在两旁,为深感倦意的游人提供了休憩之所,品茶听松便是劲松岭上的主调。
登阁远眺,一眼便望到了环绕绿水的景观廊。各不相同的田块参差不齐地组成了别有风情的田野旖旎。
随后我们见到了红联党总支副书记、屯外支部书记俞兴尧。据了解屯外村原名外湾村,全村坐落朝南,后背靠山,村前一条小溪直通门溪,村头一山靠着一山湾挨着一湾,正所谓山外有山,湾外有湾,所以叫外湾。
因为村小则要与屯坑村合并才可以成立一个大队,因而合并之后成立屯外大队,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则又与屯外村分开,但小将镇也有一个村叫外湾村,为了在同一个县内不重复村名,外湾村就取名屯外村。
如今全村现有人口187人,户数61户。全村村域面积460亩,村庄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5.5亩,耕地61.5亩,茶园70亩,山林386亩。
俞兴尧说道:“屯外村因地制宜,对耕地进行规划改造,村外的田地已建设成了水稻、西瓜等基地,基地附近有座年糕坊,传统的手工技艺、嚼劲有力的口感,每年吸引着陆陆续续地游客慕名前来。偶然的一次音乐节,让我萌生了将老台门改造成音乐公社。”
跟随着俞兴尧的步伐,我们穿过村间池塘、石桥,停驻在了古老气息的老台门前,旧式的红灯笼高悬于门板上,斑驳的青瓦石砖述说着沧桑的岁月,这就是廿四间音乐公社。
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台门里住着6户农户,有着24间房间,因为经年未修,渐渐成为了危房,后来经俞兴尧和村民们的一致意见,将此处修建成廿四间音乐公社,俞兴尧推陈出新的举动,不仅护住了屯外的历史,还衍生了音乐的创新。
踏上层层台阶,推开那扇吱呀有声的门板,跨过陈旧的门槛,繁杂声一下消失殆尽,院内绿意盎然,古朴的石缸盛满谷雨的痕迹,从左而入,便是小巧玲珑的音乐吧台,年代感的收音机、插着稻穗的瓦罐、垂条而下的门帘,好似还沉浸在热闹的音乐旋律中。
社内除了音乐吧台,还设立了会客厅、瓦片画室、茗茶区、传统手作室。
每到传统节日,村里人不约而同地相聚于此,人影交错,孩童嬉玩于瓦片,游人忙于香囊、纸伞的制作,悦耳的琵琶声、琴声、越剧声交织其中,余音绕梁。
音绕屯外,岁月留香。劲松岭上观四时之景、音乐公社承传统之耳,采摘基地享丰收之乐。这是屯外创新的态度,亦是生活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