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斗笠、蓑衣还是农家必备之物。斗笠,是用油纸、笋壳、棕丝、竹篾等编织而成,尖顶,圆沿,既能遮挡阳光又能挡雨,所以我们也称为“凉帽”。蓑衣则由棕树皮制成,将棕皮的丝抽出搓绳成为织蓑衣的“线”,经蓑衣匠巧手缝纫而成“衣”。斗笠和蓑衣的出现,源于农耕,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主要是春夏秋三季,农活最忙,春夏两季雨水也较多。斗笠和蓑衣是农村既原始又普通的生产用具,为不误农时,庄稼人常常头戴斗笠、身披着蓑衣在农田里冒雨劳作。
我们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与斗笠、蓑衣结缘。大人们下地干农活,家里没人看孩子,父母都得将孩子带到田间地头。每次出门,父亲都要带上蓑衣和斗笠,到了地里便找一平坦之处将蓑衣铺上,再把母亲背上的我置于上面,安顿好后才去忙他们的农活。有时遇上天热,父亲会砍来树枝插于地上,顶端放上斗笠,下面铺上蓑衣,让我在上面自由玩耍。我睡着的时候,父亲便把蓑衣卷起来一半给我当被盖上,我便安然入睡。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塑料制品和防雨布的广泛使用,充满历史苍桑又略显苯重的蓑衣,被各式各样超薄又轻便的雨衣所取代,蓑衣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不管是打田插秧,还是在农户家中,也很难看到蓑衣的踪影。农村走出来的我,现在也只能在记忆的水流里,捞起它飘浮的身影。但斗笠在如今的农村却还是非常常见。
前几日国庆假期,我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在老家的杂物间里,看到了父亲当年的那件老蓑衣,它静静地挂在老家杂物间的一截木头上,上面挤满了灰尘,衣摆也被老鼠咬了一个洞。
儿子看到蓑衣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啊?很像盔甲啊!”我告诉儿子,这是“蓑衣”,当年你爷爷穿着蓑衣上山干活用的。
儿子非要试穿一下,于是,我将那件积满灰尘的蓑衣取下,掸去上面的灰尘,帮儿子套好,再给儿子戴上一顶斗笠。儿子穿戴完毕,饶有兴致的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边走边开心地说:“爸爸,我成铠甲小勇士了,真好玩!”但没过一会儿,儿子说道:“爸爸,这衣服怎么这么重啊?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了。”儿子的这番话让我和在场的爷爷奶奶哈哈大笑。
时代在变,许许多多的生产与生活用具也在变,斗笠和蓑衣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时代符号,已不再属于这个时代。杂物间里闲置的蓑衣,和日渐老去的父亲一样,在岁月中失去了光泽,但是父亲当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样子,却一直留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也让我懂得了父辈们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