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信息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沃州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新昌方言你懂吗?港友整理的这份注释让你一目了然

[复制链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00:4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虐ȵiai(阳入)[ȵiɛ?2][《广韵》鱼约切,入药疑·nuè]】
         残忍,残暴,暴虐。古文象形,若人入虎口。又音ȵia(惹),见ia(呀)韵卷。
       【虐待】残忍的对待他人;尤指残忍的对待无反抗能力或反抗能力较弱的人。《六书故》:“虐,残酷。”如:虐待儿童,虐待老人,虐待妻子。
【疟(瘧)ȵiai(阳入)[ȵiɛ?2][《广韵》鱼约切,入药疑·nuè]】
         疟疾;旧时称间歇性发冷发热的病症,有传染性,死亡率较高。古代所谓的“瘟疫”疟疾是其中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是蚊子叮咬人体传染疟原虫所引起的。改善环境卫生可以预防,及时治疗即可痊愈。又音ȵia(惹),见ia(呀)韵卷。
【业(業)ȵiai(阳入)[ȵiɛ?2][《广韵》鱼怯切,入业疑·yè]】
         念文音。如:作业,职业,事业;农业,工业,工商业。
【日ȵiai(阳入)[ȵiɛ?2][《广韵》人质切,入质日·rì]】
        1)太阳。《说文》:“日,……从囗、一,象形。”“日”见于甲骨文,外廓圆形,中有一点,是远古人们观察太阳的实际写照;中间一点,太阳也;外廓圆形,太阳之光焰四射也。2)太阳光,日光。又音nei(乃北切),见“ei(厄)”韵卷“日nei”字条。
       【日头】1)太阳。[例]天亮唻,日头出来唻(天亮了,太阳出来了)。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暗去也没雨,明来也没云。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宋·杨万里《山村》诗之二:“歇处何妨更歇些,宿头未到日头斜。”《水浒传》第十一回:“两个来到山下东路林子里潜伏等候,看看日头中了,又没一个人来。”又第二十八回:“只见一般的囚徒都在那里,担水的,劈柴的,做杂工的,却在晴日头里晒着。”《儒林外史》第六回:“直到日头平西,不见一个吹手来。”2)阳光,日光。[例]日头猛猛,眼睛也开弗开(阳光太猛烈,眼睛都睁不开)。
       【日头光】日光,太阳光。
       【日头下】阳光下。[例]六月夏天噶日头毒猛,日头下少去跄跄(六月夏天的太阳光很毒,少去日光下走动)。
也说作“日头底下”。《新拍案惊奇·连城璧》第三卷:“及至人去后,拿到日头底下,戴了眼镜,仔细一看”。
       【猛日头】猛烈的日光,大太阳。[例]今日一个猛日头,衣裳晒得断燥(今天一天大太阳,〈洗着的〉衣服晒得很干燥)。
       【日头黄】1)即将下山的日光;落日的余辉。2)昏黄无力的日光。
       【晒日头】晒太阳。
       【灼日头】在日光下取暖。灼:晒(太阳),烤(火)。
       【落山日头】即将下山的太阳;即将消逝的日光。
       【上山日头】初升的太阳。
       【白花日头】苍白无力的阳光。白花:发霉腐烂的样子,这里用作“苍白”的意思。[例]今日间日头倒出来唻,便是个白花日头,好兴没气没魄,尔卬冷(今天太阳倒是出来了,但是个苍白无力的太阳〉,所以没有热力,这样冷)。
       【黄胖日头】苍黄无力的阳光。
       【日头菩萨】1)太阳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自然天象诸神中最值得崇拜祭祀者之一。屈原的《九歌·东君》里所祭祀的“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就是太阳神。2)儿语:太阳。[例]日头菩萨出来唻(太阳出来了)。
       【日头放大红】露出鲜红的朝阳。意谓:天大亮了。
       【日头三丈高】熟语:太阳升起很高了。意谓:不早,很迟。[例]昨日夜头睏得夜猛,今日早上搲出来也日头三丈高唻(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今天早晨起来就很迟了)。《越剧·九斤姑娘》唱词:“日头出来三丈高,里面走出我石二老。”南唐·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大约是“日头三丈高”的语源。
       【忧得六月无日头】担忧六月盛夏没有太阳(其实,六月盛夏太阳多得很呢)。(喻)没必要的担忧,杞人忧天。
       【今日间日头西面出来耶】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的吗!今天是什么日子呀?表示意想不到或疑惑不解。[例]呵呵!今日间日头西面出来耶?有尔个大领导会走到伢窐归来即(呵呵!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有你这位大官儿会走进我家来一会)!
       【今日间日头哪面出来喇】今天太阳从哪边出来的呀(难道不是东边,而是从西边出来的)!表示意想不到或疑惑不解。与“今日间日头西面出来耶”同义,只是由陈述句改为反诘句,语气更为加强了。
       【六月噶日头,晚娘噶拳头】熟语。意谓:(农历)六月的太阳很猛烈厉害几乎会晒死人,后母打儿子也很猛烈厉害几乎会打死人。这是旧时代形容后母狠毒虐待前妻子女的话。现今,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且经济状况普遍优裕,这种现象已极少见。旧小说也说作“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儒林外史》第五回:“自古道:‘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
【溺ȵiai(阳入)[ȵiɛ?2][《广韵》奴历切,入锡泥·nì]】
         1)淹没水中。这个意思,新昌方言说作“渨”。2)尿。《集韵》:“尿,也作溺。”新昌方言称“尿(输)”,用“溺”的只有“溺急”一词。
       【溺急】中医病症名:一会儿就要小便且急于排解一刻不能忍耐,尿频尿急,且多伴有灼热感或刺痛感。西医称为尿道发炎或前列腺炎症,对症下药都可治愈。[例]尔溺急头唻,要末,消炎药食两颗头(你尿道发炎了,要不,吃几粒消炎药吧)。
【聂(聶)ȵiai(阳入)[ȵiɛ?2][《广韵》泥辄切,入叶娘·niè]】
         姓。《通志·氏族略三》:“聂氏,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望出河东,又新安。”春秋时代的地名“聂”在今山东省聊城县东北一带,何以称为“聂”,不得而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后世以“聂”为姓氏。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河东(今山西夏县一带)发展迅速,于是就成为当地大族“河东聂氏”;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一部分聂姓人士向江南迁徙,其中落籍于现浙江新安江流域的,经繁衍形成大族世称“新安聂氏”。新昌也有聂姓人口,但很少,据1988年底常住户口统计不足10人。
【蹑(躡)ȵiai(阳入)[ȵiɛ?2][《广韵》泥辄切,入叶娘·niè]】
         念文音。
       【蹑脚蹑手】轻脚轻手。也写作“捏脚捏手”、“捏手捏脚”。《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松)捏脚捏手摸上楼时,早听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说话。”《西湖二集·张采莲隔年冤报》:“(王立)等到二更将尽,捏手捏脚轻轻的走到周思江后门。“捏”是五指收拢握住手掌,是“使不发出声音”的意思;故“蹑脚蹑手”和“捏脚捏手”可通用。
【嗫(囁)ȵiai(阳入)[ȵiɛ?2][《广》而涉切,入叶日·niè]】
         念文音。1)多言貌。《玉篇》:“嗫,口无节。”2)背后埋怨或辱骂、损毁他人。《玉篇》:“囁,私骂。”这两个意义在新昌方言中都说作“哖”,“哖哖哖哖”就是多讲多话、背后怨言或喋喋不休损毁他人的样子。见“iaen(烟)”韵卷“哖ȵiaen”字条。
【镍(鎳)ȵiai(阳入)[ȵiɛ?2][《汉语大字典》niè]】
         金属,银白色,质坚硬,在空气中不氧化,是制造不锈钢的掺加元素;我国古代的白铜就是铜镍合金;清光绪年间曾代替银子用于铸造钱币(角币),民间称为“镍币”。
【逆ȵiai(阳入)[ȵiɛ?2][《广韵》宜戟切,入陌疑·nì]】
         念文音。是“不顺从、不顺心”的意思。旧小说中所说的“逆子”就是“不依从父母心愿”、“违背父母心愿”的儿子,那是封建社会的事;现代心理学说的“逆反心理”是指父母(或上级)在现代提倡思想自由的环境下尚过于干涉未成年子女或成年子女(或下属员工)的自主行为而引起的反抗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00:22: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三、biai[piɛ]【[入]瘪鳖】
【瘪(癟)biai(阴入)[piɛ?5][《广韵》蒲结切,入屑並·biě]】

         1)秕,不饱满。谷类植物结子而无实,如稻子、麦子、高粱、粟米等虽结穂而无籽粒或籽粒不饱满,豆子、花生、向日葵等虽生长豆荚而无籽粒或籽粒不饱满,这是由于肥料不足。2)枯萎,萎靡,干瘪。植物因暴晒蒸发失去水分而枯萎;人或动物因暴晒蒸发失去水分而身体不适精神萎靡;人因疲劳、疾病或不适而精神萎靡。《水浒传》第四回:“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如今叫洒家做了和尚,饿的干了”。3)金属器皿受外力冲击而形成大面积凹陷。[例]只洋铁罐撞得归去唻(这只洋铁罐子因碰撞而凹陷进去了)。4)固体容器被按扁了的样子;弹性容器不饱满的样子;充气容器泄了气的样子。[例]气球漏气介,掉唻(气球漏气,了)。
       【瘪谷】谷子的籽粒不饱满,秕谷。清·雷浚《说文外篇》:“《说文》无‘瘪’字,秕,不成粟也。不成粟者,俗语秕谷是也。本卑礼切,重读如蹩,别制‘瘪’字,俗音俗字也。”
       【瘪暍】人因暴晒而身体不爽精神委顿;人因过度劳累或病患而体力不支精神萎靡。暍,也作“囗(“疒”内“曷”字,说作“喊上声”。[例]噶两日劬力猛啯,侬也瘪暍介啯(这两天很累着,身体都没精神来着)。
       【瘪瞎】秕,不饱满。[例]葵花子食完唻,还有两颗瘪瞎剩啯(葵花子吃完了,还剩着几颗干瘪无子的)。毛豆荚瘪瞎介,肉也无有(瘪瘪的豆荚,没豆子。肉:动物的肉体,或植物的可食用部分)。肚皮瘪瞎介,还无得食饱(肚子的,还没有吃饱)。
       【瘪介】不饱满的。也说作“瘪瞎介”。
       【瘪掉】1)枯萎,干枯;萎靡。[例]日头真介猛,休讲草晒得瘪掉,连侬也晒得瘪掉啯(太阳真的猛烈,别说草被晒枯萎,就是人也被晒干枯着)。生得十把日病,生得侬也瘪掉唻(意谓:生了十来天病,弄得身体都枯萎了)。2)固体容器被按扁了的样子;弹性容器不饱满的样子;充气容器气体不足的样子。[例]啤酒罐头薄猛哬,手捏得重丁就瘪掉唻(啤酒罐头太薄啦,手捏得重一点就了)。肚皮饿得瘪掉唻(肚子饿了)。篮球瘪掉唻,趵也勿会(合说“晦”)趵唻(篮球〈气体〉不饱满了,弹性不足了。趵:弹跳;说同“豹”)。
       【瘪嘴】1)口唇形状不饱满。2)口唇形状不饱满的人;旧时常作为此类人的绰号。也说作“瘪嘴脯”。
       【瘪三】原为上海洋泾浜语言,后来演变为上海方言。新昌方言偶有应用。含义较复杂。大致是城市贫民、地痞流氓、小偷乞丐等无业游民的统称;他们生活无着,衣食不周,体形瘦弱,面容枯槁,在城市上中下三等公民中属于第三等,故被上等公民称为“瘪三”。小瘪三:意义有:1)上述人群中之未成年者;2)上述人群或上述人群组织中之地位较低、资历较浅者;3)对小孩的爱称。犹:小顽皮、小可爱、小乖乖、小心肝等。4)年长者对年轻者、上级对下级、同事间资格较老者对资格较浅者的昵称。
       【瘪屁】“瘪秕”(不饱满的谷子)的俗写。(喻)人身体委顿精神不振的样子。
       【晒瘪】经太阳暴晒干瘪。[例]当晏昼头日头猛猛,树也晒瘪唻(正中午的太阳太猛烈,树都晒干瘪了)。
       【瘪风】(把一些植物枝叶或果实,如棒菜、大头菜、栗子、红薯等)不直接日晒而放在通风处使失去部分水分自然干瘪以增加甜味。也说作“风干”。[例]番薯捯其摆头瘪风瘪风其,介末焐出来亦加甜(红薯让它放着自然风干,这样煮熟了愈加甜)。
       【瘪趟趟】(人)精神萎靡的样子;(植物)枝叶下垂失去活力的样子。
       【牛踏瘪】(旧)蚕豆(新昌方言叫“罗汉豆”)品种名,其特点是个体大而扁,象被牛踩踏过似的,故称。
       【柿红瘪】柿饼,由柿子去皮,按压成扁形,日晒或烘烤至软熟制成。新昌方言俗称“柿红瘪”或“柿瘪”。
       【屙渣瘪】俚语。1)人畜的干屎。干燥的牛马粪便,畜牧民族可用为燃料,也可用以涂刷墙壁。2)新昌方言的意思是:挤干了最后有用成分的剩余渣滓。(喻)无用的人或物,废物。
       【踏瘪柿果】即柿饼。(喻)扁圆的脸形,或作为脸形扁圆者的绰号。[例]噶侬大撘撘介,脸孔踏瘪柿果介,有四十多两岁(此人个子大大的,扁圆脸,有四十多几岁)。
       【干姜瘪枣】干瘪的生姜和枣子。(喻)人的肌体或其它动植物干枯的样子。形容失去活力。也写作“干薑瘪枣”。
       【瘪死烂茄】熟语:干枯而即将死亡的、死亡而即将腐烂的茄子。以“瘪、死、烂”三词连续形容“干枯、即将死亡、腐烂的茄子”,是颇具新昌方言特色的三连举形容词之一。(喻)1)(人)重度疲乏之貌。2)(植物)极度干枯之貌。
       【死藤吊瘪】熟语:枯萎干瘪的藤蔓下垂的样子。吊:下垂貌。(喻)1)(人)身躯枯瘦,或无精打采,或病体奄奄的样子。2)(植物)枯萎干瘪毫无生气的样子。
【鳖(鱉、鼈)biai(阴入)[piɛ?5][《集韵》必列切,入薛帮·biē]】
         1)水生爬行类动物,腹背有甲,头尾四肢可藏于甲内,与龟略同;背甲有软皮,营养丰富;甲壳入药,称“鳖甲”。新昌方言说“鳖”,江苏方言或说“甲鱼”、“团鱼”。 2)用同“瘪”。
       【戳鳖】有经验的捕鳖者用装有长柄的尖锐铁制工具在山溪河沟刺探、捕捉龟鳖,俗谓“戳鳖”;若无经验,则到处乱戳,俗谓“瞎戳鳖”。(喻)胡乱猜测。
       【食鳖】被别人指责而无以回应,谓之“食鳖”;因“鳖”与“瘪”谐音,也就是干瘪瘪的无可辩白的意思。
       【夜壶鳖】(旧)尿壶。旧时尿壶从形状看象一只伸头的鳖龟。
       【藤弗死,鳖弗烂】(植物的)藤还没完全死绝,(锅里煮着的)鳖还没有软烂。(喻)1)(植物)枯萎干瘪、藤蔓下垂、毫无生气的样子。2)(人)身躯枯瘦,或无精打采,或病体奄奄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6

主题

8149

帖子

1万

积分

天姥大学博士一年

183#
发表于 2024-5-12 01:09: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4 17: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四、piai[p’iɛ]【[入]撇瞥僻辟劈噼】
【撇piai(阴入)[p’iɛ?5][《广韵》普篾切,入屑滂·piē]】

         1)捞去液面上的油脂泡沫悬浮物等。[例]烧肉也得,烧麦面也得,等其涫顷要俾泛掉(或者烧肉,或者煮面条,待它滚时要把浮沫捞去。涫:说如“菅 jiaen”,水滚;泛:说作“乏 vae”,泡沫)。2)把片状物平着扔出去。元·佚名《度柳翠》第四折:“瓦片将来水上,有如步步踏清波。”3)汉字笔划名:向左斜下,即“丿”。4)量词:用于汉字笔划“丿”或“丿”状物。[例]“参”下面有三(“参”字下面有三)。两八字胡须生既头(长着两八字胡子)。
       【撇泛】捞去浮沫。[例]烧红烧肉,要切得方方介一块一块,安头水下(蟹)煮,等到其快涫顷要撇泛,撇干净,再摆酱油、老酒,再摆丁生姜、大蒜、茴香,盖头,煮噶四五十分钟,早晚揭开来收水,等水快浓顷摆丁糖、味精,早晚好置出来,好食唻(烧红烧肉,〈先〉要切成方块,放在水里煮,到将滚时要撇去浮沫,撇净,再放酱油、老酒,再放点生姜、大蒜、茴香,盖上〈盖子〉,煮它四五十分钟,然后打开盖子收汁,待汤汁即将浓时放点糖、味精,然后可以盛出来,可以吃了)。
       【撇饭汤】旧时家庭数代同居人口较多,皆以大锅煮饭,水米比例较难掌握,往往待锅滚时揭盖观看并撇出一些多余的水,称为“撇饭汤”。明·方以智《物理小识·饮食类·省柴法》:“其闷饭,洗米一碗,水二碗,则不必撇汤,但遏火而自干矣”(撇汤:这里指煮饭时撇去饭汤)。
       【撇水撇】1)旧时一种儿童行为,即捡一块扁平的石片几乎平行的扔向水面,使石片在水面上跳跃,从而形成连续的圆形波纹。也说作“打水撇”。现代书面语言多说作“打水漂”。2)(喻)白白花费。[例]噶件衣裳买买来穿弗着,只得去好话讲两句,退退掉;两百块钞票撇水撇末也勿舍得耶(意谓:这件衣服买得不合身,只好去〈商店〉好言商议退货;〈不然〉白白花费二百元钱也心疼呢)。本来倒想去外地趁丁钞票哬;结果倒一分无得趁归来过,两年时间倒撇水撇掉唻(本想去外地赚点钱的;结果没赚回一分钱,两年时间却白白浪费了)。
       【撇白贼】骗子;连哄带骗也顺手牵羊的小偷。江苏方言多用,新昌方言也有应用。旧小说多作“撇白食”,是“吃了〈店家的〉食物不付钱”的意思。也作“撇白贼”,是“哄骗、撒赖”的意思。《歧路灯》第四六回:“没良心的撇白贼,借人家银子想着撒赖到来生变牛马填还人。”
       【八字还无有一撇】熟语。“八”字总共才一撇一捺;连一撇都还没有,比喻事情尚未开端,毫无眉目。《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九回:“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儿。”
【瞥piai(阴入)[p’iɛ?5][《广》普篾切,入屑滂·piē]】
         目光掠过。《说文》:“瞥,过目也。”又音b’i(蔽),见i(衣)韵卷。
       【斜瞥】1)斜着目光看,不正视。2)虽不正眼看但用目光余辉悄悄注视,偷看。
       【斜瞥眼】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的一种眼科病症。《说文》:“瞥,目翳也。”
         按:《说文》:“瞥,过目也。又目翳也。从目,敝声。一曰才见也。”这说明这个字有三项意义:过目(目光掠过)、一种眼病、才见。这三项意义在新昌方言中都有应用:“斜瞥”就是过目(目光掠过)的意思,“斜瞥眼”就是“目翳(眼病)”,这两项意义新昌方言说清音“piai(阴入)”;“才见也”的意思则说浊音“b’iai(别)”,见本卷“瞥惊叫”条。
【僻piai(阴入)[p’iɛ?5][《广韵》普击切,入锡滂·pì]】
         1)远离中心地区。如:偏,冷,穷乡壤。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2)歪;偏离正中,歪向一边。现存新昌方言中不多的“僻”字用语都是“偏足”的意思,[例]尔走路介,鞋也捯尔掉唻(你走路脚掌用力偏向一边的,鞋子也被你歪向一边了)。
       【僻脚】1)行走时脚掌用力偏向一侧,偏足。[例]我走路僻脚介(我走路偏向一边的)。2)行走时脚掌偏向一边的人。旧时常用作这些人的绰号。[例](旧时)妻子对丈夫说:尔噶僻脚,我鞋也做弗相似喇(意谓:你这个走路偏向一边的人,我真不知道怎么给你做鞋子呢)。也说作“僻脚佬”。
       【斜僻雄鸡】公鸡在发情期一边咯咯叫一边围绕母鸡侧身偏足斜行的样子。
【辟(闢)piai(阴入)[p’iɛ?5][《广韵》芳辟切,入昔滂·pì]】
         念文音。如:开辟,开天辟地。
【劈piai(阴入)[p’iɛ?5][《广韵》普击切,入锡滂·dī]】
         1)《说文》:“劈,破也。从刀,辟声。”《广韵》:“劈,剖也,破也。”这个意思,新昌方言常用“剖”字,见a韵卷“剖 pa”字条。2)冲着,正对着。《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李逵听了,便把鱼汁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
       【劈头劈脑】大约是书面语词“劈面、劈脸”的变化,但新昌方言通常用为“猛烈”的意思。如:劈头劈脑一顿辱(猛烈的一顿骂);赫突蓦生一场雨,劈头劈脑落落来(突然一场雨,猛烈的落下来)。也说作“夹头夹脑”。
【噼piai(阴入)[p’iɛ?5][《汉语大字典》pī]】
         拟声词。如:噼噼啪啪,噼哩啪喇。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泪珠里拍拉往下掉。”
       【噼哩啪喇】拟声词:用于爆裂、拍打、撞击、落物等发出的声音。也说作“哔呖咟喇”、“噼哩㕷㕷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0:26: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1:16: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五、b’iai[biɛ]【[入]蹩憋瞥别鼻】
【蹩b’iai(阳入)[biɛ?2][《广韵》蒲结切,入屑並·bié]】

         1)行不正而扭伤脚腕。[例]走楼梯顷俾脚既去(走楼梯时把脚脖子着了)。清·谭嗣同《六盘山转谣》:“马足,车轴折,人蹉跌。”2)不好,差。[例]尔两个字写得(你这几个字写得)。3)(旧)追赶。[例]其逃末我,其逃得快我弗着(他跑我追,他跑得太快我不上)。
       【蹩去】1)扭着脚腕。[例]穿高跟鞋走山路,造得勿好末脚也蹩去(……,一不留神就会扭着脚)。落岭头,慢慢介走,休去(下坡路,慢慢走,别扭着脚腕)。2)追去。[例]其走唻,我连忙
蹩去,俾其喊归来(他走了,我赶紧追去,把他叫回来)。
       【蹩脚】扭伤脚腕而行姿不正、歪歪扭扭的样子。(引申为)不端正,不美观;不好,差,差劲。[例]尔噶字写得蹩脚猛(你写的字不端正不美观歪歪扭扭的,很差)。尔噶讲话是蹩脚哬(你的说话〈水平〉是的)。
       【戳蹩脚】揭露短处。来自上海方言。
【憋b’iai(阳入)[biɛ?2][《广韵》并列切,入屑帮·biē]】
         性急的样子。《玉篇》:“憋,急性也。”《广韵》:“憋,急性皃。”见“热憋憋”条。
       【热憋憋】急不可耐、急于求成的样子。见本卷“热ȵiai”字条。
       【憋憋跳】(因精神高度紧张而)剧烈心跳。[例]独个侬来蒙走山路,猝哩兴介看见一支蛇拦蒙路头,吓得我心也憋憋跳(独自一人在走山路,猝然看见一条蛇拦在路上,吓得我猛烈心跳。猝哩兴介,就是“猝然”)。
【瞥b’iai(阳入)[biɛ?2][《广韵》普篾切,入屑滂·piē]】
         突然看见,突然发现。《说文》:“瞥,一曰才见也。”又音b’i(蔽), 见“i(衣)”韵卷。
       【瞥惊叫】突然听到、看到或发现某种物体或现象而惊吓、惊呼;受惊,害怕,惊吓不已。人们在注意力过度集中或深度沉思状态时突然被外物所惊扰容易产生这种惊吓。这种惊吓对于自控能力和思维调整能力较弱的婴孩、儿童或老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对于成人一般只是暂时的意识障碍、马上可以“回过神来”。[例]我来啯睏觉,尔轻脚轻手赫突蓦生走归来,害得我瞥惊叫(我正在〈房间里〉睡觉,你蹑手蹑脚的突然进来,让我猛一看见惊吓不已)。好好介坐蒙看电视;赫勃蓦生一即大雷,吓得我瞥惊叫(正常的坐着看电视;勃然一下猛烈的雷声,吓得我突然惊叫)。
       【瞥惊叫介一即】突然受惊似的一下,吓了一跳。[例]尔走归来喊也勿喊声,害得我瞥惊叫介一即(你走进来,都不叫一声,使我吓了一跳)。
【别b’iai(阳入)[biɛ?2][《广韵》皮列切,入屑並·bié]】
         1)分开,离别。2)本来紧密配合的两者产生偏差,错开。[例]常得剪石硬介噶东西,剪刀掉唻(经常剪太硬的东西,剪刀两片刀刃间产生缝隙错开〉了)。偌两介本来好猛哬,曩日有丁开来头唻(他们两个原来很要好的,近来有点开的了。错开:这里指关系不很紧密,但还没有完全分开)。3)扭转。[例]其嘦看见穷侬,便面孔既过去,吓得要问其借钞票卬(他但凡遇见穷人,就转脸,怕要向他借钱似的)。《儒林外史》第四回:“把头转来望着门外。”朱自清《毁灭》:“过脸,掉转身。”4)使不能活动,卡住、插住、撬住、固定住。[例]造块布,俾夷线全介头噶块布头,介末勿会(合说“晦”)遁掉哬(用一〈小〉块布,把针全都在这块布上,这样〈针〉就不会遗失)。例句中的“夷线”是用于缝纫的针,书面语有称“引线”(引着线走);新昌话则叫“夷线”。5)把一物附着或固定在另一物上;附带,备带,佩带,佩戴。[例]裤带头一支麻壳枪(腰带上佩带着一支手枪。麻壳枪:手枪;手枪握手处有麻点纹,故称)。胸腔头花介是新郎(〈在婚礼上〉胸脯上花的那个是新郎。腔:说作“空”,空腔也)。6)刀斩物偏向一边。[例]斩既着骨头,既去(〈以刀斩肉时〉碰着骨头了,〈刀〉偏向一边去了)。7)(转)文字的读音或意义发生偏差。如:音,字,错字。清·顾炎武《日知录》:“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儒林外史》第四回:“前日替这里写了一个荐亡的疏,我拿了给人看,说是倒了三个字。”8)(为不致发生偏差,就必须)分辨,区分。《正字通》:“别,辨也。”如:分,区,鉴,甄,分门类。9)其它的,另外的,别的。
       【别牢】1)用别针之类把一物稳固附着在另一物上,佩戴稳固。[例]俾校徽别头胸腔头,别牢(把校徽佩戴在胸脯上,佩戴稳固)。2)卡住。[例]用起子俾螺丝别牢头,无可(鱼搞)捯其旋(用螺丝刀把螺丝卡住,不可让它转动)。
       【别针】用于把附带物附着于主体物的物件。1)一种细小的钉子;用于把几张有关联的纸质文件附带在一起以防散失。也叫“大头针”。2)一种把金属丝绕成回环形状的文化用品:用于把几张有关联的纸质文件卡别在一起以防散失。也叫“回形针”。3)一种带有简单锁扣的回形针,叫“别针”。
       【别字】一般指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有时也指字形或读音相近的字。《歧路灯》第七四回:“巫氏就念了三四行,却念了一个别字。”
       【有嘴话别人,无嘴话自身】熟语。意谓:只会指责别人的不是或过错却不会检查(或承认)自己的不是或过错。别人:说念文音“b’ie s’en(憋仁)”。
【鼻b’iai(阳入)[biɛ?2][《广韵》毗至切,去至並·bí]】
         念文音。如:鼻子。念白音说“ b’ei(薄厄切)”,见ei(厄)韵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00:5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六、miai[miɛ]【[入]蔑篾搣灭】
【蔑miai(阳入)[miɛ?2][《广韵》莫结切,入屑明·miè]】

         念文音。如:蔑视(小看、看不起),污蔑,侮蔑,等。
【篾miai(阳入)[miɛ?2][《广韵》莫结切,入屑明·miè]】
         竹子剖成的薄片或细条。《玉篇》:“篾,竹皮也。”片状的叫篾片,丝状的叫篾丝,统称“篾”。篾的用途甚广,可编制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如:用于捕鱼或装载松散物件的“篓”、用于装谷物或沉重物件的“箩”、用于装蔬菜及生活用品的“篮”、用于摊晒谷物的“簟”、用于筛选谷物的“筛”、用于铺垫的席子,等等。根据用途和编织要求的不同,竹篾有厚薄宽窄之分;如“篓”一类的器具,竹篾宽厚粗糙编织粗疏,旧时农家用于采摘桑叶收割蔬菜等装载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物件;“箩”是用于装载谷物的,颗粒细密度大重量沉,故用厚实的篾丝细密编织,做成口圆底方上大下小的形状,且用竹片为衬以增加承载力;“篮”一类的器具形式较多,如旧时用于家庭买菜的通常叫“兜挂篮”,就是便于携带可以提在手上或挽在手臂上的有提手的篮子;还有“閬篮”、“篰篮”、“暴篮”、“饭篮”等等;“鞋篮”是旧时妇女用于装载针线布片的用具,制作精美,里外髹漆。可参看关于“篓”、“箩”、“篮”、“簟”、“筛”、“席”各条的有关解释。
       【剖篾】把竹劈成竹篾。
       【篾爿】1)用于剖篾的竹条。2)破开的竹片。[例]篾爿无可(鱼搞)搞,手要劙去哬(竹片不能玩,会割伤手的)。3)已剖成的篾片。
       【篾片】竹子剖成的薄片。
       【篾丝】竹子剖成的细条。
       【篾青】把竹子分层解剖后的上层,即带有竹子青色的表层。竹子的表层颇具韧性,不易断裂,是竹子中最有效的利用部分。
       【篾黄】竹片分层解剖后的中层,黄色,故称。也有写作“篾篁”的,《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将条篾篁穿那馉饳儿,捏些盐,放在官人面前。”
       【篾席】用篾片编织的席子。夏季铺在床上有凉爽的感觉,也叫“凉席”。
       【小篾箩】一种用篾片编织的箩,较小于普通的箩,做工也较精细,可装面粉之类。常说作“小米箩”的口音。
       【麻筛篾筛】用麻布制作的筛子或用竹篾制作的筛子。麻筛的筛孔细小,适用于筛米粉面粉之类;篾筛的筛孔较大,适用于筛豆、米、粟、麻之类。常说作“麻筛米筛”的口音。
       【纱筛篾筛】用纱(或绢)制作的筛子或用竹篾制作的筛子。纱筛的筛孔极细小,用于筛精细的粉末。
按:现代以“目”作为筛子粗细程度的规格,也就是说,一定面积的筛孔越多,其筛选愈精细。旧时家家户户都用筛子。用绢纱制作的筛子筛孔最小;用麻布制作的筛子筛孔略大于纱筛;篾筛是用竹篾编织的筛子,筛孔较大。现在,由于碾轧机械的精细化,人们所食用的面粉米粉已经不需筛选,所以以“目”为规格的“筛”也只在实验室或化工单位应用,民间已很少使用这些筛子了。
【搣miai(阳入)[miɛ?2][《广韵》亡列切,入屑明·miè]】
         1)把东西夹在拇指和食指、中指间搓揉转动,捻。《玉篇》:“搣,摩也。”如穿针时把线头搓揉一下使捻紧而易于穿过针眼。[例]俾线头即其(把线头一下它)。2)把东西夹在指间搓揉按压使粉碎,捻碎。《集韵》:“搣,拭灭也。”[例]菜叶头一颗蜂蚁,掉其(菜叶子上一粒蚂蚁,碎它)。
        【搣碎】把东西夹在指间搓揉按压使之破碎。
        【搣糊】把东西夹在指间搓揉按压使之粉碎。
        【搣虱】把虱子拈在指间搓揉按压使死。
        【搣乌】转动旋钮把灯熄灭。[例]好睏唻,俾灯搣乌(该睡了,把灯熄灭)。按:从前点清油灯、洋油灯时代,一般用嘴呼气吹熄灯焰,说作“吹乌”。现在用电灯时代,则按动开关熄灯,说作“关乌”。以下两种情况用“搣乌”:1)在油灯和电灯的过渡时期,曾用一种用旋钮控制灯芯高低、灯焰大小的“美孚灯”,当把旋钮拧到最低时灯焰自行熄灭;2)有一种用控制旋钮调节灯光明亮度的台灯,通常为年轻学生所用,当把旋钮拧到最低档时电灯自行熄灭。
        【搣螺丝】把螺钉夹在两指间转动。
        【搣得其粉糊介】把它在两指间搓揉按压使之粉碎。
【灭(烕、滅)miai(阳入)[miɛ?2][《广韵》亡列切,入屑明·miè]】
         1)火熄。《篇海类编》:“滅,火熄也。”2)消除,消灭。[例]尔嚣嚣末灭掉喇(意谓:你嚣张的话就消灭你。嚣:说作“sao 燥”)。又,佛教指圆寂、涅槃、死亡。《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
       【灭火器】消防器材名:用于灭火的器具。
       【天诛地灭】成语。口语也有应用。《歧路灯》第二九回:“我若不送来,天诛地灭,不算个人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00:45: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七、diai[tiɛ]【[平]爹[入]跌嫡滴嘀】
【爹diai(阴平)[tiɛ423][《广韵》陟邪切,平麻知·diē]】

         念文音。念白音dia(低呀切),见ia(呀)韵卷。   
【跌diai(阴入)[tiɛ?5][《广韵》徒结切,入屑定·diē]】
         1)失足摔倒。《玉篇》:“跌,仆也。”《孽海花》第二十一回:“你们快些来,老爷了跤,快来帮我扶一扶!”2)量词:(摔倒的)次。如:倒既一(摔倒了一)、绊既好两(绊倒了好几)。
       【绊跌】因绊足而摔倒。
       【跌倒】摔倒。也说作“跌跤”。[例]慢慢介走,勿要跌倒(慢慢的走,不要摔倒)。《绿牡丹》第五十三回:“因巴信力大,把胡琏撞了一个歪斜,几乎跌倒。”《红楼梦》第四十回:“(刘老老)咕咚一交跌倒,众人都拍手呵呵的大笑。”《镜花缘》第二十八回:“那幼女早已吓得跌倒。”
       【倒跌】1)同“跌倒”,跌跤。两者互为可置换同义词。[例]慢慢介走,勿要倒跌(慢慢的走,不要摔倒)。《绿牡丹》第九回:“(贺世赖)腿脚一软,往后边倒跌在门槛上。”2)相当于现代网络语言“倒”、晕倒,昏倒,大跌眼镜;不知所云,不可理喻,不可理解。[例]听见尔噶种话是倒跌(听你这么说简直是令人不可理解几乎晕倒)。
       【跌跤】摔倒。也说作“倒跌”或“倒去”。
       【跌跌倒】连续跌跤的样子;行走极度不稳的样子。[例]噶小侬喇,跌跌倒哬,来蒙学走路(这小孩呀,连续跌跤〈连续爬起〉的,在学习走路)。七老八十唻,走路也跌跌倒唻(耄耋之年了,走路都极度不稳了)。
       【七跌八倒】连续跌跤的样子,跌跌撞撞的样子;多人跌跤的样子;七倒八歪的样子。[例]雪多少大唻,路的滑介,七跌八倒归来哬(雪非常之大,路很滑的,〈一路上〉跌跌撞撞地回来的)。雪地头十把部脚踏车,七跌八倒,差弗多部部倒去过,搲既出来亦骑既头去唻(雪地里十来辆自行车〈在骑行〉,七倒八歪的,差不多每辆都摔倒过,爬起来又骑着走了)。又近音变作“七跌绊倒”、“踢脚绊倒”。
       【跌来舛去】行走不稳、歪歪斜斜、跌跌撞撞的样子。常说作“跌趔舛去”的口音。
       【食饭防噎,走路防跌】见本卷“噎iai”字条。
【嫡diai(阴入)[tiɛ?5][《广韵》都历切,入锡端·dí]】
         古称正妻(结发妻子)为“嫡”,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泛指:血统最近的,直系亲属或近亲关系的;正宗的,正统的。如:亲、系、统。又音di(阴入·的),见i(衣)韵卷。
       【嫡亲】血统最近的,直系亲属或近亲关系的。如:嫡亲兄弟、嫡亲姊妹。《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人原来不是别人,正是武松的嫡亲哥哥武大郎。”
       【娇嫡嫡】娇惯的样子(通常指女性。若娇惯的男性,则说作“嚣嫡嫡”。“嚣”说“燥sao”。)。           
【滴diai(阴入)[tiɛ?5][《广韵》都历切,入锡端·dī]】
         1)液体间断地向下沥。2)量词:(液体间断下沥的)次。每下沥一次叫“一滴”。如:一雨,一水。唐·韦应物《詠露珠》:“秋荷一露,清夜坠玄天。”又音di(阴入·的),见i(衣)韵卷。
       【水滴】间断向下沥的水。“滴”又音di(的)。
       【雨滴】不是连续下落而是点状的雨。也说作“雨点”。
       【十滴水】中药名,水剂,装于容量甚小的小口瓶中,每次服用几滴即可,故名。主要成分: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桂皮、辣椒、桉油;用于因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等症。.“滴”亦音di(的)。..
       【滴耶滴耶】拟声拟状词:滴水的声音和样子。[例]噶雨喇,滴耶滴耶落弗歇喇(这雨呀,渧渧溚溚地下个不停呀)。
       【滴水成河】成语:一滴一滴的水积聚起来可以成为河流。意谓:积少成多,合小成大。
       【水滴石穿】成语: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意谓: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嘀diai(阴入)[tiɛ?5][《汉语大字典》dī或dí]】
       【嘀嘀叫】拟声拟状词。1)喋喋不休指责、责怪的声音和样子。2)骂骂咧咧的声音和样子。[例]其是嘀嘀叫,多少会辱侬头唻(她是骂骂咧咧的,非常能骂人的呢)。
       【嘀嘀嘀嘀】拟声拟状词。1)喋喋不休的声音和样子.[例]碰着丁事情,早其嘀嘀嘀嘀话别侬唻,自无有一丁担当哬(遇上一丁点麻烦事,于是他〈就〉喋喋不休指责和责怪别人了,自己没有一点担当的〈能力和胆量〉。2)骂骂咧咧的声音样子。[例]噶老太婆多少会辱侬唻,嘀嘀嘀嘀,辱着勿肯歇喇(这老妇人太会骂人了,喋喋不休的,骂起来就没个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8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1:05: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八、tiai[t’iɛ]【[入]铁贴帖呫惕剔囗(左走右易)忒】
【铁(鐵)tiai(阴入)[t’iɛ?5][《广韵》他结切,入屑透·tiě]】

         1)金属名,质坚硬,有光泽,导热导磁性能良好;含有杂质的铁易生锈剥蚀,锈呈红黑色;纯铁灰黑色,古人称为“黑金(《说文》:‘铁,黑金也’)”,为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水浒传》第四回:“洒家要打条禅杖,一口戒刀,不知有上等好么?”2)铁制器物。《歧路灯》第四十回:“滑氏道:‘待我与你取,你去厨房把锨取来。’滑玉取得器来,滑氏……在床脚下挖开一个砖儿,盖着一个罐儿,连罐儿取出。”3)(喻)硬;结实。如石骨硬。《啼笑姻缘》第二十回:“玻璃窗关得紧”(铁紧:非常紧实。新昌方言通常说作“石紧”、“铁实”)。
       【铁矿】开采铁矿石的矿山。[例]年青顷其来蒙绍兴漓渚铁矿头做工(年青时他在绍兴漓渚铁矿里工作)。
       【打铁】1)锻打铁器。打铁的人叫“铁匠”。《水浒传》第四回:“听得那响处,却是打铁的在那里打铁。”《杨度》
第一章·四:“两年前,张登寿还是湘潭乌石山下一个铁匠,他打铁时……”。2)旧时锻打铁器,师傅一手执钳持烧红的铁块,一手执小锤指点该锻击的部位;徒弟依据师傅的指点双手抡大锤锻打,不停的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喻)双方争执,相持不下。
       【铁匠】打制铁器的匠人。《杨度》第一章·四:“两年前,张登寿还是湘潭乌石山下一个铁匠。”
       【铁鐓】打铁所用的衬垫铁座。
                  

       【铁钳】旧时铁匠打铁时夹持烧红的铁件的钳子。
       【铁水】铁的熔液。
       【铁屙】炼铁时悬浮在铁熔液面上的渣滓,铁渣。
       【生铁】由铁矿石直接冶炼、含碳量大于2%的铁叫生铁。生铁硬而脆,铸造性好而锻造性差,是冶炼熟铁和炼钢的原料,也可直接制作器具,传统灶台上的锅、汤罐、汤勺等通常由生铁浇铸加工而成。
       【熟铁】把生铁经过再次精炼使含碳量低于0.02%的较纯净的铁叫熟铁。熟铁延展性好,可轧拉成铁板、铁皮、铁丝;用熟铁制作的锅、汤罐、汤勺等质地薄重量轻导热性能也好。
       【钢铁】钢是铁的一种;现代称含碳量大于2%的铁为生铁、低于0.02%的铁为熟铁、介于两者之间的为钢。生铁硬脆,熟铁柔软,钢则刚柔相济。中国古代是把生铁锭放入炭炉中烧炼至表面熔融、取出锻打,又放入炭炉中烧炼至表面熔融、取出锻打,如此反复多次,千锤百炼,才形成精钢。
       【铁板】厚铁片。
       【铁皮】薄铁片。也叫“薄铁皮”。
       【铁丝】用铁拉制的金属丝。可用于捆扎、制作铁丝网等。
       【铁器】铁制器具的统称。原始人类有石器时代,父系社会有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我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炼铁、制造铁器。铁具有坚硬的特性。由于铁的熔点高(1535℃)、冶炼难,所以在古代是弥足珍贵的,一般用于制作武器和农具而不用于制作生活用具(古代平民百姓人家的生活用具主要是瓷器和陶器;皇家、官家和富家则多金银铜锡器皿,金银铜的熔点在1000℃上下,锡的熔点仅232℃)。清末至近现代,铁制生活器具才被广泛应用。《七侠五义》第十回:“连忙找了铁器,将箱盖一开。”《升仙传》第十九回:“挑选了兵丁,每人……给他一把打牛鞭子,不许带着铁器。”
       【铁锁】用铁制作的锁。按:中国原始的锁可能是竹制的,大约用一根竹枝缠住两条门扇并用一个竹筒套住;因为竹枝向上生长具有单向性,所以取出竹筒打开门扇比较麻烦;锁者,繁琐也,麻烦也。后来,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作铜锁,就叫外壳为锁壳,里面呈束形张开的铜束叫锁簧。铜锁,大都用于室内橱柜箱笼。清晚民初有用铁质制作锁的,但铁的弹性不如铜,又易生锈,故不盛行。又后,外来铁器大行,什么铁包锁、铁皮锁,也逐渐流行起来。
       【锁铁】铁锁的钥匙。也称“锁匙铁”。
       【铁锈】铁的表面所形成的氧化物。
       【铁末】铁加工时产生的碎屑。
       【铁硬】(像铁一样)坚硬,很硬。[例]侬老唻,腰骨铁硬介,弯也弯弗转(意谓:人老了,腰部很硬,不能弯曲)。也说作“石硬”。
       【铁实】1)(像铁一样)坚固、结实,非常坚牢、牢不可破,很紧固。[例]门关得铁实(门关得很紧固)。2)不可松动。[例]口风铁实(意谓:言词没有松动余地)。
       【铁稳】1)(像铁一样)非常稳固,不可动摇;金汤之固。[例]朝朝代代,哪顷有铁稳噶江山唻(历朝历代,什么时候有过永不颠覆的王朝呢)?2)稳操胜算。[例]要我考头名哴无可(鱼搞)保证,五名里是铁稳哬(考试叫我第一名不能保证,〈但〉五名内是稳操胜算的)。造别侬是造弗过,造造其末铁稳耶(斗别人是不行,斗他呢稳稳的)。也说作“石稳”、“笃稳”。
       【铁青】黑青色。[例]穿一条铁青色噶长裤(穿一条铁青色的长裤子)。气得脸孔铁青(气得脸色铁青)。
       【刨铁】木工刨子上的铁质刀刃。
       【铁调】用于烹调炒制菜肴的有柄铁锅。调:烹调(用的锅)。
       【铁索】铁链。参见o韵卷“索so”字条。
       【铁路】铺有铁轨的、供火车(列车)行驶的道路。
       【铁轨】铺在铁路上的、供火车(列车)行驶的轨道。
       【地铁】在地下运行的列车。目前仅局限于大城市。
       【铁树】植物名。学名叫苏铁;相传在土壤中加入铁末能促使其发育生长;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台湾等南方地区;各地多有盆栽观赏的;根、叶、花、果皆可入药。
         
   

       【铁牛】县内村名,在梅渚镇山头乡。
       【铁顶山】县内村名,旧属大明市乡,现属羽林街道。
       【铁鎯头】铁锤。
       【麻口铁】旧称一种表面镀锡的薄铁皮,所制作物品价格低廉,但易被潮气腐蚀,易生锈腐烂。也说作“马口铁皮”。《海上花列传》第四回:“又等好一会,方见一个老娘姨,手提马口铁四光壁灯,迎下楼来”。
       【白铁皮】熟铁经锻打而成薄铁片。《水浒传》第十二回:“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
       【洋铁皮】镀锌铁皮的旧称,大约早期的镀锌铁皮是外国进口的,故冠以“洋”字。
       【铁公鸡】是歇后语“铁公鸡——一毛不拔”的省略。(喻)十分吝啬,非常小气。
       【铁将军】喻称“铁锁”。“铁将军管门”就是“铁锁锁着门”的意思。
       【铁观音】茶叶名。以福建安溪所产最为著名;按其制作程序看属半发酵茶,按其成品颜色看属铁青色,按其成品形状看属颗粒茶,整体铁青色、颗粒状、似微型的铁铸观音像,故称。一次泡茶所用茶叶较多(约1/7两),茶汤颜色青黄,隐隐有菊花香味,可续冲开水五、六次,回味清香;对于既不习惯红茶又不适宜喝绿茶的胃寒者尤其适宜。
       【铁布衫】旧时一种硬气功功法。《聊斋志异·铁布衫法》:“沙回子,得铁布衫大力法。”
       【铁心肠】意志坚定不为情感所动;犹“冷酷的人”。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忠臣负屈衔寃,铁心肠也须下泪。”明·王錂《寻亲记·省夫》:“不要说我和你,便是铁心肠见了愁无奈。”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之《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铁锈红】铁锈一样的红色。[例]有个女客人来张尔过,脸孔团敦敦介,铁锈红介一件衣裳穿既头(有个女人来看过你,脸圆圆的,穿着一件铁锈红色的衣服)。
       【铁丝网】1)铁丝编织的网状器物。《杨度》第一章·二:“食客一登楼,殷勤的店小二便端来一个炭盆,盆中是一堆烧得炽烈的炭火,火上罩一个铁丝网。”2)铁丝编织的网状护栏。
       【钢铁厂】冶炼钢铁的工厂。
       【铁板烧】一种烹调方式:即把菜肴放在预先烧热了铁板上烤熟食用。据说这是从欧洲、日本、韩国传入的。中国式的铁板烧一般是:烧热生铁板,垫上一层生菜,再放上已经烹制好的食品,淋上油,趁铁板发出吱吱响声时立即上桌。如:铁板牛肉,把洋葱铺垫在烧热的铁板上,放上已经烹制好的牛肉,淋上油,吱吱有声,立即上桌;铁板鳝段:把洋葱或生菜叶铺垫在烧热的铁板上,放上已经烹制好的鳝段,淋上油,吱吱有声,立即上桌;铁板牛蛙大致也是如此。铁板海鲜:如铁板鱿鱼是由生鱿鱼在铁板上边烧烤边加调味料烤熟的。
       【铁板一块】(喻)不透露信息,不灵活运用;死板,呆板。[例]其噶侬是铁板一块,尔休(小)去俾其讲得(他这人是死板得很,你不要去请求他罢了)。
       【铁面无私】为公事而不讲私人情面。
       【铁器家生】铁制器具的统称。如:农家的锄头铁耙、木匠的斧锤锯凿、日用的锅铲刀剪等。
       【铜镴铁器】旧时家庭金属器具的统称。如铜罐(用铜制作的用于在炉子上煲汤或煮饭的罐子)、铜勺(用铜制作的舀水器具)、铜灯盏(用铜制作的灯台)、镴烛台(用锡制作的烛台)、镴瓶(用锡制作的用于贮存食物的有盖大口瓶子)、镴掇(用锡制作的用于贮存食物大口大腹有盖且有两提手的瓮)、还有铁制的菜刀、柴刀、斧子、锄头之类等等。
       【扣锭打铁】熟语。意谓:按有多少生铁锭子就(按损耗扣除后)锻打多少精铁。(喻)度入支出,量入为出。[例]归来噶钞票少猛,就是扣锭打铁也还勿够用啯,休讲囥丁落来唻(进来的钱太少,就是量入为出也还不够消费,别说积攒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3:47: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贴(貼) tiai(阴入)[t’iɛ?5][《广韵》他协切,入帖透·tiē]】
         1)补偿,补助;补益,补贴。《六书故》:“贴,附益也。”故其字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如:粮(为弥补粮价上涨而补贴的现金)、车(为弥补交通费用而补贴的现金)。[例]尔俾我到杭州去办丁事情,车钱我会捯尔哬(你替我到杭州去办点事,车费我会补偿给你的)。伢两份侬家房子对调,我再尔五百块洋钱(我们两家房子互换,我再补偿你五千元钱)。后生侬无可(鱼搞)游荡,迒个地方去上班去;头两个月工钱少猛,勿够用,妈会捯尔哬(意谓:年轻人不能闲着,找个地方工作去;〈要是〉开始几个月工资太少,〈你〉不够消费,妈会补贴给你的)。《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我自看你是个志诚的人,我早晚出此钱,买道度牒,剃你为僧。”《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葫芦换葫芦,余外净瓶。”2)(用浆糊等)粘附,粘贴。《正字通》:“贴,粘置也。”[例]俾发票头书册头(把〈买书的〉发票粘附在〈这本〉书上)。店门口有张纸蒙,讲今日间盘点,勿开(商店门口有一张纸着,写着今日盘点,不开门〈营业〉)。《水浒传》第一回:“如何上面重重叠叠着许多封皮?”又第二十八回:“(武松)再带上行枷,依旧了封皮。”鲁迅《故事新编·非攻》:“店铺都着减价的条子。”3)紧靠,紧贴。[例]一只壁虎墙壁介爬上去头唻(一只壁虎紧贴着墙壁爬上去了)。《水浒传》第四十一回:“黄文炳着城住”(紧靠着城墙边住)。《七侠五义》第十二回:“(展照)悄悄地出来,盘柱而上,住房檐往下观看。”4)附着于身体的,紧贴;非常接近的,贴近。
       【补贴】补偿,补益。[例]工资之外,再补贴尔几十块电话费(工资之外,再另外补偿给你几十元电话费)。
       【津贴】补贴。如:野外津贴(补贴给野外工作者的工资外现金)。
       【倒贴】原本应甲付与乙而结果却乙付与甲,反而付出;非但不受益倒反亏损。越剧《何文秀》唱词:“小户人家来算命,不收银子半毫分。倒贴铜板廿四文,送与小儿买烧饼。”《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利钱摺子,又抵不了罚款,怎么会被底下人骗去,不要是倒贴了底下了罢。”《小城春秋》第四章:“踫到缺吃没烧的病人,就连倒贴药费车费也高兴。”也详说作“倒头介贴出”。[例]噶笔生意我有三千洋钱好赚哬;结果勿顺利,倒头介贴出一千(这笔生意我有三千元钱可以赚的;结果〈因为〉不顺利,反而亏蚀了一千元钱)。
       【贴出】非但不受益反而支出。[例]其捯我一百块钞票买菜,结果我还贴出廿块(他给我一百元钱买菜,结果〈非但没赚头反而〉我自己还无偿支付出去二十元钱)。
       【贴息】银行把部分或全部利息补贴给贷款者,即减息或无息(贷款)。
       【贴现】取出未到期存兑汇票时支付给银行的利息。
       【贴金】1)装饰工艺术语:即在工艺品的表面全部或局部贴上金箔,使达到金光灿烂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大多应用在古代皇家建筑物、富贵人家的器具、寺院的佛像上。继而用化学工艺把一层很薄的金分子均匀的涂抹在工艺品表面,这叫镀金,可应用于细小且外形和表面复杂不规则的工艺品,如装饰品等。2)把某人指派到某大学去深造一下或某重要场地去工作锻炼一下以提高其学历身价(即可晋升职位),这叫“重点培养”,也叫“贴金”、“镀金”。
      【贴身】紧靠身体的;贴近身边的。[例]出外去,铜钱银子要贴身介囥牢(到外面去,钱要紧贴着身子收藏稳妥)。贴身衣裳:内衣裤。贴身丫头:(旧)跟随身边形影不离的年轻女佣。
       【贴肉】紧靠肉体。比“贴身”更甚。[例]出远门去,火车站头侬挤猛,钞票要贴肉介囥头,省得遁掉(出远门去,火车站里人拥挤得很,钱要紧贴肉体藏着,免得丢失)。《九命奇冤》第二十一回:“讨了一张白纸,把那票子包好了,解开衣襟,放在贴肉的衣袋里。”
       【贴心】心贴心的,非常体贴的。贴心侬:贴心人。
       【贴贴】非常接近,非常靠近,紧挨着。[例]其贴贴住蒙伢后面(他的住宅紧挨着我家后面)。
       【贴隔壁】一墙之隔。[例]伢两份侬家是贴隔壁(我们两家是一墙之隔的紧邻)。也说作“贴贴隔壁”。
       【贴地介】紧贴着地面的。也说作“遢地介”。
       【贴近介】很接近的,很靠近的。与“呆远介”相对。
       【创可贴】(新)一种用于手指创伤的、带有止血消炎药物的粘贴式简单绑带。人们在干活时,手指是最容易发生轻微创伤的;旧时在手指发生轻微创伤时,采取的措施是止血和包扎;若在野外用一些草叶,若在家里用纸条、布条(最好蘸浸酒液)之类敷扎患处,且使指关节能活动并继续干活。创可贴就是按此制作的。
       【贴里布衫】紧贴身体的衣服,内衣,小衣。多说作“替里布衫”的口音。
       【额角头亦无有字贴头】熟语。意谓:额头上又没字贴着(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03:14: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帖tiai(阴入)[t’iɛ?5][《广韵》他协切,入帖透·tiē]】
         1)用于临摹书法的范本,字帖。2)柬帖一类的东西。如:请、名(现通行名片)、庚(新昌方言称年庚八字)。又,现代称在网上发表文字为“发帖”。3)量词。①用于中药,相当于“剂”。[例]腰骨痛猛啯,三中药食落去还无得好转(意谓:腰很痛着,吃了三中药还不见得好转)。《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不想一日,牛布衣病倒了,请医生来,一连吃了几十药,总不见效。”也作“贴”。《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教家人开了药箱儿,撮了一药剂。”《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一药总在好几十块。”②用于网上发帖,相当于“条”或“个”。[例]网头来蒙讨论诗词格律,我也有两发蒙(网上在讨论诗词格律,我也发了两〈帖子〉)。
       【法帖】用于临摹书法的范本,字帖。
       【请帖】请柬。《镜花缘》第六十八回:“卞滨吩咐家人卞彪预备请帖。”
【呫tiai(阴入)[t’iɛ?5][《广韵》他协切,入帖透·tiè]】
         1)拟声拟状词:唠唠叨叨的声音和样子。《集韵》:“呫,呫嗫,一曰多言。”按:在新昌方言中,表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的语词较多,但大都是同韵的转声词,如“嘀(跌)、呫(贴)、嗫(热;又转音作“年”,用“哖”字)、喋(蝶)”都是iai韵但声母变化了。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各地区逐渐形成统一语言的进程中自然演变的。2)拟声词:清脆响亮的声音。①清脆响亮的落物声。[例]“”噶一即响,咋吤东西遁落去头唻啰(“”的一声,什么东西掉下去了呢)?②击打人体的声音。[例]讲弗讲?勿讲。介末“”噶一巴掌(〈你〉说不说?〈你〉不说。那就狠狠地打你一巴掌。巴掌:用手掌打击别人的脸颊)。③发射枪弹的声音。
       【呫呫】旧时父母教训子女:听话!勿听话末呫呫两巴掌(听话!不听话就刮你两个响亮的耳刮子。按:这是旧时父母对子女的野蛮教育和虐待行为。成人手重,一巴掌打下去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现代文明父母,切不可这样)。
       【呫呫呫呫】拟声拟状词。1)唠唠叨叨的声音和样子。[例]噶侬嘴唇末菲薄哬,呫呫呫呫死讲介会讲哬(此人嘴唇薄薄的,唠唠叨叨很会说话的)。2)连续打击人体的声音和样子。
【惕 tiai(阴入)[t’iɛ?5][《集韵》他历切,入锡透·tì]】
         念文音。如:警惕。
【剔 tiai(阴入)[t’iɛ?5][《集韵》他历切,入锡透·tì]】
         1)把肉从骨头缝里或壳内挑出来。2)清除,剔除。[例]俾绿豆拣即其,俾石头子、鬼绿豆出去(把绿豆挑选一下它,把〈其中的〉小石子、变质的绿豆清除出去)。
       【挑剔】苛求,求全责备;在细节上寻找他人的过错,找茬子。[例]尔噶侬真介挑剔猛(你这人真的太苛求)。《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现在开了这个大门,以后尽多尽用,部里头还能再来挑剔我们吗?”
       【剔牙齿】把塞在牙缝里的东西挑拨出来。也说作“挑牙齿”。
【忒tiai(阴入)[t’iɛ?5][《广韵》他德切,入德透·tè]】
         副词:太,过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忒之引申为过甚,俗语用之。或曰大,或曰太,或曰忒。俗语曰忒杀。”章炳麟《新方言》:“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长,过短曰忒短。”宁波方言说同“妥”,新昌说同“铁”。[例]块布好看哬,便是红丁(这块布好看的,就是红一些)。《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张飞曰:‘哥哥心肠好。虽然如此,也要准备。’”《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宋江道:‘你女儿无礼,被我杀了!’”又第七十五回:“鲁智深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入娘撮鸟,杀是欺侮人!”《平妖传》第二十一回:“你莫要利心重,每日不脱一二贯钱在家,也够你下半世不求人了。”《儒林外史》第五回:“论起来,这件事你汤老爷也孟浪了些。”《新拍案惊奇·鼓掌绝尘》第一卷:“好笑我家老员外没分晓”。
       【忒噶】太过,过于,过分。[例]忒噶心急(太过心急);忒噶耐心(太过宽心);忒噶要立即勿着俾噶件事情造既好(太过急于要把这件事情处理妥善)。
       【忒噶……丁】构词方式:太过……一些,太……一点;略不够……一些。如:忒噶性急太过性急一些性急);忒噶嫩气略不够老辣一些);尔办事情就是忒噶和善;有种事情,无可(鱼搞)善猛,要狠,快刀斩乱麻,和善猛末反转办弗讨好(你处理事情就是太过和善一些;〈处理〉有些事,不可太和善迁就,要狠,〈要〉快刀斩乱麻,太和善迁就呢反而达不到办事效果)。
       【忒噶……猛】构词方式:太过于,太过分;超过常规,异于一般。[例]忒噶太过于厉害,过分狠毒)、忒噶太过于恶毒,过分凶狠)、忒噶太过于慈善,过分怜悯)、噶朵花开得忒噶(这朵花开得异于寻常的大)、尔噶件事情做得忒噶勿乐乎(你这件事处理得太过不合适得)。尔噶种造常末也忒噶厉害(你这种做法呢也太过厉害)。
        按:在新昌方言中,程度副词“忒”用在形容词前,可单独运用;更多的是与用在形容词后的程度副词“丁”和“猛”联合使用,与“丁”联合使用时有把程度副词“忒”由高拉低的倾向并表示说话语气委婉,与“猛”联合使用时有把程度副词“忒”再度强化的倾向并表示说话语气肯定。如:
程度副词“忒”用在形容词前    与用在形容词后的程度副词“丁”联合使用     与用在形容词后的程度副词“猛”联合使用

忒好:太好,过于好               忒好丁:太好一些,但可以接受                   忒好猛:好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忒大:太大,过于大               忒大丁:太大一些,略大, 但可以接受       忒大猛:大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忒红:太红,过于红               忒红丁:太红一些,略红, 但可以接受       忒红猛:红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忒冷:太冷,过于冷               忒冷丁:太冷一些,略冷, 但可以接受       忒冷猛:冷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0:5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八、d’iai[diɛ]【[入]蝶喋蹀碟谍揲叠敌籴狄笛迪凸】
【蝶d’iai(阳入)[diɛ?2][《广韵》徒协切,入帖定·dié]】

         各种蝴蝶的统称。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穿花蛱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宋·林逋《山园小梅》:“寒禽欲下先偷眼,粉如知合断魂”: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飞入菜花无处寻。”
       【蝴蝶】见u(乌)韵卷“蝴vu”字条。
【喋d’iai(阳入)[diɛ?2][《广韵》徒协切,入帖定·dié]】
         1)拟声拟状词。常叠用。如:喋喋不休。①唠唠叨叨的声音和样子。《集韵》:“喋,多言。”②辱骂或诋毁他人的声音和样子。2)拟声词。①落物声。[例]“”噶一声响,咋吤东西遁落去头唻啰(“”的一声响,什么东西掉下去了呢)?②碰撞、击打之类的声音。[例]其走得急猛,看也勿看,“”噶一即撞既头门头(他走得太急,看都不看,“”的一下撞在了门上)。
       【喋喋】拟声词:击打声等。[例]起早介,听见隔壁有侬“喋喋”来头剖柴(大清早,听到隔壁有人“喋喋在劈柴)。
       【喋喋喋喋】1)拟声拟状词。唠唠叨叨的声音和样子;喋喋不休辱骂他人的声音和样子。2)拟声词:连续的撞击、击打声。
【蹀d’iai(阳入)[diɛ?2][《广韵》徒协切,入帖定·dié]】
         拟声拟状词:行走的声音和样子。
       【烂糊蹀踱】泥泞貌。也说作“末糊蹀踱”、“糊哩踱落”。
【碟d’iai(阳入)[diɛ?2][《汉语大字典》dié]】
         1)较小较浅的盘子,主要用于盛放食品。《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庄客收了碗,自入里面去了。”《孽海花》第五回:“直到将交未末申初,始见家人搬上碗筷,拿上四碗菜,四个子。”矛盾《子夜》二:“桌子上摆满了汽水瓶和水果。”2)量词:用于碟子装的东西。如:一酱瓜。《老残游记》第四回:“第三屉是一个烧小猪、一只鸭子,还有两点心。”鲁迅《呐喊·孔乙己》:“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
       【飞碟】(新)空中不明飞行物,也叫UFO,据说其形如碟,故称。
       【茶果碟】1)用于盛放佐茶的水果糕点之类的碟子。古代民间习惯:客至,则敬茶,并摆设干鲜水果和糕点零食数碟供客人解渴充饥。摆设干鲜水果和糕点零食的碟子叫“茶果碟”。2)明清时期用于盛放茶叶的碟子。因为明清时代的茶叶多制作成小圆饼形或小圆球形,故称茶果。明清民间习惯:客至,则敬茶,在摆设时鲜水果、糕点零食碟子的同时附加一个盛放茶果的小碟子,让客人自己随时添加茶叶。可参见第 页“茶”字条。
       【瓢羹碟】宴会上让客人放置汤匙的小碟子。
       【酱油碟】餐饮时盛放酱油的小碟子。
【谍(諜)d’iai(阳入)[diɛ?2][《广韵》徒协切,入帖定·dié]】
         念文音。如:间谍。
【揲d’iai(阳入)[diɛ?2][《广韵》徒协切,入帖定·dié]】
         折叠,重叠。《广韵》:“揲,摺叠。”《广雅》:“揲,积也。”现多用“叠”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0:26: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叠(疊、曡)d’iai(阳入))[diɛ?2][《广韵》徒协切,入帖定·dié]】
         1)重复;重叠,一层一层重复垒起。这个意思新昌方言说作“幢”,见oang韵卷“幢”字条。2)量词:用于重叠起来的东西。如:一纸。也说作“幢”。3)用同“凸”:向外挺起。[例]肚皮既头(着肚子),肚皮即(肚子一的)。肚皮休(小)出来,腰骨休(小)凹归去(肚子不要起来,腰部不要陷进去)。《禅真后史》第    回:“双手搂抱一条黑漆厅柱,两足交叉而立,不住的了有百十余下”。
       【叠音词】构词方式之一。两个或几个同形同音同义字重复构成的词语。如:爹爹(称呼父亲)、爷爷(称呼祖父)。称呼类的叠音词旧时新昌方言较少用,长江以北较多用,如:姑姑(新昌方言叫“姑娘”或“嬢”)、姥姥(新昌方言叫“外婆”)、姐姐(新昌方言单称“姐”)、哥哥(新昌方言单称“哥”)等。新昌方言动词、形容词、量词用叠音词较多;尤其是儿语用叠音词更多。如:饭饭(名词:干饭或主食)、茶茶(名词:开水)、咯咯(名词:鸡)、嘎嘎(名词:鸭)、排排(动名词:坐)等等。
       【叠叠炮】象棋术语:前后两个炮连续轰击,重炮。
       【叠肚囵囤】挺着圆圆的肚子。
       【仰翘叠肚】1)仰起、翘起、挺起肚子的样子。用三个不同的词语形容同一举动或状态,是新昌方言三连举形容词之一。1)表示自然形象。如怀孕者。[例]有喜唻,走路也仰翘叠肚唻(怀孕了,走路也挺着肚子了)。2)做作的、不自然的昂首挺胸的样子。(喻)嚣张、狂妄、高傲、轻狂、大模大样、装模作样的形象姿态。[例]伢噶游击队末躲蒙小路头;日本佬末仰翘叠肚望大路头来唻,早晚(早末)捯伢打得落花流水(我们的游击队呢隐蔽在小路上,日本侵略者呢昂首挺胸装模作样向大路上走来了,结果呢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
       【挺胸叠肚】与“仰翘叠肚”同。《红楼梦》第六回:“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
【敌(敵)d’iai(阳入)[diɛ?5][《广韵》徒历切,入锡定·dí]】
         1)念白音。赌赛,比赛,比试,对抗,对敌;打斗,争战,战斗,抵敌,抵挡。[例]尔好得俾其(你怎能和他;或者:你怎能和他对抗)。其嚣猛头;就是弗过,我也要俾其即掉(他嚣张得很着;就是抵挡不了,我也要和他们对敌一下)。《水浒传》第四十三回:“今日抹着一个,你道是谁?原来正是那真黑旋风!……我如何得他过”(得他过:得赢他)!2)念文音。如:人、仇
       【对敌】互相对抗,互相不服气。[例]偌两个侬来头对敌(他们两人〈互不服气〉在对抗)。
       【敌敌畏】一种农药名。同类名词有“敌百虫”。
【籴(糴)d’iai(阳入)[diɛ?5][《广韵》徒历切,入锡定·dí]】
         购买米粟,买入粮食。《说文》:“籴,市谷也。”《玉篇》:“籴,入米也。”《集韵》:“籴,关中谓买粟麦曰籴。”旧新昌方言也称买米为“籴米”。[例]晏饭米也无有啯唻,捯我去两升归来(午饭米都没有了,让我去几升〈米〉回来)。
       【籴米】(旧)买米。[例]老太公去蒙街头籴米,就归来哬(老头去〈在〉街上买米,就回来的)。元·佚名《陈州籴米》第一折:“只是除了仓米又没处籴米,教我们怎生饿得过!”《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不多时,老妪籴米回,往厨下烧饭去了。”也说作“量米”;现说作“买米”。
       【籴谷粜米】熟语:买进谷卖出米。意谓:1)买进原料经加工后卖出成品以赚取少量利润。2)很少利润或基本没利润,平平过。3)(喻)相差无几,进出相当。多用于贬义。如:一男子偷别人老婆,而自己的老婆也偷汉子,则讥笑为“籴谷粜米”。
【狄d’iai(阳入)[diɛ?5][《广韵》徒历切,入锡定·dí]】
         姓。《通志》:“狄氏,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城,因氏焉。”《新昌县志·卷六·氏族》(民国版)说:“新地古兼山越,向称丁狄孟梁为旧族”,又在“狄氏”条下说:“新之狄氏……与丁并著,其盛可见。而今已式微矣”。现《新昌县志》有347个姓氏,没有狄氏。
【笛d’iai(阳入)[diɛ?5][《广韵》徒历切,入锡定·dí]】
         念文音。竹制横吹的乐器名,笛子。新昌方言无“笛”只有“箫”。为了区别直吹和横吹,称直吹的为“直箫”(或洞箫)横吹的为“横箫”,“笛”就是横箫。
【迪d’iai(阳入)[diɛ?5][《广韵》徒历切,入锡定·dí]】
         念文音。如:启迪。
【凸d’iai(阳入)[diɛ?2][《广韵》陀骨切,入没定。又,徒结切·tū]】
         凸起,凸出。常音d’ei(特),见ei(厄)韵卷。
       【凸肚囵囤】挺着圆圆的肚子。也写作“叠肚囵囤”。
       【尔翘我凸】因赌气而互不理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00:5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九、liai[liɛ]【[入]列裂烈洌猎躐劣】
【列liai(阳入)[liɛ?2][《广韵》良薛切,入薛来·liè]】

         念文音。如:排列、行列、陈列、列位。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历史小说,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内容包括自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布局谋篇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每一故事既可独立成篇,又可贯穿一体。【裂liai(阳入)[liɛ?2][《广韵》良薛切,入薛来·liè]】
         1)坼开,出现裂缝。《玉篇》:“裂,坼破也。”[例]噶条裤小猛,踡即落去屁股既掉(这条裤子太小,一蹲下去臀部裂开了。踡,说作g’uen·轧温切,“蹲”的意思)。《礼记·内则》:“衣裳绽,纫箴请补缀。”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如铁,娇儿恶卧踏里。”鲁迅《彷徨·祝福》:“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2)用手分裂纸张,新昌方言称“裂纸”。
       【裂掉】裂开。
       【开裂】产生裂缝。[例]天旱猛,田也开裂唻(天太干旱,农田都豁开缝隙了)。也说作“开坼”。
       【裂缝】裂隙,缝隙。
       【裂纸】用手分裂纸张。有两种方法。1)把纸张折叠,略按压平实,用舌头舔折线处使湿润后双手分握两边一撕即可分裂。适用于古代适宜毛笔蘸墨书写、吸水性强但韧性差的纸张。旧时祖父辈常用此法。古装戏剧中出现拆信的情节,往往把信封放在嘴边舔一下然后做撕开动作取出信笺,就是这个意思。2)把纸张折叠,反复按压平实后,一手按压一手把要撕下的部分反卷过来缓缓撕裂。适宜于现代大多数纸张。[例]弟,尔来头做咋吤?我来啯裂纸(儿子,你在干吗?我在撕裂纸张)。按:《广雅》:“裂,分也。”又,“裂,裁也。”古文或旧小说中多把手撕绢帛称为“裂”。《左传·昭公元年》:“召使者,裳帛而与之(裳帛:用手撕下一块衣服的布帛)。”《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褒姒虽篡位正宫……从未开颜一笑。幽王欲取其欢……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彩缯,其声爽然可听。’幽王曰:‘既喜闻缯之声,何不早言?’即命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宫娥有力者之,以悦褒妃。”
       【裂开来】1)产生裂缝。也说作“坼开来”。2)用手把纸张裁裂开来。
【烈liai(阳入)[liɛ?2][《广韵》良薛切,入薛来·liè]】
         念文音。1)火势猛烈。《说文》:“烈,火猛也。从火,列声。”这个意思,新昌方言说作“猛”。2)为国家、民族和正义死难的人。如:士、英、先
【冽(洌)liai(阳入)[liɛ?2][《广韵》良薛切,入薛来·liè]】
         拟声拟状词:使人感觉寒冷的声音和样子。[例]我来蒙做梦见,有个侬俾我噶一刀,从头颈头斩落来(我在做梦,梦里看见有一个人把我寒光凛冽的一刀,从……)。
         按:据前人说,表“清澈、清洁、清纯、清洌”的意义时,用“洌”而不用“冽”字,《说文》:“洌,水清也。从水,列声。”《易·井》:“井洌寒泉,食”(井里有清澈洁净透明凉爽的水,可以食用)。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酒洌:酒色清澈透明)。《徐霞客游记》:“侍者进茶……茶洌而兰幽”(茶洌:茶汤清纯)。表“清冷、清寒、凛冽”时则“冽”、“洌”二字可同义通用。《六书正譌》:“洌,俗作冽,从仌”。《徐霞客游记》:“荒草靡靡,山高风冽。”
【猎(獵)liai(阳入)[liɛ?2][《广韵》良涉切,入叶来·liè]】
         1)捕捉禽兽,狩猎。《说文》:“獵,放獵逐禽也。从犬,声。”《玉篇》“獵,犬取兽也。”2)象声词。
       【猎狗】1)用于猎狩时搜索、追逐禽兽的犬。《水浒传》第十一回:“(柴进)驾了鹰雕,牵着猎狗”。2)(喻)喜走动的人。[例]其噶侬是一日到夜屁股勿着凳,猎狗卬跄来跄去(他这人是一天到晚屁股不沾凳子,猎狗似的到处跑)。
       【打猎】捕捉禽兽,狩猎活动。《水浒传》第十一回:“那柴进一行人,上马自去打猎,到晚方回。”
       【赶猎】追逐猎物。同“打猎”。
       【猎猎】拟声拟状词:强劲、猛烈的风雨声音和样子。[例]噶风,猎猎吹来,面孔也会痛喇;噶雨,猎猎落落来,像铜钱介大,凉帽也捯其濯破(这风,猛烈的吹来,脸也会〈感觉到〉痛;这雨〈点〉,强劲的落下来,像铜钱那么大,竹笠也会被它淋破)。宋·道潜《临平道上》:“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躐liai(阳入)[liɛ?2][《广韵》良涉切,入叶来·liè]】
         1)拟声拟状词:快步疾行的声音和样子。2)狠狠用脚踩、踢的声音和样子。[例]“”噶一脚头(意谓:狠狠地踢一脚)。又音lae(辣),见ae(鸭)韵卷。
       【躐躐叫】拟声拟状词:快步疾行的(声音和样子)。[例]其躐躐叫去头唻(他飞快的走了)。
【劣liai(阳入)[liɛ?2][《广韵》力辍切,入薛来·liè]】
         念文音。如:粗,恶,土豪绅。早先的念文音也说作lia(略),见ia(呀)韵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0:55: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十、jiai[tɕiɛ]【[平]皆[入]喈接节疖结吉洁䥛摺劫荚筴】
【皆jiai(阴平)[tɕiɛ423][《广韵》古谐切,平皆见·jiē]】

         念文音。念白音说作ga(街)或ji(机);说作ga(街)音的习惯上写作“介”,如“全介”(全皆);有些语词二音连用,则前者说ji(机)后者说ga(街),如“全皆(机)皆(街)”、“总皆(机)皆(街)”。
【喈jiai(阴入)[tɕiɛ?5][《广韵》古谐切,平皆见·jiē]】
         象声词。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人语声。《说文》:“喈,鸟鸣声。”
       【喈喈】禽鸟叫声,人语声;众鸟叫声或多人语声。《集韵》:“喈喈,和声。”《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例]起早介,我还睏蒙,噶窐门口噶树头噶鸟喇,噶叫,俾我吵既醒(清早的,我还睡着,那家门口的树上的鸟呀,喈喈地叫,把我吵醒了)。
【接jiai(阴入[tɕiɛ?5] [《广韵》即叶切,入叶精·jiē]】
         1)连,续,连接,接续;把断开的连接起来。与“断”相对。《正字通》:“接,续也。”如:水管(把水管连接起来)、电线(把电线连接起来)。[例]自来水管断掉唻,去既其(自来水管断了,去上它)。2)迎接。[例]我到三岔路口,勿晓得望哪埭路走好;刚刚来蒙迟疑,偌来我唻(我走到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条路走合适,正在疑惑,他们来迎接我了)。《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得胜回到城中,张太守着,置酒庆贺。”3)承接,接住。《字汇》:“接,承也。”[例]雨大猛,屋来蒙漏唻,快丁拕面桶去去(雨太大,房子在漏水了,快点拿面盆去水去)。我发球,尔球(意谓:我把球打给你,你住球)。《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原来长万有一绝技,能掷戟于空中,高数丈,以手之,百不失一。”4)收,收到。如:信(收到信件)。听(拿起电话听筒听对方声音)。[例]我来啯电话(我在接听电话)。电话来头响唻,尔去即其(电话在呼叫了,你去收听一下它)。5)嫁接。[例]橘树要过新会生橘哬(橘子树要经过嫁接才能生橘子的)。
       【接力】犹谓:接着干活,接着承担。[例]我老唻,勿会(合说“晦”)做生活唻,好得伢两个儿倒会接力唻(我老了,没能力干活了,亏得我两个儿子倒能接替着干活了)。
       【接头】1)接住。[例]我俾篮球抛过来唻,尔接头(我把篮球扔过来了,你接住)。2)联系,联络。[例]我俾哪侬接头哴(我和谁联系呢)?《啼笑姻缘续集》第六回:“我有事刚在这里接头来着。”(引申为)知道。如:勿接头(没人和我联系,所以不知道)。[例]噶件事情我勿接头(这件事我不知晓)。3)连接管路的附件。如水管的外接、内接、弯头、三通等统称“接头”。4)连接上,连接住。[例]头顷电话线捯风吹断唻,早接头唻(刚才电话线被风刮断了,现在接上了)。
       【接生】在孕妇分娩时承接婴儿出生。详见ang(卬)韵卷“生sang”字条。
       【接牢】接:承接;牢:牢固,稳固。1)接住。[例]我俾书册抛过来捯尔,尔要接牢(我把书本掷过来给你,你要接住)。2)连接稳固。[例]煤气管要接牢,断即掉如要出大事情哬(煤气管要连接稳固,断裂的话要出大事故的)。
       【直接】超越中间环节;不需经过他人。新昌方言大都说作“直接头”。
       【直接头】常说作“直脚头”的语音。1)直接;不需经过他人。[例]有咋吤事情,尔直接头俾我讲(有什么事,你直接跟我说)。2)爽直。[例]我直接头俾尔讲(我爽直对你说)。3)肯定,毫无疑问。[例]尔直接头捯别侬骗去头唻(你毫无疑问被别人骗了)。4)简直。[例]尔啊,直接头是个笨戎(你呀,简直就是个愚人)。也说作“简直些”。
       【接牢头】连接住。[例]写文章,要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接牢头,无可(鱼搞)捯其断开来,造得牛头勿对马嘴(意谓:写文章,句与句、段落与段落要互相连系连续连接,不能断裂,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接落去】继续,接着。[例]今日作业做到噶里,明朝接落去再做(今天作业做到这里,明天接着做)。
       【接拢来】连接起来。[例]噶埭路无可(鱼搞)捯其断掉,要接拢来(这条路不能让它断绝,要连接起来)。
       【青黄勿接】1)指陈粮已尽新粮尚未成熟。《元典章·户部·仓库》:“即目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2)(喻)人力财力一时短缺接济不上。《歧路灯》第四十回:“两下依旧逼债,朝夕来催。……惠观民当此青黄不接之时,……只得又向城中来寻胞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那不过青黄不接之时,偶一为之罢了;倘使终岁如此,那就不得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02:01: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节(節)jiai(阴入)[tɕiɛ?5][《广韵》子结切,入屑精·jié]】
         1)植物的茎节。植物向上生长,必须有所支撑,以防横向夭折;故其向上生长的同时必横向纠缠形成加强的组织腠理,这叫“节”。节者,使挺立防倒伏也。许多草禾类植物都有“节”,许多木质植物也有“节”;“节”也是植物生发枝丫的所在。“节”以竹最为明显,故其字从竹。《说文》:“節,竹约也。”《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理,中直空虚。”2)(动物、人)骨骼连接处可以活动的部位,骨节,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3)季节,节气,节令,节日。如:春,三八妇女,五一劳动,六一儿童,国庆。按新昌习惯,过年(即春节)、清明、端午(说作“东五”)、立夏(说作“留夏”)、八月半(即中秋节)、重阳等也是节日。谜语:看看有,摸摸无;两头冰冷,当中滚热(谜底:日历)。4)约束,节制;气节,礼节。如:大、细、生活小。5)量词。①用于竹子、甘蔗等有节的植物。如:一甘蔗。②用于指关节。[例]大手指头只得两,别两个手指头末全介有三(大拇指只有两个关节,别几个手指呢都有三个关节)。③用于事物的节律,段落。如:音乐的拍、奏,故事的情,文章的章。又如:早上有四课:头数学,第二语文,第三物理,第四音乐。[例]噶部火车长猛啯,有十二(这辆火车很长着,有十二〈车厢〉)。
       【竹节】竹子的茎节。
       【节头】植物的茎节部位。
       【节约】节制规模约束费用。
       【拔节】1)竹子、芦苇、稻麦等茎节类植物快速向上生长(阶段)。[例]天暖出来唻,麦要拔节唻,料要瀴丁落去唻(天气暖和起来了,麦子将要进入快速生长期了,需要浇点肥料下去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过了清明节,稻地青稞和旱地小麦都拔节了。”2)(喻)青少年发育长高。[例]小侬要拔节唻,捯其食得好丁(孩子要长高了,让他吃些营养好的食物)。
       【屁股节】臀部和大腿连接处的骨骼。
       【骨节眼头】关键部位,关键阶段,关键时刻。也说作“要紧关头”。[例]噶部老爷机器真介倒灶,到骨节眼头末限板出毛病唻哬(这台老旧机器真的糟糕,每到关键时刻呢肯定出故障了的)。“骨节眼头”也可说作“节骨眼头”,“要紧关头”也可说作“紧要关头”。
       【四季八节】四季:春夏秋冬。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新昌习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前一二日家祭祖先,说作“做春分、做夏至、做秋分、做冬至”。也说作“四时八节”。《歧路灯》第五二回:“朝廷还不空使人,况绅士们结交官府,四时八节,也要费些本钱”。
       【过年过节】筹办和度过大小节日。《红楼梦》第六十九回:“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许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
       【逢年过节】意谓:大小节日。
       【甘蔗节头】1)甘蔗的茎节部位;口感硬,甜度差,人不喜食;故以全株粗壮节少者为佳品。2)切割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甘蔗。尤指:甘蔗收割后,把留种的部分整株埋于地下,来春取出,切取其茎节部位用于育种,其余部分则切成小段食用;这些小段称为“甘蔗节头”。
       【十节尾巴九节黄】熟语。意谓:老,晚年。[例]十节尾巴九节黄唻,勿晓得还有几日来啯做侬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日子在世为人了)。民间传说:远古时代人未完全进化还残留有尾巴,尾巴共十节,随着年龄增加尾巴逐节变黄,当九节尾巴变黄时乃意识到即将死亡,于是把终生积蓄全部吃用殆尽,而不遗留给子孙;上帝见此,认为这样下去人类就没有积累就不会进步,于是割去人类尾巴使不知自身死于何日,不知死于何日则日日劳作积累财富,于是人类就世代积累不断进步了。
【疖(癤)jiai(阴入)[tɕiɛ?5][《广韵》子结切,入屑精·jiē]】
         疮。《广韵》:“疖,疮疖。”按:古人或认为,根深的疮叫疔,小疮叫疖,大疮叫痈。但在新昌方言中的含义是,疮是统称,小者曰疔,大者曰疖。旧时人们不注意居住环境和饮食卫生,每到夏季,气候湿热,细菌滋生,小儿往往繁生疮疖。解放后,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防病常识,清除阴沟,消灭蚊蝇,铲除病源,疮疖之病逐渐减少,现今则几乎杜绝此患。
       【恶疖】毒疮。
       【热疖疔】因天气炎热汗液排泄不畅而生长在体表的疔疮。旧时夏天儿童多患此疾,尤以脚腿部为多,亦有全身密集鳞生者;随着卫生状况、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已基本消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22:14: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结(結)jiai(阴入)[tɕiɛ?5][《广韵》古屑切,入屑见·jié]】
         1)把条状物扭成疙瘩状,打结;或条状物所打成的疙瘩,结子。《说文》:“结,缔也。从纟,吉声。”《易·系辞下》:“上古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2)结子状的凸出物。如:喉。3)编织。如:毛线衫、鱼网。[例]墙角落头常得勿掸扫,蜘蛛网也出来唻(墙角处经常不打扫,都了蜘蛛网了)。《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网。”4)凝结。如:霜、冰、露水。5)交结,形成某种关系。如:拜、婚、缘、怨、仇。6)终了,结局。如:了案、账。7)植物生长子实。如:子、果。[例]噶株番茄得多猛啯(这棵番茄生长很多〈果实〉着)。8)坚实,结实。[例]噶侬倒生得哬(这人倒长的结实的)。
       【结头】丝线、绳索或其它条形物打成的疙瘩,结。如缝缀结束,在丝线尾部打一个结。又如捆绑袋口,也要打一个结,防止松脱。
       【结子】植物生长子实,或作“结籽”。
       【结果】1)植物生长果实。[例]噶株桃树前年种落去哬,今年结果唻(这棵桃树前年种下去的,今年长果实了)。2)了断,了结,结束,终结。[例]噶件事情偌两兄弟譵头多年猛头唻,今日总算有个结果唻(这件事他们两兄弟纠缠了好多年了的,今天总算有个了断了)。3)使生命结束,使死。旧小说常用。《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把这矮子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结块】形成块状。新昌方言常用的意思有:1)液体和粉状物调制不均匀,形成“结块”现象。如水和米粉、面粉调制不均匀形成“结块”,烧煮后“块”的内部仍是生的,叫“生粉”。2)体表被蚊蝇毒虫叮咬而形成的肿块,也叫“硬块”。[例]小侬捯蚊虫咬去过唻,脚骨胴头个硬(小孩被蚊子叮了,小腿上了个硬)。
       【结皮】“皮”说上声如被子的“被”。1)在浓稠液体表面凝结一层膜的现象。“豆腐皮(平声)”就是据此原理制作的。[例]粥汤冷掉唻,结皮唻(稀粥冷了,表面凝结一层膜了)。2)物经暴晒、烘烤、油炸或在自然温度下使表皮脱水形成皱折。[例]豆干罗卜休晒得燥猛,石硬介食弗动哬,嘦结皮就好了(豆干罗卜不可晒得过于干燥,〈过于干燥〉很硬的就咬不动了的,只要表面形成皱皮就可以了)。豆干罗卜:旧时新昌特色小吃之一,详见ie(优)韵卷“豆d’ie”字条。3)皮肤较大面积损伤〈因细胞及毛细血管破损〉致使血水渗出,后经治疗细胞自我修复即将痊愈时皮肤产生纹理粗糙的皱折,俗称“结皮”。
       【结厣】伤及皮下毛细血管血液涌出,在氧气的作用下血液凝结遮蔽伤口,俗称“结厣”。
       【打结头】把丝线绳子之类缠绕使形成结子。
       【死结头】不容易解开的结子。
       【活结头】一拉线头即可解开的结子。《水浒传》第十七回:“把鲁智深用活结头使索子绑了”。
       【抽毂结】两头一拉,结子即自行松开;是活结的一种。毂:音“古”,轮子,这里指圆圈状。
       【蝴蝶结】似蝴蝶状的结子。
       【开花结果】植物开花生长果实。
       【收成结果】1)植物开花结果,有所收获。2)(喻)人生事业有成,成家立业,有所成果。[例]小侬要好好介读书,无可(鱼搞)游,介末大出来新有收成结果(小孩要好好的念书,不可游手好闲,这样呢长大成人才会事业有成有所成果)。3)(喻)事情完成,结束。[例]做事情喇,要认认真真做完,无可(鱼搞)做得多少算多少,收成结果也无有(做事呀,要认真完成,不可马虎随意,没有结果)。小侬,作业做好,要整好书册、簿、铅笔橡皮,无可(鱼搞)无有收成结果,何(小孩,做完作业,要整理好书本簿子铅笔橡皮,不可没有收束,〈知道〉吗)?句末的“何”说作“h’a 合矮切”或“h’ao 呺”,表征询,通常需要对方回答确认;似上例就要孩子回答“讴”、“得哬”等表示同意的语词;若对方不回答,则会继续用“何”发问。
       【勿终勿结】未完成,未结束,正在进程中。
       【裤带打结头】详见“a(啊)”韵卷“带da”字条。
【吉jiai(阴入)[tɕiɛ?5][《广韵》居质切,入质见·jí]】
         念文音。善,美好,好。《说文》:“吉,善也。从士,口。”按:《古文字源流浅说》认为:下面的“口”是器皿形,上面的“士”是食物形,好像盘中堆满食物,是吉庆喜事的象征;《说文》认为:“从士,口”,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士其言行都合于规范,乃是谓“善”、好、吉。不知何者为确。新昌方言有关“吉”的语词来自书面语。
       【吉言】好话。
       【吉利】好兆头。
       【大吉大利】大好兆头。
       【吉星高照】旧时吉利语言。意谓:天公作美办事顺利,大好的征兆。
       【吉人自有天相】好人〈在遇到灾难时〉自然有天人帮助。
【洁(潔)jiai(阴入)[tɕiɛ?5][《广韵》古屑切,入屑见·jié]】
         念文音。如:贞洁,清洁,洁净。
【䥛jiai(阴入)[tɕiɛ?5][《广韵》古屑切,入屑见·jié]】
         镰刀的一种。《广韵》:“䥛,镰别名也。”元·王禎《农书》:“䥛,似刀而上弯,如镰而下直……江淮之间恒用之。……以刈草禾”。
       【莎䥛】农具名:弯月形的、刃口一面平整而另一面有磨齿状纹理的用于刈割稻麦的铁制器具。“莎”说作so(沙),现代汉语注音suō;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力强,荒郊野外、田头地尾、墙边屋角、街头巷尾都有生长;宋词有词牌名“踏莎行”,望文生义,大约是出行时随处都会踩着莎草的意思;新昌方言里的屙猡稍(狗尾草)、蜛蜛草(逗玩蟋蟀的草)、韧鼻头草、纱筛草等秆有茎节、每节长叶、叶片狭长者大概都属于此类;唐·张籍《江村行》:“田头刈莎结为屋”说的是从田边地头割来莎草结成草帘遮蔽房子,其用于割莎草的器具大约就是“䥛”一类的器具。又,“䥛”原作“左丯右刀”字,前人说“丯”是野草、草芥,“左丯右刀”是用刀砍伐野草的意思,这与“䥛”的意思基本符合。不过我想:远古渔猎时代用于刻木记事的工具无非是尖锐的石块或者锐利的蚌壳之类,那么能不能用蚌壳去锯断植物呢?那是肯定的。于是就有了用蚌壳制作的“蚌刀”。出土文物中也有“蚌刀”、“蚌镰”。新昌农具“莎䥛”呈弯月状、且刃口一面平整而另一面有磨齿状纹理的特点难道不是远古蚌镰的沿袭吗?再回过头来说一下“丯”。“丯”是远古人们刻木记事,故“丯”像在一根木头上刻划着几条痕迹;刻下去的凹痕后世叫“缝隙”,故“缝”字里有一个“丯”字;若衣裤,有了裂缝就要缝补,故“丯”又像缝补的样子。与“丯”的声音和意义有关联的词很多,如:蜂、峰、逢等。
【摺jiai(阳入)[tɕiɛ?5][《广韵》之涉切,入叶章·zhé]】
         1)折叠。《广韵》:“摺,摺叠也。”[例]俾衣裳收归来,出来(把衣服收进来,折叠起来)。《水浒传》第五十六回:“徐宁口里叫道:‘梅香,你来与我了衣服。’”也写作“折”。《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袭人)一闻此信,忙就开箱取了(裙子)出来,好,随了宝玉来寻香菱。”2)古代下级写给上级,特指臣子写给皇帝的文字材料,由于卷幅较长故按一定规格折叠起来,叫“摺子”。旧时民间用于记录来往账目的、为便于携带而摺叠起来的狭长纸条,也叫“摺子。后说作“zei(则)”,写作“折”。
       【经摺】旧时用于记录来往账目的、为便于携带而摺叠起来的狭长纸条。《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账。”
       【金摺】1)旧时用于记录来往帐目的、为便于携带而摺叠起来的狭长纸条。2)旧称银行存折。
       【存摺】银行存折。
       【摺衣裳】摺叠衣服。
【劫jiai(阴入)[tɕiɛ?5][《广韵》居怯切,入业见·jié]】
         1)恃强阻拦;劫持,抢劫。《说文》:“以力止去曰劫。”故其字从力、去。《玉篇》:“劫,强取也。”这个意思新昌方言多说单音词“抢”。2)佛教称大灾大难为劫;佛教或神仙道教认为,人生在世是在经历劫难。3)围棋术语:若黑方提一子即可置白方于死地,而紧接着白方也可反提一子置黑方于死地,如此无休止的提来提去循环往复就不能决定胜负,于是规定,一方提一子后另一方不能立即反提而要在别的地方下一子后才能反提,这种情况叫“劫”;另一方到别的地方下一子迫使对方招架叫“寻劫”;这样互相寻劫叫“打劫”;打劫的成功与否往往是全局输赢的关键,所以双方往往争夺激烈。(引申为)争夺,争吵;寻事,挑衅。
       【劫头】来源于围棋术语“劫”、“劫材”。
       【寻劫】来源于围棋术语“寻劫”。找茬子,惹是非,寻事。[例]其一日到夜辱噶介辱蒙介来头寻劫,尔休(小)去理其(他整天骂骂咧咧骂这骂那在找茬子,你别去理睬他)。
       【恶劫】来源于围棋术语“凶劫”。(引)恶意寻衅滋事。
       【劫星】1)寻衅的人。2)冤孽。旧时父母用于指责不懂事吵吵闹闹的子女。这是旧时父母受佛教轮回果报影响,认为子女是前世的孽债今世来找麻烦的人。如:(旧时父母呵责子女)尔个劫星!常得劫死介劫,爹娘捯尔劫死唻喇(意谓:你这个前世的冤孽!经常寻事,爹妈被你烦死了啊)。
       【打劫头】寻衅。“打”说作“duo·笃”。1)指儿童行为:寻闹。2)指成人行为:寻衅。
       【劫星高照】是从“吉星高照”同音变换的诙谐语。意谓:经常争吵。[例]倷窐是吉星高照,伢窐是劫星高照喇(你家是吉祥和谐,我家是争吵不休呀)。
       【拦路抢劫】来自书面语词:阻挡道路拦截行人索要财物的强盗行为。
【荚(莢)jiai(阴入[tɕiɛ?5][《广韵》古协切,入帖见·jiá]】
         1)豆科植物的带壳果实,豆角。《广雅》:“豆角谓之莢。”《广韵》注音为“古协切,入帖见”,新昌方言说“协”同“叶”,故“古协切”得jiai(节)。如:蚕豆(带壳的豌豆)、罗汉豆(带壳的蚕豆)。豌豆(新昌方言叫蚕豆),在长江流域大都越冬种植,至来年春暖长藤开花结果,初夏尝鲜;新昌旧俗:立夏日,吃鸡蛋、豌豆荚。2)量词:豆角、花生,一个叫“一荚”。如:一蚕豆、一花生。[例]噶花生有两颗,噶花生有三颗,噶花生是独颗头(这花生有两粒花生米,这花生有三粒花生米,这花生只有一粒花生米)。
       【豆荚】豆角。
       【蚕豆莢】带壳的豌豆。新昌旧俗:立夏日,吃鸡蛋、豌豆荚,糯米饭。
       【毛豆荚】带壳的、壳上长有绒毛的新鲜大豆,称为“毛豆荚”;待其完全成熟去除外壳的豆子则称为“豆”。旧时新昌种植的大豆品种有“六月豆”(夏季收获)和“九月早”(秋季收获)等。
       【煮毛豆荚】菜肴名:鲜嫩的带壳大豆加盐适量煮熟即可食用。因豆类本身富含植物油脂,故烹煮时不必加油脂和味精,食其本味甚为鲜美。
【筴jiai(阴入)[tɕiɛ?5][《广韵》古洽切,入洽见。又古协切·jiā]】
         用筷子夹菜。古代指筷子,《广雅》:“筴谓之箸”,《集韵》:“筴,箸也”。也指用筷子夹物,《古今韵会举要》:“筴,夹举也。”新昌方言谓筷子为“箸”(说同“住”),谓筷子夹物为“筴”。[例]菜头过,勿要客气(菜去送饭,不要客气)。
       【筴菜】用筷子夹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19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0:28: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十一、qiai[tɕ’iɛ]【[入]切窃挈戚囗(“遣”字去辶)且】
【切qiai(阴入)[tɕ’iɛ?5][《广韵》千结切,入屑清·qiē]】

         1)用刀分割。《说文》:“切,刌也,从刀,七声。”前人说,在甲骨文、钟鼎文见到的“七”字与“十”字相似,像用一个尖锐物分割他物的样子,后来借用为数字“七”,于是又添加“刀”变成“切”字。可信。可见,“七”、“切”、“契”、“锲”等字都存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的渊源关系。《水浒传》第十二回:“我三百文钱买一把(刀),也得肉,得豆腐。”2)副词。①用于形容词后或动词前,表示强烈、剧烈的感受,相当于“很”、“非常”。如:痛非常悲痛)、凄非常凄凉。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关关心)、亲亲热)。②表示强调,相当于“一定”、“千万”。如:记(千万记住)、切切(千万千万)。
       【一切】所有,泛指宇宙万物。
       【切心】从字面看是用刀剜心的意思。意谓:与自身密切相关,与切身利益忧戚相关。(引申为)非常关心,非常关切;(甚至)忧心,挠心,烦心。常用作“忧戚”的意思。也写作“戚心”,见以下“戚qiai”字条。
       【切菜】用刀切割菜肴。
       【切萝卜】1)用刀切割萝卜。如:切萝卜片,切萝卜丝。2)(喻)杀人如麻、杀人不眨眼,杀人就像切菜似的。[例]噶强盗龙钟凶喇,杀侬像切萝卜介(这强盗很凶啊,杀人就像切菜似的)。
       【切勿可】千万不可。[例]切勿可去(千万不可去)、切勿可随便讲话(千万不可随意说话)。办要紧事记顷,切勿可食老酒,免得误事(办重要事情时,千万不能喝酒,以免误事)。《三国演义》第三回:“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又第三十九回:“他若令主公去征讨江东,切不可应允”。《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千万,千万!切不可误!”《新拍案惊奇·欢喜冤家》第二卷:“你下次切不可再来。”
       【凄凄切切】1)孤独凄凉的感觉和样子。[例]心头凄凄切切啯,讲讲末无社去讲,商量末无有侬好商量(心里感觉非常孤独凄凉无助着,既无处诉说,也无人可商量)。也写作“凄凄戚戚”、“凄凄慽慽”、“凄凄慼慼”。2)极其困惑很难决断的感觉和样子。[例]尔卬想想末勿乐乎,蒙卬想想末也勿乐乎,凄凄切切,哪卬造造好也勿晓得(这样想想呢不合适,那样想想呢也不合适,忐忐忑忑的,怎么办才好都不知道)。
【窃(竊)qiai(阴入)[tɕ’iɛ?5][《广韵》千结切,入屑清·qiè]】
         念文音:如:偷窃、盗窃。
【挈qiai(阴入)[tɕ’iɛ?5][《广韵》苦结切,入屑溪·qiè]】
         1)手向上抬起、提起或举起。[例]手即出来便打侬(一起手来就打人)。2)拎在手上,提。《说文》:“挈,悬持也。”[例]其篮头既头手头到街头去买菜去头唻(她手上着篮子到街上去买菜去了)。其手头有只袋头哬,出去头唻,勿晓得到哪社去(他手上有一只袋子着的,出去的了,不知去哪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晋文公出亡,箕郑壶餐而从”(提着水壶食物跟随)。3)器具名:用于“提”的器具,尤指从坛子里提取老酒、酱油之类的直柄勺子。4)量词:提。①用勺子从坛子里提取老酒、酱油之类,一勺叫一挈。②新昌旧习俗:春节前家家户户包裹粽子,粽子每四个、五个结在一起提在手里挂起来叫一挈。[例]今年糯米多,裹既廿多两粽(今年糯米多,包了二十多粽子)。③捆扎在一起的(商品)。如捆扎在一起的纸张,一提谓之“一挈”;捆扎在一起的两瓶或多瓶老酒酱油酸醋之类,一提谓之“一挈”;等等。
       【酒挈】用于从酒坛里舀酒的器具,是一个装有较长直柄的杯状容器,也叫“老酒挈”,又称“酒吊”、“老酒吊”。旧时,“酒吊”同时具有计量功能,所以正规的酒吊是要符合法定容量的,有“一两吊”、“二两吊”、“四两吊”、“半斤吊”等;正规的酒吊用金属(一般用铜锡,镶以竹柄)制作。后来则代之以铁皮、铅皮、塑料、不锈钢等。北方或称“酒提子”、“酒吊子”。又,用于从酱油坛子里舀酱油的叫“酱油挈”。
       【浇挈】旧时一种用于提在手上浇水的木制器具,形状似水桶而小,一半提手,桶口处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尖形的鸟嘴状勺嘴,以便水流定向浇出。“嘴脯像浇挈”是旧时比喻人生气时撅起嘴巴的诙谐语言。
       【挈水】提水。旧时人们一般饮用井水,从井里提水叫“吊水”,把水提到厨房里叫“挈水”。水:说作“sɿ 史”,见“ɿ资”韵卷。
       【挈心】悬着心;烦心、不安宁的样子。[例]客户末要货,工厂末赶弗出来,我末日夜去蒙催,真介挈心唻(客户呢〈急着〉要货,工厂呢赶不出来,我末日夜去在〈工厂里〉催促,真的烦心呀)。
       【挈头】提着。[例]手头挈头一篮菜(手上提着一篮子菜)。
       【油饺挈】“油饺”是新昌一种特色食品;有一个铁皮制作的、半鹅蛋形的直柄勺子,放一些面粉糊在勺子里,再满满地堆上罗卜丝,再放一些面粉糊裹住罗卜丝,置入油锅略炸,即可从勺子倒出,继续炸至外表金黄酥脆,捞起;口感香脆、外酥里嫩,称为“油饺”;用新昌特色食品“春饼”几张,把油饺卷在春饼里食用最佳。这个铁皮制作的、半鹅蛋形的直柄勺子,就称为“油饺挈”。
       【挈头手头】提在手上。
       【挈头手把头旋】熟语。意谓:提在手里玩弄,玩弄于股掌之间。[例]尔噶种侬呀,捯别侬挈头手把头旋还勿晓得喇(你这这种人呀,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还不知道呢)。
       【蛇篮头头挈归去】熟语。意谓:上当,受骗。这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傻子的“傻”,绍兴方言说“so(啥)”,新昌方言说作“s’o 蛇”,称不聪明的、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为“傻头”,被人欺诈而受骗上当,说作“捯㗗侬蛇篮头头挈归去唻”。
       【人情勿是债,陶镬挈头卖】熟语。意谓:人情世故虽然不是债务但甚于债务,届时即使提了锅子去卖钱(全家没有饭吃)也要去应付。参见“a(啊)”韵卷“债za”字条。
【戚(慽、慼)qiai(阴入)[tɕ’iɛ?5][《广韵》仓历切,入锡清·qī]】
         1)忧愁,忧心忡忡。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后作“慽、慼”。2)亲属,眷属。如:亲。3)姓。据1988年底统计,新昌有戚姓人口10余人。
       【戚心】忧心,烦心。
【囗(“遣”字去辶)qiai(阴入)[tɕ’iɛ?5][《广韵》驱演切,上狝溪·qǐan]】
    《玉篇》:“囗(“遣”字去辶),小块也。”新昌方言专指碎瓦片。
    【瓦囗】碎瓦片。如:瓦囗堆(瓦砾堆)。也说作“瓦爿”、“瓦爿子”。
【且qiai(阴入)[tɕ’iɛ?5][《广韵》七也切,上马清·qiě]】
        念文音。如:而且,况且。念白音说qia(七夜切),见ia(呀)韵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6

主题

8149

帖子

1万

积分

天姥大学博士一年

199#
发表于 2024-5-26 15:39: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27 1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373

帖子

8795

积分

天姥大学硕士二年

2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0:00: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 服务条款|关于我们|小黑屋|天姥论坛 ( 浙B2-20030113 )

浙公网安备 33062402000133号 GMT+8, 2025-9-19 05:31 , Processed in 0.132680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zjxc.com

© 2003-2025新昌信息港

客户端下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