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招募原创作者!征集原创文章!
请联系微信:我是小新新(15857562918)
又到八月十六时 中秋节作为和春节,端午齐名的新昌三大农历节日,是为数不多农村里比较热闹,人气比较旺的节日。为什么这个三个节日比较热闹呢?因为都有个共同习俗,外嫁女儿都必须买“羹”到娘家来,过年送年羹,端午叫端午(新昌读音洞五)羹,中秋叫八月十六羹(新昌东部乡镇习惯叫法,城里这边都叫八月半)。而我从小生活在新昌最东边的乡镇原雪溪乡,在直到到县城里读书后才认识到,原来和城里人习俗不一样。后来知道因为新昌东部靠近宁波的关系,和宁波人一样中秋节过的是八月十六。 作为一个80初头出生的我,从小既懵懂又深刻地目睹了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农村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八月十六前,几个村里交通要口,人流量便会大起来,可能作为乡政府所在地的缘故,我们村更加热闹。送羹的外嫁姑娘渐渐多起来,过节来村里赶集买菜的周边小村人也不在少数。以前农村买菜一般就豆制品和猪肉买买,连鸡鸭都是自己家养的,蔬菜之类是不会有人买,更也不会有人卖的。村里豆腐店上村,中宅,下村都有,大家各取所需,就近购买喜欢的口味。因为过节期间买的人多,一般外村人大清早就就来扫货,半早上就没了,所以农村过节豆制品是相当的紧俏。 最深刻的常规印象,画风是这样的:村里老人看到某家女儿带着女婿或者小孩来送羹的,都有这么几句话标准对话:某某,掼元沙来得拿阿爸阿妈食(新昌话读习)啦?然后对方应一句,大伯(阿叔,大妈,阿婶),是啊,八月十六到了啊,来张(新昌话读姜)记爹娘呀!如果碰上是好闺蜜的父母问,她就会多问一句,某某,羹掼来过么?哪抢来啦?一来一去,村里永远是欢声笑语,一茬接一茬话的经常回荡在村里的石阶小巷。当然也有些好事的阿婆大妈大婶,会串门亲自打听哪家闺女送了啥,哪家送得客气,哪家送得寒碜!这种“风俗习惯”,作为农村里长大的人应该懂得,这也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嘛。以前的元沙油纸包包,椒盐、红豆沙月饼是最传统长见的,而红豆沙也是我最讨厌吃的,反而喜欢吃村里嫁到奉化宁海一带媳妇带来的米糕吃。我们村里也有人做这个米糕(我们口语叫大糕),八月十六临近就挑着竹箩在村里叫卖,以前也可以用谷子兑换。至于元沙,爷爷奶奶还很宝贵的舍不得吃,藏着掖着给我这个孙子留着。没多久就秋收割稻时节了,还有多几个女儿和侄女送的元沙,就只能当点心吃了。割稻季节大下午天气还是挺热的,干燥的月饼,简直就是我的噩梦,旁边田间地头的冷水孔才是我的最爱,割稻间隙经常跑去牛饮一回。
后来元沙的品种包装也渐渐繁多,广式苏式月饼在九十年代流行起来。包装也摒弃油纸简装,高档盒装,各种馅料也五花八门,因为我长大成年后基本不吃月饼,所以也不知道里面包了啥,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年听闻的五仁月饼,但也从来没研究过是哪五种仁。不过,我们新昌人还是以能买到或者吃到刚出炉,简装油纸包装的本地老字号同兴月饼为荣。因为这是一种传统中秋的味道,咱们新昌月饼的味道。 作为新昌的传统,只有女儿才要送父母八月十六羹,但是作为儿子我觉得也是一样的,或者更要保留这样的传统。那不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节日传统。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基本无忧,在我们国家如此多灾多难的历史上都未曾中断这个节日,现在如此强盛繁荣更没有理由不保持下去。如果作为我们小老百姓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话,作为个人不是也应该保留家族的传统,这个“羹”现在可能不是重点,但是对父母的孝心却是我们永远需要保持的一份初心。
作为一个已经长住外地的新昌人,虽然现在八月十六的叫法也渐渐被八月半的叫法同化,但是作为孩童成长时代经历过这个浓浓节日“洗礼”的人,这份情结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感到愈来愈真切!这是一份亲情,是一份乡情,更是一份家国情怀!
[backcolor=rgba(242, 242, 242, 0.976)]本文发表于2019-08-31
*作者需对文章内容的合法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内容争议或侵犯第三方利益的,由作者承担所有责任。
新昌信息港招募原创作者!征集原创文章! 请联系微信:我是小新新(15857562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